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晚年回归鲁国,中国历史中的文明基因

孔子晚年回归鲁国,中国历史中的文明基因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卫国大乱之际,孔子回到鲁国,那是公元前484年,那年他68岁。像是冉有,是孔子弟子中政治发展最成功的一个。也是靠子贡的财富与地位,得以让孔子名扬天下。真正有效将孔子之名布扬天下的,毕竟要数孔子死后不久就编撰成书的《论语》。《论语》可信的另一个证明,是书中呈现了不完美的孔子,保留了孔子的脾气、孔子的冲动,尤其是孔子所受到的种种打击与挫折。

孔子晚年回归鲁国,中国历史中的文明基因

卫国大乱之际,孔子回到鲁国,那是公元前484年,那年他68岁。回到鲁国后,孔子又收了几个重要的弟子,其中一个是冉有,另外一个是曾参。《论语·先进》说:“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晚年时他感慨,早期的弟子比较草莽,后期的弟子比较文雅,但如果要“用”,他还是比较喜欢和早期的弟子在一起。其中一个理由,应该是早期的弟子因为“野”,比较直率,也比较忠心,没那么多心眼,没那么多表面文章。

回到鲁国时,孔子的名气更大了,连带地,这时期人家就更看重他的弟子。所以晚期的弟子有的在政治地位上,甚至高过孔子。像是冉有,是孔子弟子中政治发展最成功的一个。他一度实质执掌季孙氏家的政治事务,但也因为这样,在《论语》里留下了最多被老师骂的记录。《论语·先进》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当年在鲁国时,努力裁抑“三家”的野心,维持鲁国君的地位不被侵夺,然而弟子冉有却帮“三家”中的季孙氏大肆扩张财富与权力,气得孔子对其他弟子宣布和冉有划清界限。

孔子之怒,一部分原因来自像冉有这样的“后进”,的确比前一代的“先进”弟子要世故、圆滑,但另一部分原因也是时局进一步改变,本来的封建上下秩序更不受尊重了,冉有他们这一代更难使力去坚守旧规矩了。

另一个大有世俗成就的弟子,是子贡。《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子贡经商成功,获致大富,在那个越来越现实的时代,他的财富还为他换来了超高的地位,所到之处,甚至可以和国君平起平坐。也是靠子贡的财富与地位,得以让孔子名扬天下。

真正有效将孔子之名布扬天下的,毕竟要数孔子死后不久就编撰成书的《论语》。《论语》成书很早,而且成书之后很快就流传开来,对于我们两千多年后要认识孔子,真是件幸运的事。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到了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基本、不容任意窜改的面貌。(www.daowen.com)

《论语》流传得早、流传得广,在有人想对《论语》内容动手动脚之前,其主要内容已经深入人心并固定下来了。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论语》,大致保留了公元前5世纪时编辑形成的原貌,成功抗拒了两千多年的修改变乱。

《论语》不是一本大书,它的字数并不多,然而在有限的篇幅中,竟然多次出现“重文”,完全一样的字句,这里出现一次,那里又出现一次。会有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当初辑录时没有注意到,不小心让同样内容多抄录了一遍。这么明显的错误,照理很容易会被发现,也很容易改正,却到今天都还留在书中,一定是因为《论语》早早取得了崇高地位,阻却了任何想要修改的做法。连这么基本的错误都没改,《论语》被重编增删的概率显然不高。

还有,虽然经过上千年的解释努力,《论语》的篇章次序究竟有什么统一的安排,从来没有得到可信的答案。看起来,《论语》真的就是弟子在第一时间将各人笔记聚集在一起,谁都无法垄断编辑权力,因而保留了相对凌乱的面貌。这样的凌乱反而让我们放心——毕竟若是经过有意识的改动、伪造,首先会被改动的理应就是表面的凌乱,会被伪造的理应就是一套更明确的次序逻辑。

《论语》可信的另一个证明,是书中呈现了不完美的孔子,保留了孔子的脾气、孔子的冲动,尤其是孔子所受到的种种打击与挫折。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以意念先行,靠教条造出来的“圣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