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邓 隽[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国语系 广东中山 528402)
摘 要: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从提高学生的听力和阅读能力入手,在现代心理认知的图式理论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如何在听力教学时用语境去诠释语篇,并尝试提出了英语阅读课的语篇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篇理论 语篇教学 听力能力 阅读能力
语言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着重对词句(如主语、助词、小句等)的研究。外语教学也以词汇的讲解、句子的分析为主。但事实上,人类的言语交际很少只使用单个词句;大多数情况下的言语交际主要是基于语篇的。我国学者何自然曾以“Today is Sunday.”这个简单句为例,说明语境意义要依语境而定,以及语境对交际的重大作用。Halliday和Hasan(1976)把语篇看成语义单位(Sentence unit),即不是形式单位,而是意义单位,是“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或交际事件”。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将他们的研究重心从词句层面转移到比其更大的单位——语篇,外语教学也逐步开始尝试超句单位教学,即语篇单位教学。
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本文所谈的语篇是广义的,既包括“话语”(Discourse),也包括“篇章”(Text),其“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必须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包括与外界在语义上和语用上的连贯,也包括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黄国文,1988)。语篇研究的出现是因为句子语法已不能说明自然语言的许多现象,语篇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要突破句子的局限,向大于句子的单位进军,另一方面要摆脱自主语言学的孤立状态,走与其他学科横向联合的道路。目前在国内外,不少教育工作者已利用语篇研究的成果改进课堂的语言教学,一些较为抽象的语法概念可以通过语言的实际使用来掌握。有关语篇衔接的理论和方法早已进入大中小学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下面从听力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探讨语篇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篇教学对听力能力的培养
听力一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的障碍。很多学生总是试图听懂录音材料中的每个词,结果要么是为自己的理解力差感到苦恼和沮丧,因为总会有很多重要的词抓不住;要么发现即使能感知并理解听到的每个词,效果也适得其反,因为有效的听力离不开听者忽略或“撇开”非重要环节的能力。我们所听到的许多内容都是赘语,我们必须能够识别出。学生们太集中精力去理解听到的所有此类短语,没有放松下来去收集主要信息。这可以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很危险的。要引导学生走出听力理解的误区,可从语篇教学入手,掌握语篇的连贯性,利用语境线索去判断一个掌握不太准确的词组或句子的意思,从而加深对所听内容的理解。
“听力理解”英文为Listening Comprehension,即听有声语言,以及对其理解的能力。正如Rivers Temperty所说:“听,是人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语言知识、语义和语法三方面的潜力,从语流中获得信息的积极活动。”我们可以将听力理解为:获得有声信息的活动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能力。听力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迅速正确的辨悟力。这两种能力表现在英语课堂上,即为识记教师或录音系统发出的语音形式,准确地辨析词义,然后从词义、句义到文章中心大意,迅速辨析、思索、组合、归纳,并从中悟出讲话内容的中心所在。这种能力除指对语言知识本身的理解能力外,还应包含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占有能力,包括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以及简单的科普知识等等。2025年新版《高校英语专业考试大纲》听力理解部分的测试要求之一是: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关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谈话,以及中等难度(如 TOEFL 中的短文)的听力材料。能理解大意,领会说话者的态度、感情和真实意图。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其交际功能。在对话中经常要求根据双方的对话,判断其真实的含义,这常超出原文本身的语言意义,因此要求考生善于把语言与语境联系起来,推测出其表达的请求、命令、否定、犹豫、责备等深层意义。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知是以图式的形式储存于人的大脑中的。这些图式大小不同,层次不同,相互连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立体网络系统。当知觉开始发生的时候,所注意的外部信息激活网络中的某个图式,使得连接的其他图式处于活动状态,我们称之为“意象图式的激活”。根据该理论,要想获得良好的听力效果,必须充分利用语境,例如,听之前的预读,以及听者本身的背景知识,对相关话题的熟悉程度,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激活听者头脑中的图式,快速判断出说话者的真实态度和意图。
听力理解离不开真实的语言环境。结合语篇的语境分析有助于增强我们的语言知识。由于语篇的连贯实际上是听话人根据语境信息和语用知识来掌握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在这个意义上,听话人对语篇的理解越透彻,越能掌握语篇的连贯性,也就越能理解所听语言材料的内容,包括字面意思及其内涵。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视听环境线索去理解视听材料,不要孤立地分析单词,设法去理解听到的每个细节,而要将所听内容与上下文或相伴的视觉刺激联系起来,集中注意力从超越词汇本身的语义获取信息。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放松,从容易辨别的内容中获取信息,并利用常识,沿用自己本族语中有益的话语技能去听,争取做到整体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选用一些练习,训练学生去粗取精、获取具体信息、忽略细节抓住大意的能力,让他们感知并利用一切可以得到的线索去理解意思。
结合语篇的语境分析有助于增强我们的语言知识,它阐明的语法现象胜过与语境脱节的研究方法,也胜过对有限的、人造的、孤立的句子进行研究的方法;我们在英语教学时,特别是听力教学时,要用语境去诠释语篇和进行文化教学;合理运用媒体手段,充分利用视听环境线索,从而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听力材料的大意,领会说话者的态度、感情和真实意图,从而走出听力理解的误区。
