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体育锻炼理论:现代体育与健康

体育锻炼理论:现代体育与健康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锻炼能使组织系统发生兴奋,加剧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体育锻炼是科学的身体活动,能使机体向完善的方向转化,这就是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的生理过程和理论依据。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

体育锻炼理论:现代体育与健康

第三章 体育锻炼与健康

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通过参与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可以得到社会强化和群体认同,从而在安全、友谊、爱情、亲情、支持、理解、尊重等方面得到满足。

第一节 体育锻炼的理论依据

体育锻炼是指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一些自然因素(日光、空气、水)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的过程。

一、体育锻炼的理论依据

1.体育锻炼过程的新陈代谢理论

新陈代谢是指有生命的物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自我更新的过程。体育锻炼能使组织系统发生兴奋,加剧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科学证明,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是因为:身体活动引起的能量物质的消耗能促进同化作用,加速恢复过程,使体内组织在细胞内部得到更多的补充,合成新的物质,使有机体获得更加旺盛的活力,从而促进机体的发展。体育锻炼是科学的身体活动,能使机体向完善的方向转化,这就是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的生理过程和理论依据。

2.运动负荷的价值阈理论

运动负荷价值阈是指按一定的心率区间确定运动负荷的计量标准。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达到心搏量极限的程度需要一段发动期。随后,心搏量急剧上升,再经过一段时间,心搏量进入极限。从心搏量急剧上升到心搏量极限,这段数据称为“心搏量极限区间”。心搏量极限区间的低值和高值之间的值,即为运动负荷的有效值。体育锻炼在这个区间内波动,可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通常一般人的健身效果的最佳区间应保持在120~140次/分的心率之间,而以每次保持100~140次/分心率的时间以占一次锻炼总时间的2/3左右为宜。

3.人体适应环境能力动态平衡理论

适应环境能力是指人体在适应外界环境中所表现的机能能力。它包括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客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良好的环境,为人体朝着自我完善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恶劣的环境,妨碍着人体顺利地进行自我完善和健康的发展,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自然环境通常是指阳光、空气和水等自然因素。这些自然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关键在于提高人体对体温的调节机能。经过科学地摄取营养和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促使机体内部产热和散热过程更加旺盛,调节体温机能更加灵敏。实践证明,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和水等自然因素进行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改善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为此,体育锻炼时,最好在阳光和煦、空气新鲜的室外进行,并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和需要,进行日光浴、空气浴和冷水浴等锻炼。人体的生存和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实践证明,当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基本相近的条件下,经常坚持体育锻炼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相比较,经常锻炼的人心身健康明显好于不运动者。

第二节 体育锻炼的价值

一、提高人体生理健康

体育锻炼对于人的生理机能有很大的影响。科研和实践证明,体育锻炼是促进人体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维持、加强生命活动,延缓人体衰老,促进人类健康的有效手段,具体表现如下:

(1)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能够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心血管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及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据报道,在美国,每死去的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心血管病患者。在我国,死于心血管病的人亦居首位。大量研究表明,参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显著地降低心血管病的形成和发生的危险性,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呼吸过程加深,会吸进更多的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肺活量增大,肺功能增强。经常锻炼的人由于身体适应能力较强,其呼吸显得平稳、深沉、匀和,频率也较慢。

(2)降低青少年在成年后患上糖尿病等疾病的几率。糖尿病的特征之一是人的血糖水平很高,如果病人不加控制,还会引起许多其他健康问题,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控制血糖水平的升高,从而使个体产生糖尿病的可能性减小。

(3)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研究表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提高骨质密度和骨的强度达到预防骨裂的目的。当然,体育锻炼对于骨质疏松的病人,也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体育锻炼还会加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使整个机体的代谢增强,从而提高食欲。另外,体育锻炼还会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改善肝脏、胰腺的功能,从而使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为人的健康和长寿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

(4)推迟过早进入衰老期。人类老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身体活动能力的逐步衰退,尤其是60岁以后,身体活动能力的衰退尤为明显。我国有句谚语:“老年勤锻炼,拐杖当宝剑。”事实表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使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的退化减慢,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型。过分肥胖会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尤其是容易造成心脏负担加重。由于体育锻炼能减少脂肪,增强肌肉力量,保持关节柔韧性,故可以控制体重,减少疾病的发生。

