理论教育 诗歌阅读:残损的手掌与破碎的心灵

诗歌阅读:残损的手掌与破碎的心灵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诗歌的写作背景,对诗歌的阅读至关重要。“残损的手掌”是诗人面对破碎的山河,给自己破碎的、滴血的心灵物色的一个意象,借此表达对被蹂躏的祖国痛彻心扉的爱恋,对美好土地无比温柔的希望和爱。当然,这样创意朗读的前提是要抓住“摸索”“轻抚”两个动词,找到主、客体两组意象。所以,教学中,不宜对诗歌的内容、含义、情感做过多肢解分析,过多的分析无异于思想的强制“兜售”,不利于学生形成个体感悟。

诗歌阅读:残损的手掌与破碎的心灵

引入资料:

啊!在这血染的岛上,我是否要等到老?(《断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偶成》)

苦难的岁月不会再迟延,解放的好日就快到……(《口号》)

是的,他不想自己如蝼蚁苟且偷生,他在《狱中题壁》中写道: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在时代潮流的感召下,诗人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满韧劲和豪情地歌唱。而且在同时代中也有这样高亢的歌号召着每个爱国者的心。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那么敌人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刺刀

指着我们的骨头

“看哪,

这是奴隶!”

——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发出铮铮誓言: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萧红在《生死场》中宣誓道:

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www.daowen.com)

我的悲哀的中国啊!

我不相信你永沉沦于浩劫,

不相信你无重兴之一日!

——蒋光慈《哀中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们如何爱国?

“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该表现在漂亮的言辞中,而应该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

——(俄)杜勃罗留波夫

教后反思:

现代诗教学的难点往往表现在诗歌丰富的意象、曲折的情致和学生已有的体验没有交融起来。破解的办法,无疑就是通过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让学生体悟诗歌情韵。但是,教师在诵读过程中的引领却是调动学生体验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贯穿诗歌教学,概括起来说,就是找到合适的切口,带领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

一、读懂诗歌的文字。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诗歌的写作背景,对诗歌的阅读至关重要。为了让学生快速走进诗歌,先让学生“阅读”作者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从朗读技巧入手,指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在准确的轻重缓急、音调音韵中,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二、读懂诗歌里的诗人。读诗歌也就是读懂诗人在诗歌里表达的情感,而诗歌的情感往往又是寄托在一定的意象中,如何借给学生一叶思想的风帆,顺着诗歌意象驶进诗人情感的洪流呢?这首诗意象众多,情感沉厚。自己备课诵读诗歌的时候,发现诗歌里两个层次的两个关键动词“摸索”“轻抚”,自带画面,饱含情感,而且分别关照了两个层次的意象群,读出“摸索”“轻抚”两个词里的内涵和情感,就能顺势读出前后两个层次意象群的内涵。而这两个动词和诗题联系起来,不仅让诗歌的主体“我”,主体行为“摸索”“轻抚”,客体即行为对象——从长白山到岭南的“广大的土地”和“那辽远的一角”全部联结起来,更使另一个意象“残损的手掌”显现出来。“残损的手掌”是诗人面对破碎的山河,给自己破碎的、滴血的心灵物色的一个意象,借此表达对被蹂躏的祖国痛彻心扉的爱恋,对美好土地无比温柔的希望和爱。将主体意象和客体意象连缀起来朗读,是这节课的创意,也是体会诗人情感的一个突破。在诵读中学生不仅能够悟出诗歌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价值,也能悟出作者借这些意象表达的意蕴。当然,这样创意朗读的前提是要抓住“摸索”“轻抚”两个动词,找到主、客体两组意象。抓住这两个动词,达到了“解一语而全诗明”的妙用。

一些关于诗歌的常识,不需要跟学生多说,只是老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引导的一个依据,学生顺着教师的引导在诵读中觉悟出作者借残损的手掌抒情即可。

三、读出读者悟得的诗歌。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阅读也一样,虽然诗人在诗歌中的情感所向比较确定,但是不影响每一个读者在体会这个情感时的独特路径和独特感受,这种感受是和读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关联的。所以,读出个人体验的诗歌情韵,是读诗的根本价值所在。所以,教学中,不宜对诗歌的内容、含义、情感做过多肢解分析,过多的分析无异于思想的强制“兜售”,不利于学生形成个体感悟。

因此,以诵读促体悟更多的是理念而不是方法。如何读,如何找到直抵诗人情感旋涡的突破口,才是操作层面的“技”。在诗歌意象、意蕴的品赏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是诗歌学习的宗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