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西安县(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产业集群发展

西安县(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产业集群发展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西安所属县(区)新农村建设中,发展集群经经济可考虑把集群体内企业地点选择在城乡交界地区或偏向小城镇地区,通过产业集群经济所具有的小城镇效应,可以大量吸纳城镇周边的农民就业。

发展产业集群——西安县(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王瑞林 温锋科

(陕西省行政学院)

【摘 要】发展产业集群是西安作为大中城所属县(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发展产业集群对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业发展、推动农村工业化、加快农村城镇化、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产业集群 发展观 城乡互助

大中城市所属县(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问题。大中城市所属县(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带动作用,对加快大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互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加快并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步伐和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讨西安所属县(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对推进西安作为大城市所属县(区)新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带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安县(区)农村经济问题是制约西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全国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62%,陕西是一个农民大省370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67%。西安市是陕西省的省会所在地,是陕西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依然保持了农民大市的特征。2025年底全市总人口有7417263人,其中农村人口有4085823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5%。西安市所辖的13个区县中除了新城、碑林、莲湖、雁塔4区外,其余9个区(县)都是农民大县(区),这9个县(区)的农村人口占了总人口的80%。见表(1),因此可以说西安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西安经济的发展水平,西安农村社会的进步程度代表了西安社会的进步程度。

表(1) 西安9区(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表(2) 西安市4县GDP占西安GDP的比重

西安市农村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县(区)经济落后所致。占西安地区总人口近1/3的户县、周至、高陵、蓝田4县,2025年的GDP占全市GDP不足9%,见表(2)。十分落后的县(区)经济造成了农民收入过低。202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仅有3460元,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2.78。农民生活质量差,人均生活支出仅有2603元,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03。人均存款余额不足5000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5。至今全市仍有30.29万贫困人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教育、文化、医疗公用事业发展缓慢,人口素质偏低,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7%。且不要说西安市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是相对落后的,仅从西安地区的农村相对于西安城乡平均水平来说又是十分落后的。因此我们说西安县(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发展农村经济?一是必须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首先充分用好土地资源发展种植、养殖业,发展粮食、畜牧、蔬菜、果品4大主导产业,建设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其次加快建设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如建立农业机械服务体系、良种繁育服务体系、动物防疫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农产品品牌和生产标准创建申报与认证体系、农产品供求信息与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农资与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等。再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农业水利建设、防护林建设等。二是必须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大都市的特征最重要的是人多地少,能不能按传统思路单纯在耕地上做文章呢?拿占西安总人口近1/3的农民大县户县、周至、高陵、蓝田来看,这4县2025年底的耕地总面积为128536(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6公顷(折合人均0.9亩)。见表(3)。

表(3) 西安市4县人均耕地占有量

显然,由于地少人多,大量劳动力闲置,造成大量隐性失业。有限的土地是不可能创造出无限财富的,因此,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农民寻求广阔的就业门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西安是一个具有传统工业基础的大城市,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最好形式是将城市的部分工业项目向农村扩散,在农村发展产业集群。

二、发展产业集群是西安所属县(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大中城市所属县(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要发展集群经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从农业国逐渐过渡到工业国的必经之路。西安作为大城市,其所属县(区)建设新农村,就必须降低农业总体产业的比重,减少农村人口的数量,增加工业人口,使农村逐渐城市化。可是,农业比重的持续下降和农业人口的不断减少,其前提是非农产业的不断增加,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吸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而目前西安所属县(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就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而发展产业集群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能较为有效地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为农民就业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出路,也将为我省解决农村问题找到一个突破口。在大城市所辖县(区)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的模型为:向农村扩散的城市工业—在农村形成的产业集群区域—被带动的广大农村。

2.集群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集群经济体内的企业多是根据地方优势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者整体素质要求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恰好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其输入,且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要求也不高,无形之中降低了企业产品成本。为了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西安所属县(区)新农村建设中,发展集群经经济可考虑把集群体内企业地点选择在城乡交界地区或偏向小城镇地区,通过产业集群经济所具有的小城镇效应,可以大量吸纳城镇周边的农民就业。有资料显示目前浙江省发展产业集群已较为成功地把农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民从事一、二、三产业的人员比例分别为34.5%、32.7%和32.8%。

3.集群经济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大中城市所属县(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减少农民数量,西安也不例外。而通过发展集群经济发展城乡结合部工业集群,促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乡结合部工业集群转移,并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转移农民的生存来源依然需要来自农业和农村,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带动了周边农村地区的农、牧、副、渔等产业发展,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活跃力,也相应的提高了农民收入。加之城镇务工农民的住宿需求也带动了周围农民的房产业,进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链状经济结构。(https://www.daowen.com)

4.促进小城镇建设与发展

通过发展城乡结合部产业集群,会在城乡结合部形成一个巨大的环型市场,使各种各样的专业化公司、供应商得以生存,形成密集的专业化物质设备供应网络体系,供应网络体系的形成促进了人流、物流与信息流服务体系形成市场,交易的越来越集中,最终有助于小城镇的形成。小城镇的形成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有助于促进周边农村地区农民就业及农村相关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水平。