(5)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体育锻炼能够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情况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人体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协调活动,坚持锻炼的人,常表现为机体灵活、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这正是神经系统功能健壮的表现。体育锻炼在生理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它不但能在以上的生理反应中得到增强,还可使人忘却烦恼,心理放松,促进身心健康。

二、促进人体心理健康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体育锻炼为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场上队员的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截,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学生原有心理水平会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等,都会在体育运动中凸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锻炼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操,有助于激发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热情,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文体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体育运动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有积极作用。

三、提高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所谓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的社会行为能适应当时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而参加体育锻炼必须要学会和人打交道,在体育锻炼中,不分职业、社会地位等的区别,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提高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节 体育锻炼的原则

锻炼身体是为了增进健康,全面发展身体,以求增强体质。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其本质在于有效地去发展身体,增强人的体质,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原则。根据这一点,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有意识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反复性原则、个别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一、意识性原则

意识性原则是指要有意识地从增强体质出发去进行锻炼。人的活动,除了有机体的自律活动和反射活动之外,所有的随意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意识。盲目性不是无意识,而是意识不清、意识的指向性错误。增强体质的意识与竞技比赛意识有很大区别。在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中,要把意识指向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不能指向单纯提高运动竞赛成绩和夺标上。有些青少年把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指向比赛、指向娱乐,而把增强体质看作是练习过程中自然可达到的结果,这就收不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效益。所以,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要增强和树立起正确的意识性。

二、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是逐步地、依次地、循序地变化,而不是突然或急剧的变化。渐进性原则,是根据体质增强的规律,对应用各种体育手段去锻炼身体的过程所确定的规矩。科学锻炼身体过程中,最本质的是运动负荷的问题,渐进不是说天天地、每次地平均增大负荷量,而是按照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根据超量负荷的要求,有计划地增大运动负荷。一定的运动负荷量,对身体作用一定次数和时间之后,才能引起身体的适应,然后再逐步增大运动负荷,使身体产生新水平的适应,最终达到增强体质的目标。渐进性原则就是按照这个适应性变化,有阶段地调整运动负荷的锻炼方法。

三、反复性原则

反复性原则是指运用各种手段锻炼身体的过程,具有多次重复的特性。经验告诉我们,在锻炼身体中,只练习几次对人的作用不大,只有多次练习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对身体产生良好的作用,而反复次数过多,也会对人体带来副作用。因此,反复是有规律、有限制的重复,是锻炼身体的又一个规矩。反复中要遵循哪些要求呢?首先,是运动和间歇相结合,既要有充分的运动,又要有适当的休息。这并不是说,一次运动后必须有充分的休息,而是可以在几次或几天运动没得到充分休息时,给以更加充分的连续休息。其次,是在周间、月间、年间、数年间都要连续不断地进行体育锻炼。

四、个别性原则

个别性原则是指在锻炼过程中,要根据个人的特点去安排锻炼的方法、内容和运动负荷。每个人的体质都各不相同,只有针对这个特点去锻炼才能收效。所以,这个原则就是要求按个人特点选择锻炼手段和运动方法的一条规矩。要贯彻这一原则,需要对自身有一个了解,这就需要对身体的形态、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等进行测量和评价。在取得一定数据的基础上,作出自己应该选择的锻炼方法。例如,一个学生心肺功能较差,跑的能力不强,他就可以针对自身的弱点,在锻炼中增强这方面的内容。当前,国内外提倡在锻炼中实行“运动处方”的方法,正是这一原则的重要性被人们重视的反映。

五、全面性原则

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要想增强体质,就必须使构成人体的各局部都得到锻炼和发展。就是要使身体各部分(如头颈部、躯干部、四肢)、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肺、神经、胃肠等)功能、身体各种素质,以及人体各种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发展。有些人认为,全面性只是指大肌肉群的活动,这是片面的看法。体质的强弱,是构成人体各有关局部的发展,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遵循全面性原则,有利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第四节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我国重要的体育制度,对于贯彻落实《体育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央7号文件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满足社会发展对人体健康的需要,发展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7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于2007年开始实施。《标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标准》具有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标准》的适应性,体现了激励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引导学生全面锻炼身体,增强学生强身健体的责任感等特点。

