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第二松花江流域:地理特点及景观

第二松花江流域:地理特点及景观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松花江流域位于东经124°30′~128°45′,北纬41°45′~45°30′之间,略呈长方形。流域按其自然单元组合,可划分为五个区,即两江口以上包括头道松花江、二道松花江的河源区、两江口到丰满大坝为上游及松花湖区、丰满坝下到三岔河口为中、下游区。二松干流于吉林市上游24千米处修筑丰满大坝,形成了松花湖,湖水面积约480平方千米,总库容108亿立方米。

第二松花江流域:地理特点及景观

第二松花江流域位于东经124°30′~128°45′,北纬41°45′~45°30′之间,略呈长方形。流域按其自然单元组合,可划分为五个区,即两江口以上包括头道松花江、二道松花江的河源区、两江口到丰满大坝为上游及松花湖区、丰满坝下到三岔河口为中、下游区。主要大支流还有饮马河区和辉发河区。

松花江大桥

二松流域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主要由长白山、威虎岭、龙岗山等组成,海拔一般在700米~1000米。长白山中国一侧的白云峰,海拔2691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最高峰。中部是海拔400米~700米的低山丘陵,分属吉林哈达岭和大黑山;西部、西北部地势平坦,海拔100米左右,是松辽平原的中部。其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金属矿床,矿产资源丰富,金、镍、火山渣、石灰石等的工业储量,在全国都具有重要地位。

二松流域土壤、植被的分布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带性。山区由于地势高、气候湿润,山高林密,素有“长白林海”之称,动植物资源丰富,以参茸为主的土特产资源闻名中外。该地区多以酸性土壤、针阔混交林为主。中东部低山丘陵区为中性或偏酸性土壤,以次生混交林为主。中西部丘陵平原区多以中性或偏碱性钙土为主,是重要的农垦区。西部平原区地势低平,气候干燥,多以碱性土为主。长白山自然环境独特,垂直景观分带明显,原始植被保存较好。

在地域分布上,东南山区,群山环绕,森林茂密,湿润多雨,蒸发量少,水源丰富;西北部平原区,干燥少雨,多风沙,蒸发量大,由于受地形和距海远近的影响,流域的气候和水文要素自东南向西北呈明显的递变规律性。

气温年内变化相差悬殊,全年平均气温4℃,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19℃,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1.9℃,流域内降水较充沛,由于长白山脉东北—西南向耸立于上游地区,与东南季风相交,促成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上游长白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可达1000毫米左右,下游河口地区年降水量只有400毫米~500毫米,降水的区域差异较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因此,河流夏季洪水较大。(www.daowen.com)

二松流域面积广阔,支流众多,坡降大。集水面积大于400平方千米的主要支流有头道松花江、二道松花江、辉发河、苇沙河、色洛河、木萁河、漂河、拉法河、五里河、忙牛河、鳌龙河、团山子河、沐石河、饮马河等14条河流。这些河流呈树枝状构成了网络。二松流域由于受气候影响,水文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具有北方河流的典型特征。依据气温、水温、冰情、降水、径流量等特征值进行综合分析,年内出现两个汛期,一个枯水期。春汛,每年4~5月,主要为冰雪融水和雨水,水量仅占年径流量的20%;夏汛,主要是雨水,占年径流量的40%~50%;11月下旬封冻后,流量显著减少,进入枯水期阶段。

结冰的松花江

二松丰满站年平均径流量175亿立方米,历史最大流量72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57.3立方米/秒。由于上游山区多雨、水量大、流速急、洪水来势比较猛烈,据统计,近30年来发生过22次洪水灾害。

二松干流于吉林市上游24千米处修筑丰满大坝,形成了松花湖,湖水面积约480平方千米,总库容108亿立方米。由于松花湖蓄水的控制作用,改变了“二松”自然径流的状况,使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受到一定的人为控制。因二松受电站放流变化制约,该江段具有水量丰富、流速慢、含沙量少、丰满至乌拉街江段终年不冻、水位及流量年变幅较小而日变幅较大等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