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三十二倍十五榴:中国军队的威力与士气

三十二倍十五榴:中国军队的威力与士气

时间:2024-04-1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三十二倍十五榴”1937年8月9日,上海发生虹桥机场事件,为防止日军从北向南侵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主动出击,在淞沪与日军展开决战。此次轰炸,“三十二倍十五榴”充分利用射程优势,打得日军晕头转向,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三十二倍十五榴”不但在中原大地上频现神威,还奔赴中国大西南重击敌军。

三十二倍十五榴:中国军队的威力与士气

“三十二倍十五榴”

1937年8月9日,上海发生虹桥机场事件,为防止日军从北向南侵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主动出击,在淞沪与日军展开决战。8月14日傍晚时分,中国军队率先攻打驻扎在上海的日军,并第一次用上了一种新式武器——“三十二倍十五榴”,由此掀起了淞沪会战的序幕。这隆隆的炮声被后人称为:向日寇发出了中华民族的怒吼。

“三十二倍十五榴”是一种德国产的重榴炮。1934年春,国民政府向德国订购了总价值超过3 500万元法币军火,数额约占当时全年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3%,其中最重要的就是24门150毫米重榴炮,总价高达2 088万元法币。这在当年无疑是惊人的大手笔!

这种重榴炮在当时属于最先进的现代化武器,其最大拖曳速度为60千米/小时,射速约为每分钟4发,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火箭增程弹的火炮二战中,德军将其作为主力重型野战炮,横扫欧亚,德军称其为“常青树”。

中国当时对德国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就是订购的重榴炮射程必须达到15公里,每炮配弹1 000发。接受订单的德国莱茵金属厂十分重视,为此专门设计使用了32倍径炮管,以达到15公里的射程。这种重榴炮因此被简称为“三十二倍十五榴”。但是由于德国外交部国防部和经济部在对华政策上有分歧,这批重炮造好后,并没有被立刻运到中国,直至两年后,这24门崭新的“三十二倍十五榴”才于1936年夏天被全部运抵中国。消息灵通的美国驻华武官称:“此种重炮是在1936年中旬成交,为最现代化的武器,装在有轮胎的拖车上,每小时可行30至40公里。”重榴炮运抵中国后,国军的第一个机械化重炮团很快成立,下辖3个营,每营2个连,每连有重榴炮4门,均用越野载重卡车牵引。重炮团总计2 000余人,拥有载重汽车、观测车、弹药车、吉普车、三轮摩托车和两轮摩托车等各类车辆480辆之多,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机械化部队。1936年底,重炮团改番号为炮兵第10团,团长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5期炮科、日本野战炮兵学校的彭孟缉。

1937年8月9日,国民政府通过对整个抗战战略的考虑,决定在上海集中优势兵力,先发制人围攻驻扎在上海的日军。14日,炮兵第10团一个营占领大场、暨南新村一带阵地,主要担负起对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等坚固堡垒的破坏任务。重榴炮于是第一次亮相中国抗日战场。傍晚时分,“三十二倍十五榴”向日军阵地发射,炮弹直接命中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一带的各个目标,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炮弹落点准确,但因无烧夷弹的配合,未能达到毁坏目的。随后,日军派遣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对中国重要炮兵阵地日夜不停地进行侦察轰炸。

为保护重榴炮免于敌机的轰炸,在彭孟缉的精心指挥下,每次炮击后士兵们便立即将大炮迁离现场进行掩蔽,一到深夜,又利用夜幕的掩护进入阵地发炮。(www.daowen.com)

9月下旬,炮兵第10团奉命摧毁日军临时机场。这个机场就是上海跑马厅广场,日军利用其做临时机场,可以停降十来架飞机,以缩短空袭国军阵地的时间和间隙。彭孟缉指定3营2排来完成轰炸任务。排长张士英率领十多名士兵带着大炮潜入真如附近的临时阵地。当晚10时整,张士英下令射击,重榴炮一开火,射击方向的夜空顿时火光满天,在重榴炮的助威下,任务得以顺利完成。10月上旬,第10团接到另一项任务:摧毁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日舰。彭孟缉命令2营6连向敌开炮。6连用三发破甲弹准确击中一艘日舰的主机、驾驶台和烟囱,将其击沉,又一次圆满完成任务。

淞沪会战失利后,炮兵第10团第2营奉命撤退,途中却遇到了大麻烦。在撤退路线上的方家窑附近的公路桥上,日军埋下了许多地雷,大炮无法通过,彭孟缉心焦难耐,急得痛哭失声:“中国就只有这个像样的炮团,怎么办呀!”由于战况紧急,炮团官兵只能忍痛把8门大炮推入河中。

1938年3月,炮兵第10团第1营被急调至鲁南参加台儿庄大战。25日下午,两门“三十二倍十五榴”被推进宿羊山车站东北国军的占领阵地,与炮兵第7团1营的8门野炮一起向日军猛轰。此次轰炸,“三十二倍十五榴”充分利用射程优势,打得日军晕头转向,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炮兵第10团第3营从1938年3月起,长期驻扎在陕东门户潼关,成为不折不扣的“潼关守护神”。

1940年冬,“三十二倍十五榴”又一次大显神威。为拔掉凤凰咀日军的炮兵阵地,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3营7连进行了一次酝酿已久的炮击。官兵们事先将炮位秘密前移,在晚上准备射击前,他们又冒着严寒,在阵地上泼水,以防止发射时激起的灰尘暴露炮位。因事先准备充分,这次炮击非常成功,连发两炮皆中目标。据史料记载,当地居民兴奋地奔走相告:“国军将一发炮弹直接打到鬼子的炮筒里,当时就把鬼子的炮给炸了,鬼子的阵地烧了三天三夜,真是一炮定乾坤啊!”

“三十二倍十五榴”不但在中原大地上频现神威,还奔赴中国大西南重击敌军。1944年5月,随着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滇西反攻拉开了序幕。炮兵第10团第1、2营开赴怒江东岸前线,先后转战松山、龙陵和芒市等地,给日军以重大打击。

如果现在你去北京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兵器馆参观,在大厅里就有一门“三十二倍十五榴”,当年验收人员留在炮身上的印章依然清晰可见。当来来往往的参观者从其身旁走过时,不知有几人知道它的来历,又有几人知晓它在半个多世纪前的烽火岁月中立下的赫赫战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