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以季风为契机而形成的人为文化屏障还可以上溯到更早的时候。
中国考古学家童恩正教授在他的《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一文中通过考古文化的对比研究,揭示出中国东北以迄西南有一个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存在。他说:
我国青藏高原东北,有几道山脉连续向东延伸。这就是青海的祁连山脉,宁夏的贺兰山脉,内蒙的阴山山脉,直至辽宁、吉林境内的大兴安岭。而在高原的西南部,也有几道山脉向南延伸。这就是由四川西部通向云南西部的横断山脉。这一北一南的两列山峰及其邻近的高地,在地理上如同一双有力的臂膀,屏障着祖国的腹心地区——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肥沃的平原和盆地。在文化上,这一地带则自有其渊源,带有显著的特色,构成了古代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
▶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这是一座位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交界处的无形“长城”,是将华夏民族与“夷人”(游牧民族)分隔的人为文化屏障。
这一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主要地貌为山地或高原;位处于太阳辐射年总数140千米/厘米2等值线以西;基本上与全年平均气温8℃的等值线相重合;传播带内的农作物及大多数木本植物的生长期,从北到南生长期均相近,同为200天上下;传播带大致位于年降水量400毫米及600毫米两条等雨量线之间;传播带的大部分地区位于1.5—2.0两条干燥度等值线之间,属于半干旱气候类型;传播带区域属于草原和高山灌丛、草甸区域。
非常明显,这一从东北绵延到西南的半月形地带,其实是自然景观十分相近的高原灌丛与草原组成的地带。也就是说,这一地带是非季风地带(东北少部分地区除外)。
这一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区域,在新石器时代以及铜器时代的考古文化遗物上表现出若干相似性,的确是意味深长。
▶石棺葬图(https://www.daowen.com)
从甘肃向东至吉林,向南至四川,绵延数千里长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内,石棺葬葬式得以普遍流传。
童恩正教授揭示出中国从东北到西南的这一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客观存在,其意义非同寻常。这一考古学事实证明,在中国的长城修筑以前,季风区域的民族文化与非季风区域的民族文化已经被隔离开来,而使他们相互隔离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的大陆季风气候。
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内的相似文化就是以季风为契机而形成的人为文化屏障,是一座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交界处的无形“长城”。
自然生态和生存方式的差异是由季风气候而凸显的,而这种累积日久的差异又强化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人类集团的区别。童恩正教授在论述了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形成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原因外,又从社会方面的原因进行了论述,他说:
从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耕民族与长城线以外的游牧民族或半农半牧民族在经济类型、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各个方面,就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进入铜器时代以后,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农业民族由于在文化上高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形成了一种文化优越感。又由于游牧民族一般而言在经济上需要依赖于农业民族并有时通过掠夺来达到目的,彼此斗争,造成华夏族的敌忾心理。此种对立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双方统治阶级的利用而更趋尖锐,最终在华夏族中形成了严格的“夷夏”观念,这就从行动上阻止了北方民族的南下或西部民族的东进,从思想上限制了他们文化的传播。当北方或西南边陲的民族需要迁徙时,由于这种人为的压力,往往只能顺长城及青藏高原东部移动。这就是形成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另一原因。
这种基于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差异而形成的民族及其文化隔阂和冲突,为中国历史带来了久远的影响。美国学者黄仁宇在他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书中对此深有感触。他在论汉武帝一文中最后慨叹说:15英寸雨量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西北,“经年雨量不及15英寸,无法经营农业,只是游牧民族出入之处,这威胁也强迫中国统一对付。刘彻用卫青、霍去病‘度幕’(贯穿沙漠地带),不失为军事史上的壮举,只是他想消灭匈奴的希望,却无法实现。兹后15英寸雨量线间两方的厮杀,还要继续约2025年,直到康熙帝以新式火炮打败噶尔丹迫他自杀,才解除了游牧民族骑兵的优势,可见得历史并非全是人为,我们2025年后叙秦皇汉武更无法忽视天候地理因素之重要”。
▶西部沙漠
在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漠戈壁中,经营农耕是难以想象的。人类活动留下的印记,不过是一行瞬间就会被风沙抚平的游牧或商旅坐骑的蹄痕。
季风区内的华夏民族与季风区外的边地民族之间的矛盾所引发出的“中国”与“徼外”、“夏”与“夷”相对立的观念,以及排斥边地民族深入内地,所谓“夷狄不入中国”的行为模式,其形成,实际上是由中国人的季风性格所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