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山东红色记忆:黄河农场的虎口夺麦

山东红色记忆:黄河农场的虎口夺麦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农场地处黄河入海口,为一片冲积平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土地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黄河农场知青参加收粮、装袋劳动20世纪70年代初,黄河农场知青用联合收割机收麦子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每年6月下旬的黄河农场,正是“虎口夺麦”的关键时刻,麦海茫茫,金浪翻滚,“康拜因”如舰艇日夜航行其中。黄河农场搞麦收,基本上依靠机械化,也就是用“康拜因”来收麦子。

山东红色记忆:黄河农场的虎口夺麦

江 心

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山东济南市区的五千“老三届”,销掉城市户口,扛起背包,辞别父母,顶着漫天风雪,涌进了渤海岸边的黄河农场

黄河农场地处黄河入海口,为一片冲积平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土地之一。这里原来是劳改农场,共七个分场。河东六个,一个改为军马场,其余五个后来组建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河西一个,为一师二团。整个黄河农场占地二十五万亩,广阔的原野上,相隔十几里,甚至几十里才有一个分场。每个分场的场部都有土坝围着,远远望去像一个个土围子。当时几乎每个分场都是刚刚撤走最后一批劳改犯,知青们把被褥铺在还留着劳改犯们体温的麦秸炕上,开始了青春苦旅。

20世纪70年代初,黄河农场知青参加收粮、装袋劳动

20世纪70年代初,黄河农场知青用联合收割机收麦子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每年6月下旬的黄河农场,正是“虎口夺麦”的关键时刻,麦海茫茫,金浪翻滚,“康拜因”(联合收割机)如舰艇日夜航行其中。黄河农场搞麦收,基本上依靠机械化,也就是用“康拜因”来收麦子。“康拜因”从麦田“扫”过去,麦穰和麦粒就分开了,麦粒直接运到麦场上晾晒。每块待收割的条田,都需要割出三米多宽的“机道”。知青们首先要为“康拜因”割“机道”。他们常常几天几夜不休息,有位男知青,在地里连续干了三个昼夜,被替换回去休息时,竟倒在回宿舍的路上睡了一夜。早上起来,满身满脸的露珠,晶莹闪光。毒日头下,在大田里劳作的知青喝不上水,渴得嗓子眼儿冒烟。因为地头就在黄河河床边上,渴得实在受不了,大家只好跑到附近的黄河水边上,两脚支在岸上,两手爬进水中,把嘴探进泥沙浑浊的黄河水里像牛羊一样地“饮水”来止渴。别看来到农场就出大力流大汗没少吃苦,但知青们干得心情舒畅,越干越欢实。(www.daowen.com)

20世纪70年代初,黄河农场知青在场院晒麦子

麦子运到场院里之后,场院上有上百万斤小麦急需晒干扬净,装包运走。割完机道,知青们又去晒场、扬场、装麻袋、装车装船。场院上,女知青们木锨能调八面风,把那些金色的颗粒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男知青们个个能扛着二百斤的麦包,虎虎生风地跃上又高又陡的木板,将麦子归垛。蓝色的披布,在他们身后飘起,使人想起海港上的搬运工。每当麦收结束,所有连队的战士,全都晒得脱皮,全身黝黑,只有牙齿放着白光。

装包后,要把小麦运送到黄河码头装船,知青们都喜欢装大船,因为大船高,橇板也宽大,踏上去不但坡度小,而且更牢稳。小船就不行了,它们很矮,黄河的河岸又很陡很高,这样往下走坡度很大,收不住脚就跑下去了。再加上其橇板很窄,人扛着包在上面走,忽忽悠悠地不易站稳。好多知青头一次往这样的小船上扛大包,本身就胆颤心虚,加上没经验,刚走上橇板没几步,就站不稳了,脚下一乱,便连人带包摔了下去。但知青们都咬紧牙关,继续照扛不误,扛了几趟,摸着了窍门儿,也就不再挨摔了。

农场麦季里,知青们天不亮就起床,顾不上洗漱,摸黑赶往麦田,迎着微微的晨曦,在地头一字儿排开,挥锹开战。到饭点,炊事班送来馍馍咸菜绿豆汤,他们匆匆吃完,又上战场。烈日下,大家挥汗如雨,你追我赶。不时有割破手的,磨起泡的,还有晕倒的,但轻伤不下火线,包扎一下,喘口气,继续战斗。在抢收抢种的那段日子,他们每天连续作战十几个小时,很苦很累很想家,但是没有人叫苦,也不好意思叫苦。在那样一种激昂、亢奋、向上的氛围里,谁也不甘落后,大家一起战天斗地,挥洒汗水,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