二、语篇教学对阅读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传统的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教育的需求。因此,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必须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更新。英语阅读课从其性质上而言是一门实践课,所以,英语阅读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根据这一性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启发教学为原则,以语篇分析的方法为指导,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综合英语课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课程。然而目前大多数综合英语课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落后,仍旧采用“逐句分析+语法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即将课文作为词汇短语解释、句子语法分析的素材,为学生看懂文章而扫清文字障碍,阐述语言现象,剖析语言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句子,忽视篇章;以语言知识传授为核心,语言能力培养为点缀,导致学生片面地把文章作为词汇句子的简单组合,把对文章的理解简化为句子翻译,仅停留在字面层次。课程结束后,留下的只是孤立、断续、片面、肢解的语言知识,缺乏对于语句段落逻辑联系、语言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语法的语境功能的综合理解。(https://www.daowen.com)
语篇分析是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它以语篇为单位,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来解释词句,分析人物性格或事物缘由,总结中心思想。它不仅重视语言形式,而且重视语言功能,同时还注重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获取完整信息的能力。语篇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宏观结构分析,即分析各种文体的语篇总结构,有助于全面理解篇章;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即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微观结构分析,即正确识别语篇的词义、句法结构和语句之间的关系。
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可分为四个阶段:预测阶段、宏观导入阶段、微观结构分析阶段、整体吸收与消化阶段。在预测阶段,学生应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浏览文章的标题或副标题以及附后的阅读理解题,作出预测和假定。这是因为语篇的标题或副标题以及附后的阅读理解题是语篇内容的浓缩。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在宏观导入阶段,主要涉及语篇的题材框架、背景知识方面的训练,旨在使学生更迅速、准确地了解语篇的组篇方式及基本内容。作者在写一篇文章时,总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遵循一定的顺序来组织内容的。虽然客观世界千姿百态,交际内容千变万化,语篇常用的结构却是有限的。根据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的研究,叙事体、论证体、新闻体等语篇的结构都有自己特定的程式,这种程式结构表现了语篇的宏观整体。“中国学习者对英语阅读材料中篇章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与他们的英语阅读水平成正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学习者对篇章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越强,他们的阅读总水平就越高”。这是因为,根据“相互作用”阅读模式,人们在阅读时要诉诸大脑中原有的体裁框架。如果所读的语篇与原有的体裁框架相吻合,那么理解就容易得多;反之,理解就易发生困难。因此,在此阶段,教师要训练和培养学生把握宏观结构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很快地把握篇章的段落特征,这样无异于把握了文章的“大动脉”,形成了阅读的正确预见,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在宏观导入阶段,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丰富他们的背景知识的网络系统和提高调用背景知识的能力。所谓背景知识是读者理解特定语篇所必需的外部世界知识。大量研究表明,如果读者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便无法理解语篇,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大于语言知识。同时,不会调用背景知识图式也会造成阅读障碍。在微观结构分析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语篇有目的地抓住关键词,识别、选择和归纳主要信息;利用各种语法手段、词汇衔接、逻辑联系语等所表明的关系,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学生碰到难的实词,教师可进行提示性讲解;学生碰到一般的生词,教师可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根据Clark Nation的观点,系统的猜词技巧可分为五步:确定该词的词性,确定该词所处的直接语境,确定该词所处的相关语境,进行猜测,核实猜测是否正确。宏观导入和微观结构分析两阶段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语篇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双层次的处理,它们互为补充,可交叉进行。这两阶段既概括综合了“自上而下”两种解码方式的优点,又强调了语篇形式和内容的并重与统一,这样,学生既领会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又了解了各种语言现象,扩充了词汇量。在整体吸收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更详尽地理解和摄取语篇的内容,可让学生做一下附后的阅读理解,核实他们的阅读理解是否正确,并作出总结。
语篇教学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充分运用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强调教师教学中的语篇意识,既引领学生站在更高角度俯瞰篇章,把握篇章整体,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综合能力,同时注重语言知识的领悟、汲取,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能力。每一阶段的具体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情况灵活操作。
三、结语
语言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最终能够自如、充分、正确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际互动。语篇理论和语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介入意义在于弥补了传统教学法中的不足,帮助学生走出词汇和句子的堆积和散句的组合,从而真正体现语言教学目的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学生进行篇章整体的理解、把握、分析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独立能力、创造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等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o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 [M].London: Longman,1976
2.Goodman K 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Journal of Reading Specialist,1976(4)
3.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修订小组.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7.朱永生.语言语篇语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注释】
[1] 邓隽(1964- ),男,四川南充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英语及英美语言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