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涵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涵,是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健康的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涵盖的是与学校体育密切相关的学生身体健康范畴。为了界定它的内涵,又避免与三维的健康概念混淆,故将“体质”作为“健康”的定语以示其内涵。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名称的外延涉及它的激励和教育功能、反馈功能和指导锻炼功能。

教育和激励功能:《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所选用的指标,可以反映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的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等要素的基本状况。《标准》的实施,将使学生和社会能够对影响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人们去积极追求身体的健康状态,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标准》实施办法还规定,对达到合格以上等级的学生颁发证章,以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反馈功能:《标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并规定了各校应将每年测试的数据按时上报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按各种要求进行统计、分析、检索的功能,并定期向社会公告。该系统为学生及其家长提供了在线查询和在线评估服务,向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身体健康诊断,使学生能够在准确地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锻炼;该系统还可为各级政府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提供翔实的统计和分析数据,使之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

引导和锻炼功能: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增加了一些简便易行、锻炼效果较好的项目,并提高了部分锻炼项目指标的权重,对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同时,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学生还可以查询到针对性较强的运动处方,用于自身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要求

1.实施目的

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2.适用范围

《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是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

3.操作办法

学校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标准》的测试,测试方法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中的有关要求进行。

4.测试内容

《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大学组测试项目均为五类,身高、体重、肺活量为必测项目。选测项目每年由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在测试前两个月确定并公布,选测项目原则上每年不得重复。

(五)成绩评定

《标准》各评价指标的得分之和为本标准的最后得分,满分为100分。根据最后得分评定等级:90分及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每学年评定一次,按评定等级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学生毕业时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和等级,按毕业当年得分和其他学年平均得分各占50%之和进行评定。

(六)成绩的使用

(1)学生《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标准》成绩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标准》成绩为不及格。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

(2)因病或残疾免予执行本标准的学生,可向学校提交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医疗单位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后,可免予执行《标准》,并填写《免于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对确实丧失运动能力、免予执行《标准》的残疾学生,仍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毕业时《标准》成绩可记为满分,但不评定等级。

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测试方法

(一)《标准》的结构与测试内容

《标准》规定,大学生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四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如表3-1所示。

表3-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生各年级测试项目

(www.daowen.com)

(二)测试方法

1.身高、体重

身高、体重的测量可使用电子身高体重仪(或身高测力计、杠杆称、电子体重计)等仪器来进行,身高与体重测试相配合,评定学生的身体匀称度,评价学生生长发育的水平及营养状况。

(1)身高。受试时,受试者赤足,立正姿势站在身高计的底板上,足跟、骶骨部及两肩胛区与立柱相接触,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直,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水平位。测试人员站在受试者右侧,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轻压于受试者头顶。测试人员读数时双眼应与压板水平面等高进行读数。记录员复述后进行记录。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测试误差不得超过0.5厘米。

(2)体重。受试者赤足,男性受试者身着短裤;女性受试者身着短裤、短袖衫,站在秤台中央。测读数以千克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记录员复诵后将读数记录,测试误差不超过0.1千克。

2.肺活量

测试学生的肺通气功能。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一般使用电子肺活量计和干燥的一次性口嘴。

测试方法:肺活量计主机放置平稳桌面上,按工作键液晶屏显示“0”即表示机器进入工作状态,预热5分钟后测试为佳。令被测试者手持吹气口嘴,面对肺活量计站立试吹1~2次,首先看仪表有无反应,还要试口嘴或鼻处是否漏气。

测试时,受试者进行一两次较平日深一些的呼吸动作后,更深地吸一口气,向口嘴处慢慢呼出至不能再呼出为止,防止此时从口嘴处吸气。测试中不得中途二次吸气。吹气完毕后,液晶屏上最终显示的数字即为肺活量毫升值。每位受试者测3次,每次间隔15秒,记录3次数值,选取最大值作为测试结果。以毫升为单位,不保留小数。

