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两宋时期的货币发展及特点

两宋时期的货币发展及特点

时间:2024-01-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宋初,即着手整顿五代以来币制。法定以铁钱十易铜钱一发吏卒俸给。又铸“至和重宝”折二折三钱,真书,径3.3厘米,重9.4克,背穿铸“虢”字,为宋钱纪地最早者。多次申钱币阑出之禁,如限陕西铁钱东行每人不得超过5000。三年令专用当十钱,把熙宁以来积压的折二钱也作当十用,引起罢市,导致钱分两等,市有二价,盗铸云起。蔡京第三次执政,大肆鼓铸推销政和通宝夹锡钱。南宋钱规格统一,只有少数

两宋时期的货币发展及特点



  宋初,即着手整顿五代以来币制。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铸“宋元通宝”(《宋史·食货志》名宋通元宝);悉禁诸州铸行轻小恶钱和铁镴〔lao蜡〕钱,私铸者弃市;铜钱阑出江南塞外南蕃诸国三贯以上者死罪;收兑江南铁钱销毁;准四川铸用铁钱。太宗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又铸“太平通宝”,有楷隶八分书三书体,还有大铁钱。太平兴国二年禁江南诸州新小铁钱。太平兴国四年开铜钱入川之禁,商贾竞运铜钱入川互市,铜钱一换铁钱14。太平兴国五年始定77文为百。雍熙(公元984—987年)初,令江南诸州官库所贮杂钱送往京师或就地销毁;京城民有铜器限两月送官。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严禁私铸及销毁好钱。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铸淳化元宝御笔钱及小平当十铁钱。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铸至道元宝御笔钱,真行草三书体。

  真宗年间(公元998—1022年),多次禁新小钱并令官置场尽收之,对犯铜禁放宽处裁限额。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铸“咸平元宝”,真书,有折二折三和铁钱。法定以铁钱十易铜钱一发吏卒俸给。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铸“景德元宝”,真书,重3.7克,又有大铜钱和大小铁钱。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铸“祥符元宝”和“祥符通宝”,真书,重3.4-4克,有折二。祥符七年益州铸祥符大铁钱,岁铸21万贯。诸路钱岁输京师,四方钱重货轻。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铸“天禧通宝”及铁钱,真书。此时铜钱有铸钱监四,即饶州永平,池州永丰,江州广宁,建州丰国,其他旧监先后废;铸钱数,至道年间80万贯,景德年间增至183万贯,天禧末减为105万贯。铁钱有三监:邛州惠民,嘉州丰远,兴州济众。

  仁宗共铸12种钱。其中国号钱一,为皇宋通宝,真篆书对钱,也有铁钱。年号钱有11种,在天圣、明道、景祐年间各铸三种元宝钱,均真篆书对钱,天圣、景祐还有铁钱。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铸“康定元宝”铁钱,小平,径2.2厘米,重3.5克。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西夏入侵,庆历年间铸“庆历重宝”大铜铁钱充军费,当十,径3厘米,重6.6-7克,有直读旋读两种。之后又铸“皇祐元宝”当十大铜铁钱。小铜钱三枚可改铸大钱一枚,私铸蜂起,钱制混乱,物价飞涨,铁钱值更低,民间竞藏铜钱,不用铁钱。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秋,罢铸铁钱,改大钱一当小钱三,令商州罢铸青黄铜钱,改大钱皆一当二。至和年间(公元1054—1056年)铸“至和元宝”、“至和通宝”,均真篆书对钱,径2.4厘米,重3.4克。又铸“至和重宝”折二折三钱,真书,径3.3厘米,重9.4克,背穿铸“虢”字,为宋钱纪地最早者。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铸“嘉祐元宝”、“嘉祐通宝”,均真篆书对钱,重3.6克。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铸“治平元宝”、“治平通宝”两钱。元宝有真、篆、古篆三书体,有铁钱。通宝有真、篆、柳篆三书体,均重3.6克。饶、池、江、建、韶、仪六州铸钱170万缗,嘉、邛、兴三州铸钱27万缗。

  神宗时铸钱很多,流通钱量大增,折二钱通行,各监多铸折二钱。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铸“熙宁元宝”小平钱,重3.6克。熙宁四年铸“熙宁重宝”当十钱,后因盗铸改为折三,六年改为折二,重7.5克。两钱均为真篆书对钱。八年改铸大钱,增铸小钱,又铸铁折二钱。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铸钱最多,有“元丰通宝”小平、折二及铁钱,篆、隶、草三书体,版别极多。据《文献通考》载:“诸路铸钱,总二十六监,每年铸铜铁钱五百九十四万九千二百三十四贯。内铜钱十七监,铸钱五百零六万贯;铁钱九监,铸钱八十八万九千二百三十四贯。”元丰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钱的需要相应增加,市场钱量大增。王安石变法,所行募役法、免行钱等,使官库存钱猛增。对外开放,钱大量流到外国,当时四邻诸国大量使用宋钱。这样,铸钱数量大而流通需要更多。哲宗初,铜产量减少,铸钱量也减,即罢铸钱监14所。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罢铸折二钱,复铸小铜钱,从元祐、绍圣至元符年间,先后铸“元祐通宝”、“绍圣元宝”、“元符元宝”等钱,有小平、折二及铜铁钱,篆行书体对钱,绍圣元宝还有折三。绍圣通宝小平钱,真书,字细小工整,无对钱。还有元符重宝,少见。多次申钱币阑出之禁,如限陕西铁钱东行每人不得超过5000。

