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水地区伏羲、女娲、轩辕文化遗存与文物

天水地区伏羲、女娲、轩辕文化遗存与文物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王朝还颁布诏令,将天水伏羲庙正式定为人文初祖的祭祀地。在有“轩辕故里”之称的清水县,遗存有轩辕谷、轩辕丘等黄帝活动的遗迹。[45]而且,这种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完全有可能孕育出以伏羲、女娲、黄帝等传说形式为载体的发达的史前文化,并向更高形态的古代文化过渡。现在,天水的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为甘肃省保留举办的节庆活动项目。

天水地区伏羲、女娲、轩辕文化遗存与文物

早在1347年,元朝政府就在今天水市创建伏羲庙,时称“三皇庙”。明王朝还颁布诏令,将天水伏羲庙正式定为人文初祖的祭祀地。现存“伏羲庙”为明弘治三年(1490)秦州指挥“明威将军”尹凤倡导组织下在原“三皇”庙的基础上重新起造,并由此始称“伏羲庙”。天水还有最具象征意义的伏羲观天象、创八卦的三阳川卦台山。在被称为“羲里娲乡”的秦安县,遗存有女娲祠、羲皇故里砖刻、白蛇匾、风沟、风台、风茔等文化遗迹。在有“轩辕故里”之称的清水县,遗存有轩辕谷、轩辕丘等黄帝活动的遗迹。作为伏羲、女娲的出生地,天水民间还存留着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传说以及伏羲信仰、龙蛇禁忌的浓郁风俗。天水周边地区的陇南、庆阳也有一定数量的羲黄文化遗迹,如西和县有伏羲出生的仇池山、伏羲崖,礼县有黄帝洞,成县有轩辕庙,庆阳正宁县有黄帝得道处、轩辕庙和黄帝冢,泾川有与黄帝交往密切的西王母石窟,庆城有黄帝太医岐伯故里,等等。这一切都在传递着一种古远而悠长的历史信息——以天水为中心的甘肃东部是以伏羲、黄帝为代表的先民长期生活的地区,也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大量史前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地区早期文化的丰富和发达。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在我国史前考古研究上,对阐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有关学术问题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对探索中国农业、彩陶、建筑的起源,研究七八千年前人们的精神生活、意识、习惯等,都有重要的帮助和启示”。[45]而且,这种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完全有可能孕育出以伏羲、女娲、黄帝等传说形式为载体的发达的史前文化,并向更高形态的古代文化过渡。因此,以伏羲、黄帝为代表的羲、黄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的早期历史,也是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重要依据。

现在,天水的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为甘肃省保留举办的节庆活动项目。而在关天地区的陕西境内,还留存有炎黄二帝的陵墓。其中,位于黄陵县城北桥山的黄帝陵,是黄帝的衣冠冢,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崩,葬桥山。”在黄帝死后的几千年里,历代祭祀黄帝的活动从未中断。从虞、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除了有的时段将黄帝同时作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无一例外地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明、清两代更是将桥山黄帝陵列为国家“祭典”。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的活动始于公元前442年,汉武帝大祭首先将祭祀推向了历史的第一个高潮。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桥山黄陵,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典的场所。近代孙中山先生曾亲自书写祭文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亦亲自题写祭文。现如今,每年的清明节祭祀黄帝大典已经成为“中华第一大典”,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瞻仰和祭祀黄帝的场所,而民间对轩辕黄帝的祭祀活动也从古绵延至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外炎黄子孙回国拜谒黄帝陵的人数日益增多,他们千万里寻根问祖,不忘家乡故土,反映了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同根同祖的赤子情怀。(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