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M理论对主位结构在语篇连贯上的补充
李丽霞[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国语系 广东 中山 528402)
摘 要:本文回溯了主位结构和ICM理论对语篇连贯的研究,并据此提出ICM可以有效弥补主位结构的不足,从人的认知心理的角度解决主位结构无法解释的现象。对语篇连贯的分析应当兼顾形式与心理,应当从功能与认知两个角度出发。
关键词:语篇连贯 主位结构 ICM
一、语篇的连贯及文献回顾
语篇的连贯一直是话语分析的重大课题。语篇都具有连贯的特性,即前后照应、首尾一致。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有“言内”和“言外”两个特征。在言内,它表现为不同层次、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的语义关系。这类语义关系表现在结构关系上、语篇成分之间的有机(Organic)联系上、组成成分(Componential)关系上(Halliday & Hasan,1985:82)。在言外,它表现为语篇与情景的关系。它使语篇与情景融为一体,在情景中起到各种功能,有时起辅助性(Ancillary)作用,有时起组成性(Constitutive)作用。
许多学者已从语用、语义、功能、文化等多方面对语篇的连贯作了深入研究。“连贯”作为术语是Widdowson(1973)提出的。Halliday认为语篇连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上下衔接,二是符合语域的要求。朱永生(1997)认为连贯指的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存在于两个不同的层次之中:一是存在于句子与句子之间,不同句子所含的命题之间;二是存在于说话的真正意图之间。孙玉(1997)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阐述了他对连贯的理解。他认为话语的连贯一开始就通过说话人制订的计划而融于话语中。徐盛桓在会话含义理论方面提出“含义本体论”。他认为在任何一段话语里都可以从中感知到一些潜存于语义之外的隐性表述,这些隐性表述同话语中由语言单位的概念意义传递的显性表述有补足、延伸、阐发、限定、待释等关系,两者共同实现话语的相对完备表达。牛保义(1999)利用“含义本体论”提出“含意”是语篇构建的一种隐性衔接手段,是语篇连贯的外部条件。他认为语篇含意衔接的契机是常规关系,而常规关系有社会性和民族性特性,因此语篇含意衔接具有文化属性。胡壮麟(2000)提出的多层论更使得这方面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他认为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是多层次的。最上层是社会符号层,包括语境和语用学等;第二层是语义层,涵盖及物性,逻辑连接和语篇结构;第三层是结构层,包括结构衔接和主位结构;第四层是音系层,有语调、新信息、已知信息以及语音形式。
而最近几年,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从词、句平面上升到了句平面。以体验哲学为哲学理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连贯主要是靠心智上的连贯性(The Coherence in Mental Text)取得。连贯作为语篇特征,实际是说话人通过运用各种知识,对语篇、句子和句子成分的选择而制造出来的。Beaugrande & Dressler(1981)论述了语篇中的某个词汇可能会激活听话者认知微观世界从而达到对语篇的连贯理解。Blackmore(1992)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对语篇连贯的认知模型进行了探索。Langacker(2001)在Cognitive Linguistics上发表了题为Discours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的文章,尝试用认知语法来分析语篇,引起了很大反响,也吸引了国内外一批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研究语篇。如宋志玲(2000)用合成空间理论来解释隐喻语篇的连贯性,李志雪(2000)从图式的角度来分析语篇连贯性问题,王寅(2005)从ICM、原形理论、认知语法等多角度考察了语篇的连贯性。这些有益的尝试说明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语篇连贯问题,而且给以前的疑难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二、主位结构与语篇连贯
1.主位结构
“主位”一词源于布拉格学派。该派创始人马泰修斯(Mathesius,1975)从句子的交际功能,即句法功能观出发,创立了句子的二分法,即句子实义切分。将句子的前后两部分分别称为“表述出发点”(Basis)和“表述核心”(the Nucleus of the Utterance),被后来的语言学家称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有很多语言学家对主位结构进行过探讨,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韩礼德。他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主位称为心理主语,以别于语法主语和逻辑主语。他还根据充当主位的不同成分,将主位分为无标记和有标记主位(Halliday,1994)。同时,有不少学者就主位结构在语篇层次上的作用和功能,提出了主位推进模式,如Danes(1974);徐盛桓(1982);黄衍(1985)。
主位是信息的起点,是讲话者要讨论的话题。述位是对主位的发展。主位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小句,主位总是在小句之首。主位结构的取向是讲话者,即主位结构是从讲话者的角度组织信息的。主位可由三个部分组成:谋篇部分,如连接成分;人际部分,如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概念部分,包括主语、宾语、情景成分和谓语动词,甚至从属小句等。概念部分称为话题主位(Topical Theme)。这样,主位部分总是从句首开始,到话题主位截止。其他部分为述位部分。由于在一般情况下,主语位于小句首位,所以由主语充当的主位称为“无标记主位”(Unmarked Theme)。由其他成分充当的主位称为“有标记主位”(Marked Theme)。没有特殊原因时,讲话者一般选择主语作主位,但为了上下文的连接、对比和强调,也要选择有标记主位。选择合适的成分作主位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条件。