  徽宗铸钱种类最多,钱制混乱,引起数十年恶性通货膨胀。有国号钱二:“圣宋通宝”,罕见;“圣宋元宝”,为篆行书对钱,小平亦有真书,重3.3克,折二,重7.4克,另有铁钱。年号钱十四种,有“建国通宝”,小平真篆书对钱。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铸“崇宁通宝”小平、当五、当十钱,隶真书体,真书瘦金体。次年铸“崇宁重宝”当十铜铁大钱,重11—12克。三年令专用当十钱,把熙宁以来积压的折二钱也作当十用,引起罢市,导致钱分两等,市有二价,盗铸云起。四年把当十钱改当三,又铸“崇宁元宝”铁钱及“崇宁重宝”夹锡钱,一当铜钱二。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蔡京再相,先铸“大观通宝”夹锡钱,官定一当铜钱五,因其成色太差,反而跌到八文才抵铜钱一文。又铸大观通宝小平、折二、折三及当十铜铁钱,瘦金体,有合背钱。崇宁大观两种钱的膺品很多。三年,除陕西外,各路夹锡钱均废止,致夹锡钱跌到20文当一。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铸“政和通宝”小平和“政和重宝”折二大钱,篆隶书体,又铸真书重宝铁钱。蔡京第三次执政,大肆鼓铸推销政和通宝夹锡钱。夹锡钱时用时废,人民拒用,其为害之烈,远超当十钱。再铸“重和通宝”小平篆隶书对钱、夹锡钱及“宣和通宝”、“宣和元宝”小平对钱和铁钱,通宝还有折二,元宝小平改为当二,钱质越铸越恶劣。钦宗铸“靖康元宝”、“靖康通宝”,均篆隶书对钱,有小平折二及铁钱。北宋徽钦两帝时,政治腐败至极,经济彻底崩溃,内忧外患夹击,人民苦难深重。此时铜钱多被官民藏匿,朝廷监铸铁钱夹锡钱强令推行,屡遭拒用。

  南宋推行纸币,铸钱较少。铜钱限于东南地区,铁钱只在川鄂、两淮限地区铸行。南宋钱规格统一,只有少数例外。私铸无利,私钱也少。因纸币贬值严重,各级官府和官民均乐于藏钱保值,金银更是珍稀品。南渡后原在北方流通的钱仍在北方流通。金兵南下时,大肆搜抢钱物,满载而归,使南方的钱大减。到理宗时,市上铜钱绝迹,晚期连铁钱也少见。各代皇室只是象征性铸些本身的年号钱,表示皇权仍在而已。高宗和孝宗淳熙(公元1174—1189年)以前铸过对钱,此后改铸纪年钱纪监钱。原想恢复铸钱,因铜铁铅锡很少,绍兴初铸钱年10万缗,成本20万。以后几代不断削减铸钱监和铸钱额,严禁熔钱制器,强令民间存钱和铜铁器物限期交官,均无用。高宗铸“建炎通宝”、“建炎元宝”篆隶真三书体对钱,有小平折二折三及铁钱。“建炎重宝”除与上述二钱相同外,又有当十钱。南宋以后各钱形制仿此。“绍兴元宝”、“绍兴通宝”均有小平、折二、折三及铁钱,篆真书体对钱。孝宗朝从隆兴(公元1163—1164年)、乾道(公元1165—1173年)至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铸有“隆兴元宝”折二对钱及小平折二铁钱;“隆兴通宝”小平折二和铁钱;“乾道元宝”折二对钱和小平铁钱;“淳熙元宝”小平折二篆真书体对钱和折三铁钱。从淳熙年起改铸纪年钱,钱背铸上年份或铸监名加年份。“淳熙通宝”折三钱和铁钱,钱背有星月或纪监名。光宗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有“绍熙元宝”、“绍兴通宝”,各有小平折二折三及铁钱,通宝另有折三大铜钱,亦有纪地背文。宁宗铸钱繁杂,铸行“庆元通宝”、“庆元元宝”,各有小平折二折三铜、铁钱;“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小平折二铜、铁钱和当五大铜钱、折三大铁钱;“开禧通宝”小平折二铜、铁钱;“开禧元宝”折三大铁钱;“嘉定通宝”小平及折二钱;“嘉定元宝”小平和当十大铜钱;“嘉定×宝”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等四大类,钱文有通、元、重、之、全、永、兴、安、洪、万、正、真、崇、泉、至、珍、隆、封等20余个宝名,背文纪值纪监。理宗铸钱种类也很多,计有国号钱四种:有“大宋元宝”小平折二铜、铁钱和折三铁钱;“大宋通宝”当十大钱;“圣宋重宝”铁钱,这三种均纪年;皇宋元宝小平折二钱。年号钱有12种。从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起,铸“宝庆元宝”铁钱;“绍定通宝”小平折二铜钱及小平铁钱;“绍定元宝”折三折五当十铜、铁钱;“端平元宝”小平钱纪年元字;“端平重宝”折五纪年元字;“端平通宝”折三折五纪年元字,大铁钱多至折十二;“嘉熙通宝”小平折二铜钱及折五折十铁钱;“嘉熙重宝”折三铜钱;“淳祐元宝”、“淳祐通宝”,各有小平折二钱;通宝另有折三,另在四川铸当百大铜、铁钱,有大中小三种;“开庆通宝”和“景定元宝”各有小平折二钱;度宗铸“咸淳元宝”小平铜钱和折二铜铁钱,纪年至八为止。《洪遵泉志》上还载有:“太祖圣宋元宝,真宗大中通宝,理宗嘉熙元宝、宝祐元宝、开庆元宝,端宗德祐元宝。宋朝钱共一百三十五样。”这一记载比现在已知的还少了很多。从南宋历代钱的铸行情况看,贬值程度很大。


(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