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日文化中狗的异同巧解

中日文化中狗的异同巧解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浅议“狗”在汉日语言中的文化异同袁静[1]摘要:在汉语和日语中,“狗”都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应用广泛的词汇。“狗”在两种语言中,既有相似的文化内涵,也有一定的文化差异。“狗”在汉语中多为贬义,而日语则不尽然。以下就“狗”在汉日语言中的文化异同做简要分析。在日语中,狗可以表示轻视、轻蔑之意。日语中的“狗”族词汇还有相当一部分表示中性甚至褒义的含义,而在汉语中则鲜有出现。

浅议“狗”在汉日语言中的文化异同

袁 静[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国语系 中山 528402)

摘 要:在汉语和日语中,“狗”都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应用广泛的词汇。“狗”在两种语言中,既有相似的文化内涵,也有一定的文化差异。“狗”在汉语中多为贬义,而日语则不尽然。这是由两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深层心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关键词:狗 文化内涵 贬义 传统价值观 差异

狗是人类最早驯服的家畜之一。几千年以来,狗帮助人们牧猎、卫家,尽职尽责、忠心耿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良伴,与人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反映在语言上,与狗有关的词汇、成语、熟语大量出现,狗的传说、故事、文学作品也屡见不鲜。在汉语和日语中,“狗”都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应用广泛的词汇。“狗”在两种语言中,既有相似的文化内涵,也有一定的文化差异。相似的内涵反映了两民族对狗这种动物的共同认识,文化差异则由两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及深层心理结构的差异造成。以下就“狗”在汉日语言中的文化异同做简要分析。

一、从词义看

在汉语中,“狗”可以直接用做表示斥责的詈语。如“狗屁”、“狗命”、“狗官”、“狗屎”、“狗崽子”、“狗杂种”、“狗奴才”、“狗男女”、“狗东西”等等,贬斥的语气十分严厉。而狗入成语、熟语,多为贬义,褒义的用例极为罕见。例如:“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狗嘴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狗头军师”,“指爱给人出主意而主意并不高明的人”;“狗仗人势”,“比喻仗势欺人”;“狗咬狗”,“比喻坏人之间互相倾轧、争斗”;“狼心狗肺”,“比喻心肠狠毒或忘恩负义”[1]

在日语中,狗可以表示轻视、轻蔑之意。例如:“犬侍”,表示“不辨武士之道的武士”,“犬死”表示“轻如鸿毛的死”[2]。关于狗的熟语,则有褒有贬。例如:褒义的有“犬は三日かぇぱ,三年恩を忘れぬ”(狗养三日,三年不忘恩),“犬は人に付き猫は家に付く”(狗认主人,猫认家屋);贬义的有“犬に論語”(意同对牛弹琴),“犬の遠吠え”(意同虚张声势),“犬も食わぬ”(连狗都不吃,比喻令人生厌的事物);另外还有一些中性的熟语,如“犬と猿”(比喻水火不容的关系),“犬が西向きゃ尾は東”(狗头向东狗尾朝西,比喻理所当然的事)。

从相关的词汇熟语看,两种语言都反映出了各自民族对狗的特性的传统认识。自古以来,狗由人豢养,相当于人的奴从,地位卑微低下,因此“狗”常用于比喻卑贱、低微、无价值的事物。例如汉语中的“狗尾续貂”、“狗嘴吐不出象牙”,日语中的“犬死”、“犬も食わぬ”等等。“犬は三日かぇぱ,三年恩を忘れぬ”、“犬は人に付き猫は家に付く”则褒扬了狗对人类的忠诚。狗凶猛好斗,具有极强的进攻性和破坏性,汉语中的“狗咬狗”、“狼心狗肺”则反映出狗凶狠的特性。狗对供其吃食的主人忠心不二,对陌生人则凶残无情,在中国的古代常常充当权贵欺压弱小的帮凶,汉语里常用于比喻谄媚、势利、欺善怕恶的人、事,如“狗奴才”、“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

综上分析,可知汉语多取狗这种动物的负面特征,以“狗”比喻具有类似特征的人、事,如卑贱、势利、凶残等,表示强烈的贬斥之意。日语中的“狗”也有贬义的内涵,但较多的是取狗“卑微”的特征表示轻蔑之意,如反映“势利”、“凶残”等特征的含义较为少见,贬斥的范围、程度都不如汉语的“狗”严重。日语中的“狗”族词汇还有相当一部分表示中性甚至褒义的含义,而在汉语中则鲜有出现。在汉语中,“狗”广泛应用于贬低、斥责、辱骂、泄愤,反之,如果国人被人骂以与“狗”相关的话语,则会感到无比羞辱。

二、从语用实例看

从词义分析可看出,汉语里的“狗”,含有强烈的贬义,多用于贬低、辱骂的场合。而日语中则不尽然。汉日语中“狗”的文化差异,从以下几个语用实例中也可见一斑。

旧上海法租界外滩公园,门口竖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对国人的民族感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愤慨。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写道:“有几个穷朋友,邀我去游法国公园。一走到公园门口就看到一块刺目的牌子,牌子上写着:‘华人与狗不准进园’,几个字射入我眼中,全身突然一阵烧热,脸上都烧红了。这是我感受着从来没有受过的耻辱了。”狗在国人心里,是卑贱的畜生之属,与狗被同等视之,对国人来说,实在是奇耻大辱。