2.主位结构与语篇连贯
主位与连贯的关系是:(1)对主位的选择从局部上讲可使句与句之间从语义上连接起来;(2)从整体上讲可在信息组织方式上使语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可有助于使语篇与情景联系起来,使语篇适合于情景。句与句之间,情景与语篇之间的连接照应可由结构性手段,如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平行结构(Parallelism)和非结构手段,即接应机制(Cohesive Device),如所指(Reference)、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接应(Lexical Cohesion)等来体现。从主位选择的过程和主位选择的结果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主位结构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主位推进模式来实现的。
捷克语言学家F.Danes在“论篇章结构的语言学分析”(1969)一文中指出:每个语篇及其段落都可以看成一个主位的序列。篇章真正的主位结构是指主位的连接和衔接,即它们的相互关系和领属层次以及跟段落、整个语篇和情景的关系。Danes把篇章中所有这些复杂的主位关系称作为“主位推进程序”(Thematic Progression),并明确指出,这种主位推进程序体现出篇章结构的框架。有关主位推进模式,各家说法不一,除了Danes(1970)提出的五种模式,国内还有徐盛桓(1982)四种模式、黄衍(1985)七种模式、黄国文(1988)六种模式及朱永胜(1995)四种模式。当然事实上,按照单一模式向前推进的语篇很少,大多数语篇的主位推进都比较复杂,呈现为几种模式的混合使用,以此构成语篇使用中的复合主位推进模式。如下例:
US officials [T1]have launched an investigation into a suspected terrorist attack that killed at least 6 sailors on a US warship in Yemen.(2)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 Admiral Vern Clark [T2] says a small boat exploded near the USS Cole as the destroyer refueled early Thursday in the port of Aden.(3)US military officials [T3]say the blast tore a huge gap in the ship’s side.(4)At least 10 other crewmembers [T4]are missing and more than 30[T4]were injured.(5)US Defense Secretary William Cohen [T5]says if a formal investigation shows it was indeed a terrorist attack,the United States will not rest until those responsible are founded(.6)President Clinton [T6]called the attack“despicable and cowardly”.(7)No one [T7]has claimed responsibility.(8)Thursday’s attack [T8]came amid an escalation of violence in the Middle East.
这则新闻的主位推进模式为:
T1—R1;T2—R2(=R1);T3—R3(=R2);T4—R4;T5—R5(=R1);T6—R6(=R1);T7—R7(=R5);T8(R1)—R8
其中,R2是对部分R1的说明(a small boat exploded→a suspected terrorist attack);R3是对R2的进一步说明:(the blast aore a huge gap in the ship’s side→a small boat exploded);R4是对部分R1的补充:(are missing…were injured→killed at least 6 sailors);R5是对部分R1的补说明:(a formal investigation→launched an investigation);R6是对部分R1的说明:(called the attack“despicable and cowardly”→launched an investigation);R7是对部分R5的说明:(has claimed responsibility →will not rest until those responsible are found);R8属于全新的话题(背景知识)。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这则新闻是围绕着RI(an investigation into a suspected terrorist attack)展开的。作者使用了5个言语过程(句2的says,句3的say,句5的says,句6的called,句7的has claimed)来说明这个事件的缘由、发生和发展,以此达到文章的连贯性。
许多人运用这些主位推进模式对各类文体进行了分析,如对广告语篇、科技语篇、公安英语、新闻英语、体育英语、旅游英语、应用文、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戏剧)、译文(两种语言的对比)、跨文化语篇对比等的分析研究主位推进表现出了强大的解释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语篇虽然具有明显的主位推进模式,但是语篇并不连贯。而有些语篇似乎没有明显的主位推进,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这是由于主位结构虽然很好地注意了语篇的功能,却忽视了人在其中的作用。这一缺陷可以在认知语言学的分析中得到很好的弥补。本文仅讨论ICM理论对这方面的一些贡献。
