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与弊的权衡之战——网络实名
互联网是否应该“实名”?实名制是否能够净化网络环境,杜绝网络暴力……
近年来,以韩国女星崔真实自杀和港星“艳照门”等网络事件为标志,网络实名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互联网实名制最为大家所担忧的,是网络实名后的个人信息会不会被权力部门控制利用,进而限制了民意的表达。毕竟,在中国当前法制尚不健全的环境下,网络承载了太多的不可承受的反腐和民意表达等功能。据人民网网上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
作为网民,人们感谢网络,是网络让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表达权,不管是发泄情绪还是书写快意人生,表达的都以自我认同的情感和价值为基础;感谢网络,是网络将民意直达决策层,不管你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是忠言还是逆语,只要事实确凿,言之有理,就能被网民认可;感谢网络,是网络让素不相识、未曾谋面的人彼此交融,没有年龄、身份和地域的藩篱,都成为了学习的对象。人们也深切地感受到,近3亿网民如同社会这个大家庭一样,期盼着社会的文明发展,也期待网络上少一些谩骂、色情和暴力等,也惧怕着网络实名监督可能带来的现实打击。这样庞大的队伍如果不加管理任意发展的话,很有可能出现很多危害公共利益的现象。
网络实名与匿名之间当有一个“缓冲带”,绝不可因为要抓几条鱼而放干了整个池塘的水,关闭已经形成的民意通道和网络监督的大门,伤害大多数网民的利益,留下信息安全的隐患。
网络实名制利弊同存(https://www.daowen.com)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诉求渠道,方便网民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同时也为实施反腐败等网络监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网络也滋生了网民的很多不良行为,比如: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等。尤其是不正当的人肉搜索,有时候会侵犯到现实生活中自然人的切身利益。
网络本身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网民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有些网民恣意妄为,一些带有攻击性的言论会出现在网络上,甚至在网上实施犯罪行为,所以,网络上的自由应该是相对的,是需要规范的。实行网络实名制可以有效抑制网络犯罪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当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网络实名制也为此提供线索,净化网络空间,还网民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但是,网络实名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网民参与网络活动的积极性,当使用了真实身份进行网上行为时,有可能泄露网民的隐私,有时甚至遭到不法分子的打击报复。
当然,活跃在网络上的网民很清楚,无论你用实名还是匿名,在网络上侵犯他人权益,技术上是无法逃避监督的。对于常在网络游荡的人来说,跟帖评论的关键词、关注的地域和事件,活动的规律、常用的IP地址等,都能够暴露出个人真实的信息,时间长了也就无所谓实名和匿名之分了。所以,网民期待能够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用健全的法律来保护网民身份信息和隐私的安全,有效遏制网络暴力的同时,给予网民表达更高的自由度,让网络成为网民健康娱乐、学习思考的平台,成为国家宣传的载体,汇聚民意的通道。
网络实名制呼声越演越烈,但是,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网民参与网络活动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