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送礼文化,了解礼仪之邦

送礼文化,了解礼仪之邦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送礼那点事儿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送礼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关于送礼的习俗,我国古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孙膑18岁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的云蒙山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我们赠送与接受礼品的行为牵涉到生活的许多方面。只有送礼,而没有还礼,那么,这样的交往就被认为是失去了规矩。送礼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

送礼文化,了解礼仪之邦

送礼那点事儿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几千年来,中国人由于受周公之礼、孔孟之道的影响,一向崇尚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正是中国人对礼的认识的真实写照。

送礼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人们相互馈赠礼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际内容。

馈赠,是与其他一系列礼仪活动一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礼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在祭祀时,人们除了用规范的动作、虔诚的态度向神表示崇神和敬畏外,还将自己最有价值、最能体现对神敬意的物品(即牺牲)奉献于神灵。也许从那时起,在礼品的含义中,就开始有了物质的成分和表现了。即礼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现。

关于礼物这个概念,还有人说它最初来源于古代战争中由于部落兼并而产生的“纳贡”,也就是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隶等,以表示对被征服者的服从和乞求征服者的庇护。史书中曾有因礼物送得不及时或不周到而引发战争的记载。如春秋时期,因楚国没有按时向天子送一车茅草,而引发了中原各国联盟大举伐楚的战争。还有人认为,最初的礼就是一种商业性质的物品的有来有往,原始的“礼尚往来”,实质上就是以礼品的赠与酬报的方式进行的产品交换。

从礼品的各种形式的起源中我们可以看出,礼品一般是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的范围很大。在古代,礼品可以是钱币类的金银等,《春秋》、《史记》等史书和古籍中,常有天子赐予诸侯或功臣以“千金”、“万金”之记载,也可以是工具、武器等专器械,“宝剑赠英雄”更是我国的千古佳话;还可以是马等特殊作用或特殊意义的动物,《三国演义》中关羽座下的“赤兔马”、刘备骑乘的“的卢”,分别是曹操刘表所赠。至于衣物、珠宝食物及田宅等更是平凡的了。最特殊的是古代,人也被作为礼品赠来送去,世界各地无不如此。中国古代第一美人西施范蠡当作礼品献之与吴王夫差貂蝉也是王允用连环计献给董卓的礼品。奴隶社会时期的任何国家,如古希腊斯巴达,奴隶主之间互相赠送奴隶更是极其正常的事。

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送礼”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摒弃了一些违反行为首选道德和个人意志的不健康概念,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艺术形态,有其特有的内涵,有其诸多的表现方法。

关于送礼的习俗,我国古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孙膑18岁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的云蒙山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一去十二年,既没回家,也没给家写封信。有一年的五月初五,孙膑猛然想到:“今天是老母八十岁生日,乌鸦十八日反哺母娘,羊羔吃奶跪乳,禽兽还知恩达礼,我却有十二年没报母亲的养育之恩。”于是向师傅请假回家看望母亲。鬼谷子摘下一个桃送给孙膑说:“这桃我是不轻易送人的,你在外学艺未能报效母恩,我送给你一个带回去给令堂上寿。”孙膑谢别师傅就急上路了。

这天孙膑的家里,正大摆酒宴为老母亲庆寿。老母亲见全家人劝慰母亲时,孙膑回来了。他从怀里捧出师傅送的桃送难母亲说:“今日告假回来,师傅送我一个桃孝敬母亲”。老母亲接过桃吃了一口说:“这桃比冰糖蜂蜜还甜”。桃还没吃完,母亲的容颜就变了,以前雪白的头发变成了如墨的青丝,昏老的双眼变得明亮了,掉了的牙又长了出来,脸上的皱纹也不见了,走路也不用拐杖了。全家人都非常高兴。

人们听说孙膑的母亲吃了桃变年轻了,也想让自己的父母长寿健康,便都效仿孙膑,在父母生日的时候送鲜桃祝寿。但是鲜桃的季节性强,于是人们在没有鲜桃的季节时,用面粉做成寿桃给父母拜寿。所以送寿桃的故事就是因为这样而出名的,也由此引出送礼的概念,发展为送礼的习俗。(www.daowen.com)

送礼,是从古到今留下来的习惯,其中包含着很丰厚的情意。送礼作为一种社会风俗,实际上体现着道德的准则,标志着人情的温暖。

著名的西班牙礼仪专家伊丽莎白就说过:“礼品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不管我们承认与否,礼品对双方都有意义,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对礼品的渴求也就是对赞同、慈爱、理解和爱情等的渴求。我们赠送与接受礼品的行为牵涉到生活的许多方面。通过礼品我们可以激励他人、教育他人,可以取得控制、获得补偿,可以显示知识和修养、表达友善和爱心,也可以扩大个人的影响。送礼不是为了满足对方的欲望或对自我的夸张,礼品本身没有意义,而是为了表示您的情感和某种特定关系的存在。

人们常说礼尚往来,不管是亲戚间的走动也好,还是生活中互惠互利的帮忙也好,很少有单方面的行为。其实,礼物不仅是一个表意的容器,它还像一个标志物记录着人际往来。只有送礼,而没有还礼,那么,这样的交往就被认为是失去了规矩。有了“一来”,还要“二去”。

我们从礼物的流动中可以看到生人变熟,熟人更熟,社会关系像一张大网逐渐被织就的过程,其实,礼物的流动是为了更重要的一个东西。这一点古人早有认识。《诗经·卫风·木瓜》中就有这样的三段诗: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倡导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以礼的方式来交往,便会增进人情,增进社会的凝聚。

送礼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一件理想的礼品对赠送者和接受者来说,都能表达出某种特殊的愿望,传递出某种特殊的信息。

礼品是一个宣言,它既宣告了你与接受者的关系:普通的朋友、友善的亲戚、感激下属的老板或是一位热心的崇拜者。它也反映了你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树立怎样的形象,一位能赞赏别人的人、一位情趣高雅的人,抑或是一位知道如何用微笑来促进关系的人……更重要的是,它对接受者来说也是一个肯定:对方的忠诚得到了你的认可,对方的坚忍精神值得赞扬,对方的领导才能对本部门至关重要,对方的健康令人牵挂……它把你和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你和他的情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