据天津日报2007年3月15日载,天津市武清区白古屯乡的和平庄,原名义犬冢,又名狗庄。相传明朝时有一位将官,携犬途经一片草地时,因疲劳入睡。忽然燃起野火,犬大声吠叫、用力拖曳将官,将官仍熟睡不醒。于是该犬奔至十余丈外一水坑,跳入其中浸透全身,再奔回将官处滚压草地,用身上的水弄湿野草,如此来回数趟,使将官幸免于难,该犬却力竭而亡。将官醒后大为感动,为其犬立了一个“义犬冢”。此地形成的村落便得名“义犬冢村”,又叫“狗庄”。1940年村中村民以村名不雅申报改名,县知事为其更名为“和平庄”,一直沿用至今[3]

“义犬冢”、“狗庄”来源于忠勇护主的义犬的英勇事迹,符合“忠”的传统价值观念,但仍因含有“狗”字而被视为不雅,可见在汉语里即使是舍身救主忠勇可嘉的“狗”,仍然是低人一等的畜生之属,不能与“人”相提并论。

而在日语语境中,“狗”的地位则要高得多。

在东京涉谷,竖立着一只秋田犬的雕像,常被人们用做约会时的汇合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忠犬八公”(1923—1935)。这只狗本名为“八(はち)”,主人是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的农学部教授。该狗常常于傍晚在涉谷车站等待下班回家的主人。某日主人猝然去世,该犬懵然无知,仍去涉谷车站迎接主人,风雨无阻,直至死亡。该犬的忠诚深深感动了人们,人们誉之为“忠犬八公”,在涉谷为其塑造了铜像。八公的遗骸被制作成标本,保存于上野的科学博物馆。八公像附近的地铁出站口,被命名为“八公口”。每年的4月8日,人们在涉谷的八公像前进行祭奠活动。八公的事迹,于1937年被编入小学教科书,名为“勿忘恩情”;1987年被搬上银幕,名为“八公的故事”,票房收入超过20亿日元,成为大受欢迎的热门电影。(www.daowen.com)

八公的待遇之隆,反映出日本文化对狗的态度并不是一味的轻视。另一个反映出日本人对“狗”的包容态度的显著例子,就是“狗”入姓名。常见的含有“狗”字的姓氏,有“犬養”、“犬飼”等。著名的人物有日本第29任首相犬养毅。而在汉语里,“狗”的负面内涵影响深远,人们对之极为敏感,因此极少用于姓名。汉朝时,有人叫“狗未央”,南宋后,“狗”姓便极为罕见。另外,“狗”可见于小孩的小名,比如“狗蛋”,“狗剩”,这是为了小孩好养故意起的贱名。

三、“狗”内涵差异的成因初探

在汉语里,“狗”被赋予了强烈的贬义色彩,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往往引发人们的负面联想。而在日语里,“狗”并不代表普遍而强烈的贬义,在一定的语境中,“狗”还可以表达褒义,人们对“狗”并不像中国人那样敏感而抗拒。“狗”在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是由两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深层心理结构的不同而造成的。

“狗”在汉语里成为“低贱”、“卑劣”的代名词,首先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是分不开的。古代儒家思想,特别强调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篇》)“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管子·五辅》)《礼记·曲礼》记载“尊客之前不叱狗”,“犬马不上于堂”。狗是畜生之属,在传统观念中,是无比卑微低贱的东西,故常以“狗”喻卑微之事低贱之人。

另外,狗性贪婪,对主人常作谄媚之态,这与我国重义轻利、崇尚气节的价值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终至饿死,被誉为大仁大义的典范。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后世不贪荣利、刚直高洁的人格榜样。而狗的忠诚,建立在赤裸裸的“利”上。只要能供其饮食,不管对方是善是恶,狗都奉其为主人。权贵往往豢养恶犬,对百姓、弱小任意欺凌。这种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的特性,深为国人所不喜,因此“狗”也常用于讽刺势利贪暴之徒。

日语对“狗”的包容与接纳,反映了日本民族亲自然、尚忠诚的传统心理。

日本列岛山林密布,四季分明。山水花木、鸟兽虫鱼等自然之物与日本人的生活十分亲近。日本人自古认为,人和自然是融合为一的整体,应该和自然中草木禽兽融洽共生。由于对自然的热爱和亲近,日本人并不认为动物是卑微低贱的,而是把动物放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来对待。因此对于“狗”,就没有中国人那样极度蔑视的心理。

而狗的忠诚,正好契合日本人推崇“忠”的价值观念。中国虽然也崇尚“忠”,但还有“仁”、“义”、“孝”等伦理与之并重。日本则将“忠”推崇为最高的伦理道德。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说:“中国的儒家把儿子对父母的孝道看得至高无上,在日本,第一位的美德却是对君主的忠心。”在日本封建社会的武家政治时期,“忠”成为武士必须遵守的最高价值规范,是武士道的核心,“压倒一切的特质”[4]。“忠”的精神在后世逐渐扩大,上升为整个日本民族的核心精神。“忠”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日本民众对忠犬八公的礼遇上可见一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深层心理结构。申小龙说:“当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在语言、居住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状态上稳定的共同体出现时,语言就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成为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语言浸透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民族经济、文化、心理素质各方面的特点。”[5]“历史悠久的语言都凝聚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学习一种民族语言,也就是掌握、继承和交流一种民族文化的过程。”[6]一个概念意义相同的词汇,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生活的不同,在两种语言里,文化内涵也可能有所差异。汉语文化里遭人白眼的“狗”,在日语文化中可以是赞誉之词。我们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相关文化的了解,才能正确、深刻地把握这种语言。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三省堂.大辞林第二版[M]

3.陈友等.和平庄和义犬冢.天津日报[N].2007-3-15

4.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5.申小龙.文化语言学论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注释】

[1] 袁静,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学;翻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