5.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

大中城市所属县(区)产业集群发展起来后,一方面,集群中各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经济效益,各个企业或单位会不失时机地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以提高生产效益;另一方面,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农民工也逐渐意识到知识对于他们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掌握一技之长,以增加竞争优势。另外,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镇谋职业,加大了农民生活和就业的风险,进而增强了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失业保障体系的建立,只要未就业或未实际就业的农民进行就业登记,就会有人关注他们的就业情况,为之提供求职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并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就业待遇。

三、发展西安所属县(区)集群经济,促进西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继续解放思想,解决好发展观问题

新农村建设要求我们做大集群经济、发展集群产业。西安集群经济规模小、企业少、产业组织水平低(集群化程度低)、市场占有率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典型的小、少、散、弱。根据西安市乡镇企业局提供的资料,产业集群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思路上,即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障碍;二是用地困难;三是资金不足。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决好发展观的问题。首先要在管理层树立“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在一村一片”的思想,走“小资本、大集聚、小企业、大协作”的集群经济之路。其次要在农民群众中,消除“小的看不见,大的够不着”的思想,培养和树立市场意识与分工协作意识。可以借鉴浙江苍南县铝制徽章的生产,从设计、熔铝、写字、刻膜、晒板、打锤、钻孔、镀黄、占漆、制针、打号码、装配、包装,这1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由一些专门企业来完成,对内是自然的农户企业,对外是一个产业集群整体。发展观问题解决了,用地问题,各家各户在自己庭院内就得到解决。资金对于每户来说投入很小,自己或小额贷款就能解决。困扰我们发展的拦路虎还会存在吗?

2.把发展城郊型农业摆在基础地位

要树立城乡共同发展的理念,促进城市工业向农村延伸,赋予农业以城市发展内涵,发展城郊型经济,同时提高农业为城市的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和农村一体化,这是大中城市县(区)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性的问题。一方面,城市为农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区县、各乡镇、村组都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围绕城市的消费需求,找准产业方向。从满足西安城市需要做起,从蔬菜、果业、苗木、花卉、养殖业、奶业及相关的食品加工业中找出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逐步做大、做优,再逐步走出西安,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正如临潼的石榴那样,做成拥有产业标准这一知识产权的世界知名品牌。另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城市工业向农村的延伸。各区县、各乡镇、各村组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按照“小企业、大集群”“生产在千家万户,规模在一村一片”的思路发展工业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坚持走专业分工之路,坚持走分工协作之路,坚持走做长产业链之路,逐步把产业做大。

3.要用西安整体规划指导集群的发展

把集群布局放在西安未来发展整体目标中来考虑,新城、碑林、莲湖、未央、雁塔、灞桥6区主要以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商贸、金融服务、休闲、娱乐为主。而阎良、长安、临潼、高陵、蓝田、周至、户县既要发展各自形成的其他工业特色产业,又都要发展城郊型农业产业。长安、临潼、蓝田、周至、户县在已有的专业乡、专业村基础上发展小工业企业大集群。长安区是教育基地与食品加工产业,养殖、花卉等城郊农业区;临潼区是秦、唐文化旅游与瓜果、菜蔬、养殖等城郊农业区;阎良区、高陵县是航空、航天产业与重型汽车产业及果、蔬、养殖等城郊农业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是由小工业企业大量聚集起来的专业化的产业集群与果、蔬、苗木、花卉、养殖等城郊农业区。

4.必须提高政府对集群经济服务的有效性

产业集群是一个市场化发展的结果,要强调市场机制和政府的服务功能。为了强化政府对集群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建议将乡镇企业局与农林局合并,成立集群经济指导局。在土地、资金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不盲目搞新集群经济区,搞好对已自发形成的产业集聚区的指导与服务。政府应设立集群扶持基金,为做大现有集群提供资金支持。加大集群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的投入与建设力度。积极帮助和支持集群发展企业自律和专业协作组织——专业协会。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宣传,组织产业集群西部论坛,进行全市集群经济交流。为群外企业加盟集群提供方便,不断完善集群的结构。引导集群内企业自觉走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之路,将产业链做长做大,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不失时机地引导企业培育品牌,引导企业群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必须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集群内各产业的发展,引导集群内产业形成循环经济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建立以集群技术中心为主要载体的技术支持体系、以企业为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为主要方式的政府服务创新调控体系。

参考文献

[1]西安统计年鉴[M].西安:2004.6

[2]西安市农业局调查报告.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西安[R],2025年5月30日

[3]李植斌.浙江原发性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持续发展[J].北京: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2

[4]王贯琼.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促进江苏经济发展[J].北京:市场周刊.2003.10

[5]王瑞林.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政策引导[J].西安:陕西省行政学院学报.2005.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