3.视力

检查视力前,应向受检者讲解检查视力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他们的配合。配戴眼镜者应摘去眼镜(包括隐形眼镜),检查裸眼视力。检查如采用自然光线,应选择晴天,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以便前后对比。检查前不要揉眼,检查时不要眯眼或斜着看。检测人员应随时注意监督。

(1)测试器材。标准对数视力表。

(2)测试条件。视力表悬挂高度使5.0行视标与多数受检查的双眼呈水平位置。视力表照度约300~500勒克斯。

(3)测试方法。

①受检者在距视力表5米处站立,用遮眼板将左眼轻轻遮上,先查右眼,后查左眼,均为裸眼视力。

②可先从5.0一行视标认起。如果看不清再逐行上查,如辨认无误则逐行下查。要求对每个视标的识别时间不超过5秒。规定4.0~4.5各种视标中每行不能认错1个;4.6~5.0各行视标中每行不能认错2个;5.1~5.3各种中每行不能认错3个。超过这一规定就不再往下检查,而以本行的上一行记为该受检查的视力。

③如5米处不能辨认视力表最上一行视标时,令受检者站立于距视力表2.5米处或1米处进行检查。所得视力值应分别减去校正数值0.3或0.7后,记为该受检者的视力。

④视力记录方式:将受检者的左、右眼裸眼视力分别记入相应方格内。

4.50米跑

测试学生速度、灵敏、协调素质,及神经系统灵活性的发展水平。在50米直线跑道上进行测试。

测试方法:受试者至少两人一组测试。站立起跑,当受试者听到“跑”的口令后开始起跑。发令员在发出口令的同时要摆动发令旗。计时员视旗动开表计时。受试者躯干部到达终点线的垂直面停表。以秒为单位记录测试成绩,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如果小数点后出现第二位数,则按非零进1原则进位,如10.11秒读成10.2秒记录。

5.800米跑(女)或1000米跑(男)

用于评价测试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的机能及肌肉耐力。可以在400米、300米、200米田径场跑道,也可使用其他不规则场地,但必须丈量准确,地面平坦。

测试方法:受测者至少两人一组进行测试,站立式起跑。当听到“跑”的口令后开始起跑。计时员看到旗动开表计时,当受试者的躯干部到达终点线垂直面时停表。以分、秒为单位记录测试成绩,不计小数。

6.立定跳远

测试学生下肢肌肉爆发力及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由预摆、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

测试方法:受试者两脚自然分开站立,站在起跳线后,脚尖不得踩线。两脚快速用力蹬地,同时,两臂稍曲由后往前上方摆动,向前上方起跳腾空,并充分展体,屈膝落地缓冲,不得有垫步或连跳动作。丈量起跳线后缘至最近着地点后垂直距离。每人试跳三次,记录其中成绩最好一次。以厘米为单位,不计小数。

7.掷实心球

主要测试学生的上肢爆发力。大学各年级测试实心球重量为2千克。

测试方法:测试时受试者站在起掷线后,两脚前后或左右开立,身体面对投掷方向,双手举球至头上方稍后仰,原地用力把球投向前方掷出。如两脚前后开立投掷,当球出手的同时后脚可向前迈出一步,但不得踩线。每人投掷三次,记录其中成绩最好的一次。记录以米为单位,取一位小数。丈量起掷线后缘至球着地点后缘之间的垂直距离。

8.握力

测试学生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使用电子握力计或弹簧式握力计进行测试。

测试方法:受试者两脚自然分开成直立姿势,两臂自然下垂。一手持握力计全力紧握。记下握力计显示的数值。用有力手握两次,取最大值,以千克为单位,保留1位小数。

9.引体向上(男)

主要测试学生的上肢肌肉力量和耐力的发展水平。

测试方法:受试者跳起双手正握杠,两手与肩同宽成直臂垂悬。静止后,两臂同时用力引体,上拉到下颌超过横杠上缘为完成一次。记录引体次数。

10.坐位体前屈

测量学生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主要反映这些部位关节、韧带、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及学生身体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

