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宋金交兵的记忆-天水之间青鹃山

宋金交兵的记忆-天水之间青鹃山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千多年前,大宋王朝建立。曹玮的筑寨,开创了全民皆兵的先河,发动了民团组织。两条布兵路线成掎角之势,但仍然没有挡住金兵南下的铁骑。老百姓按姓氏称地方,将举孙字旗的称孙旗寨,举曹字旗的称曹旗寨,随后音传有误而出现了孙集寨、曹集寨等。由此可以推断,孙集寨是宋金拉锯战的边缘地带,有时金兵毡帐筑在村寨周围,有时宋军旗帜飘浮村寨两旁。如今在乡亲们的记忆里,还有《下四川》的曲调。

宋金交兵的记忆-天水之间青鹃山

一千多年前,大宋王朝建立。为了江山稳固,安抚边关成了历代王朝兴国的首要任务。大宋开国不久,曹玮奉命镇守陇右。当时的秦州,还存在着吐蕃势力。曹玮来秦州的首要任务就是筑寨防御,那时村与寨、镇与寨相通,行政管理军事管理统一。曹玮的筑寨,开创了全民皆兵的先河,发动了民团组织。这些寨子,战时可守,闲时可耕。一定程度上,成了秦州安宁的守护者与捍卫者。

到了南宋时期,金兵铁骑席卷黄河两岸,汴梁沦陷,大宋天子在杭州偏安一隅。绍兴十一年(1141年)八月,金统军胡盏、习不祝合军5万余人屯驻在陇州(今陕西陇县)刘家圈,一举南下,遂而攻陷秦州。期间,尽管吴玠、吴璘弟兄于渭水畔筑起了吴砦城拼命抗击,也以失败告终。当时吴氏弟兄组织了徽县仙人关大战、秦安腊家城大战,但因朝廷的投降政策,最后不得不以皂郊堡为界讲和,皂郊堡以南为宋所有,以北为金占据。界线的划分没有给秦州带来片刻安宁,皂郊堡(亦说曹操堡)一战,宋军三万多众全部覆没,掩埋于皂郊堡附近的深沟里。

当皂郊堡成了宋金对抗的前沿阵地时,距离皂郊堡不足十公里的孙集寨自然成了宋军守卫的第二道防线,当时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入蜀,为了使防线更为牢固,自孙集寨开始,宋军处处设防,村村为营寨。自孙集寨向南向东,东路有曹集寨、廖集寨、中寨、上寨以及后孙集寨等,南路从平南开始,沿山筑堡,一直筑到汪川与西和相接处的十二连城那里。两条布兵路线成掎角之势,但仍然没有挡住金兵南下的铁骑。金人的铁骑一路直下,一直延伸至徽县的仙人关。

“铁马秋风大散关”,“忆从嶓冢涉南沮”。从陆游当年的这些诗句,就能感受到宋军在这一线奔走的马蹄声,感受到当年的刀光剑影。

也有传言说,当年自曹操堡向南,到处是宋军营寨,远远望去,各种帅旗迎风飞扬,沙沙作响。有举孙字旗者,有举曹字旗者,有举廖字旗者……老百姓按姓氏称地方,将举孙字旗的称孙旗寨,举曹字旗的称曹旗寨,随后音传有误而出现了孙集寨、曹集寨等。由此可以推断,孙集寨是宋金拉锯战的边缘地带,有时金兵毡帐筑在村寨周围,有时宋军旗帜飘浮村寨两旁。在长达100多年的岁月里,这块被战火灼伤的土地,满目疮痍;这块被铁蹄践踏的田园,白骨遍野。

皂郊堡旧迹(www.daowen.com)

带有强权性、掠夺性的战争,也促进了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因为战争,北部的文化因子如同一股股暗流,越过山梁进入了孙集的土地,来自南方的巴蜀文化也随着抗金的旗帜卷进了孙集土地。每逢战争间隙,精明的商人便将秦岭腹地生产的木炭运往秦州城,或将北方的水烟运往四川、汉中,再从四川、汉中将茶叶贩运回来。伴随着战争,一条商贸之道悄然兴起。如今在乡亲们的记忆里,还有《下四川》的曲调。

烽火渐渐熄灭,战争尘埃落定。一百多年的磨难,一百多年的困惑,使孙集村在兼容并蓄中生存,在文化碰撞中勃发,在文化融合中奋起。经历是资本,沉淀的经历越多,积累的故事越多,留存的文化信息量也越大,留给后人的兼容个性与进取意志就越强。是的,不经风雨,难见彩虹。孙集寨的不平凡经历,让原本平凡的村落多了份历史厚重,多了份文化情韵,多了份人文情怀。这一切,经过一代代的口传心授,耳闻目染,经过一辈辈的传承与发扬,复制和刷新,已经烙印在了孙集人的心灵深处,成了孙集人一路走来的心理助推器和文化名片,更成了孙集人的创业之基,发展之源。

孙集文脉

回首看这个村庄,伏羲文化的印迹熠熠生辉,轩辕文化的韵味光彩四射,秦文化的脉搏跳动不已,更有三国烽火,大唐风韵,两宋风华……数千年的历程里,一组组历史镜头闪烁而过,一行行背影悄然而逝,一页页史书方志匆匆翻起。逝者往矣,但往事犹存。多情的土地与湛蓝的天空依旧,只是承载了更多的记忆,有了更多的传承掌故。在历史新纪元里,孙集寨人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将远古的呼唤变成了腾飞的回声,将几代人的希望变成了靓丽的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