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的城市意象与现代都市文明的象征

上海的城市意象与现代都市文明的象征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据考,开埠前的上海只有重建于宋代的龙华塔达到7层之高度,一度成为上海的城市意象象征。至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近代的摩天楼基本建设完成,它们不仅从建筑材料、建造技术及风格、建构等物质形态上显示着上海繁华与进步的城市面貌,同时,摩天楼这一特殊的建筑类型,成为象征现代都市文明的典型符号。本书以“上海近代摩天楼”为专题进行建筑学研究,是近代建筑史研究对建筑类型的一次拓展。

上海的城市意象与现代都市文明的象征

英国人H.J.莱斯布里奇(H.J.Lethbridge)1934年撰写出版的《关于上海的标准指南》(All About Shanghai:A Standard Guidebook)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上海,摩天楼(skyscraper),耸立云天,美国以外,天下第一……”[1]据考,开埠前的上海只有重建于宋代的龙华塔达到7层之高度,一度成为上海的城市意象象征(0—1—1)。开埠之后,通过几十年的西人治理,城市天际线得到很大改变,商业发展与技术进步都为建筑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发展成为西方观察者书中描绘的世界第六大都会[2],租界里的摩天楼也成为上海作为世界性大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市的风貌因此彻底改变。

图0—1—1 1920年8月3日《北华捷报周年特刊(1850—1920)》封面照片(作为上海老城最高建筑的代表以意象图的方式出现在《北华捷报》创刊70周年特刊封面上,这本特刊讲述了上海自开埠后半个多世纪的城厢巨变)

(www.daowen.com)

图0—1—2 1930年1月12日(星期日)《北华捷报·北华星期新闻增刊》头版照片,题为:“1830年的纤道,1930年的外滩

在1930年第一份《北华捷报·北华星期新闻增刊》(North-China Sunday News Magazine Supplement)上头版刊出“1830年的纤道,1930年的外滩”(1830—A TOWING PATH:1930—THE BUND,SHANGHAI)的标题照片(图0—1—2),展示了近代上海外滩经历百年变迁后的摩登景象。至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近代的摩天楼基本建设完成,它们不仅从建筑材料、建造技术及风格、建构等物质形态上显示着上海繁华与进步的城市面貌,同时,摩天楼这一特殊的建筑类型,成为象征现代都市文明的典型符号。

本书以“上海近代摩天楼”为专题进行建筑学研究,是近代建筑史研究对建筑类型的一次拓展。2011年3月,笔者受邀参与纽约摩天楼博物馆(New York Skyscraper Museum)[3]名为“超级高!”(SUPERTALL!)[4]的展览课题,协助搜集整理中国入选建筑的部分资料,并于7月前往纽约进行短期访学。在馆长卡罗·威利斯教授(Carol Willis)[5]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实际工作、课题讨论及阅读大量相关西方原著,对摩天楼在美国的起源、发展,以及这一建筑新类型与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市政控制、都市文化等方面的关联具备了一定认知,并且发现近代上海摩天楼在阶段性发展中体现出对美国摩天楼的经验借鉴,美国摩天楼研究的学术成果为本书研究这一移植的建筑类型提供了历史溯源的史料基础,同时其研究经验与视角也为论文建构提供了很大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