测试方法:受测者两腿伸直,两脚平蹬测试纵板坐在平地上,两脚分开约10~15厘米,上体前屈,两臂伸直向前,用两手中指尖逐渐向前推动游标,直到不能前推为止。记录以厘米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测试两次,取最好成绩。

11.仰卧起坐(女)

测试学生的腹肌耐力。一般在垫子或草地上进行。

测试方法:受试者仰卧于垫上,两腿稍分开,屈膝呈90°角左右,两手指交叉贴于脑后。

另一同伴压住其踝关节,以便固定下肢。受试者起坐时两肘触及或超过双膝为完成一次。仰卧时两肩胛必须触垫。测试人员发出“开始”口令的同时开表计时,记录1分钟内完成次数。1分钟到时,受试者虽已坐起,但肘关节未达到双膝者,不计该次数,精确到个位。

12.跳绳

测试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测试方法:两人一组,一人测试,一人计数。受试者听到开始信号后开始跳绳,动作规格为正摇双脚跳绳,每跳跃一次且摇绳一回环,计为一次。听到结束信号后停止,测试员报数并记录受试者在1分钟内的跳绳次数,测试单位为次。

13.篮球运球

测试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和篮球运球基本技能水平。测试场地长20米,宽7米,起点线后5米设置两列标志杆,标志杆距左右边线3米。各标志杆距杆3米,共5排杆,全长20米,并列的两杆间隔1米(图3 -1)。测试器材包括秒表、发令哨、30米卷尺、标志杆10根,篮球若干个。

图3-1 篮球运球场地示意图

测试方法:受试者在起点线后持球站立,听到出发口令后,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单手运球依次过杆,每次过杆时需换手运球。发令员发令后开表计时,受试者与球均返回起终点线时停表。每名受试者测两次,记录其中成绩最好一次。以秒为单位记录测试成绩,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小数点后第2位数按非零进1原则进位。

14.足球运球

测试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和足球运球基本技能水平。在坚实、平整场地或足球场地上进行,测试区域长30米,宽10米,起点线至第一杆距离为5米,各杆间距5米,共设5根标志杆,标杆距两侧边线各5米(图3-2)。测试器材包括足球若干个,秒表、30米卷尺、5根标志杆。

图3-2 足球运球场地示意图

测试方法:受试者站在起点线后准备,听到出发口令后开始向前运球依次过杆,不得碰杆。受试者和球均越过终点线即为结束。发令员发令后开始计时,受试者与球均到达终点线时停表。每人跑两次,记录其中成绩最好的一次成绩。以秒为单位记录测试成绩,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小数点后第二位数按非零进1原则进位。

15.排球垫球

测试方法:受试者在规定的测试区域内原地将球抛起,个人连续正面双手垫球,要求手形正确、击球部位准确、达到规定的高度,球落地即为测试结束,按次计数。受试者每次垫球应达到的高度,大学男生为2.43米,大学女生为2.24米。每名受试者测试两次,记录其中成绩最好的一次。测试单位为次。

四、评分标准

(一)男子身高、体重及项目评分标准(表3-2)、(见第43页,图3-3)

表3-2 大学男生身高标准体重(体重单位:公斤)

续表

注:身高低于表中所列出的最低身高段的下限值时,身高每低1厘米,实测体重需加上0.5公斤,实测身高需加上1厘米,再查表确定分值。身高高于表中所列出的最高身高段时,身高每高1厘米,其实测体重需减去0.9公斤,实测身高需减去l厘米,再查表确定分值。

(二)女子身高、体重及项目评分标准(表3-4)、(见第46页,表3-5)

表3-4 大学女生身高标准体重(体重单位:公斤)

续表

注:身高低于表中所列出的最低身高段的下限值时,身高每低1厘米,实测体重需加上0.5公斤,实测身高需加上1厘米,再查表确定分值。身高高于表中所列出的最高身高段时,身高每高1厘米,其实测体重需减去0.9公斤,实测身高需减去1厘米,再查表确定分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