三、ICM与语篇连贯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语篇所提供的信息能在我们的心智中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就可以认为这个语篇具有连贯性。而认知世界源自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因此体验和认知决定语篇的连贯性,体验哲学及其指导的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分析具有极强的解释力。我们生成语篇时是建立在这样的认知世界之上的,确定一个或数个思想或主题后,应选用与此相关的语句进行表述,跳跃性的、不连贯的思维就会产生不关联的语句,东扯西拉、毫不相干的概念、命题难以堆砌成一个具有整体意义的语篇。我们接受语篇时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一个语篇所提供的信息通过激活机制能在心智中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或可被接受的认知世界,可运用ICM和背景知识形成语篇意义的整体性,语篇就具有连贯性。衔接手段的选用也是由统一的认知世界所决定的,理解时也主要起到一个语义流动的向导性作用。因此,衔接手段也只有从认知角度出发,才能做出更有力的解释。
认知世界指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形成的各种知识,内化储存于人们的心智之中,它既可以是人们早已获得的共享知识,也可以是在当下语言交际中刚刚建立起来的知识。认知世界知识按普遍性、代表性和理想化的程度可分为ICM和背景知识。ICM是Lakoff于2025年提出的。所谓ICM,就是指说话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是已储存于人们头脑中、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常规性的认知模式,其中包括语言规则等。ICM与框架(frame)、图式(schema)、脚本(script)等概念有共通之处,但比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Lakoff将ICM分为4种模型:命题模型、意向图式模型、隐喻映射模型和换喻映射模型。(https://www.daowen.com)
ICM对语篇连贯的解释力是基于ICM的体验性和关联性的。ICM是在人类与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客体互动作用和认知推理形成的。同时ICM具有关联性,一方面指各个CM之间相互关联,另一方面同一个CM中各成分也相互关联。不相关联的成分就不会置于同一个CM之中。ICM所体现的是现实世界中事物、事件、现象之间的联系,所以人们可以通过建构ICM而掌握语句之间的连贯性。语篇连贯性也主要是取决于人们对现实的感知和认识,也必须从体验和认知的角度来加以分析。如果将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中毫不相关的概念置于同一个语句或语篇中,缺乏必要的逻辑依据和语用推理基础,就很难看出其间的命题发展线条,语篇连贯性也就无从谈起。因而用ICM理论来解释语篇连贯性是完全可行的。
四、主位结构与ICM在语篇连贯上的互补
认知学派与功能学派关系密切。一种观点认为认知语言学是功能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从功能上而非形式上来考察语言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功能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交际功能在句法现象中所起的作用。Langacker(2000)提出了两者互补的观点。因为功能语言学强调语义,主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使用方面来研究。认知语言学侧重语言的心理方面,强调认知方式在语已形成种的作用。两者的侧重点虽有差异,但主要观点和原则是基本一致的,认知语言学家和功能语言学家都认为语言结构的形成是由语言的功能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决定的,并受其制约;这些因素包括环境、生物、心理、发展、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这形成了两者互补的基础(Langacker 1999)。
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提出了一系列语篇分析的观点,对篇章语言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他们把主要兴趣放在研究形式衔接上,忽视了人的心理作用。这就是认知语言学家从认知角度分析语篇连贯的指导思想。仅从分析语篇中衔接手段入手来论述语篇的连贯性,注重分析语篇实际行文中的词语,忽视交际主体的主观因素和认知作用,难免会使这种研究带上了静态的特征。我们知道,语篇是由许多语句组成的,随着它们的线性进展将不断为语篇注入新信息,不断地完善或更新ICM,补充背景知识,帮助读者在心智中不断整合成一个连贯语篇。我们知道,语篇中的语义流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之中的,对其研究也须基于身体经验,运用动态的流程分析方法。
ICM对语篇连贯的具体分析方法为:依据语句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所具有的ICM知识,结合语境,补充相关信息,通过激活机制发现概念之间的照应关系,并着力寻求命题的发展线索,努力获得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语篇就可在心智上建立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话语之间就具有接续关系和连贯性,人们也就能理解整个语篇。当某个词语激活了某个认知微观世界之后,其中的有关信息就可能被调用出来,通过填补相关的缺省值获得语篇的整体意义。(参见王寅2005)下面以一则小幽默为例来说明ICM对主位结构无法解释的语篇在连贯性方面的补充。
Bob: Jones,how late do you usually sleep on Sunday morning?
Jones: It all depends.
Bob: Depends on what?
Jones: The length of the sermon.
这个例子若用主位推进模式来分析其连贯性会觉得很困难,而且也不太具有说服力。但是每位听者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因为语篇的内部结构是连贯的。例中“sermon”可激活一个关于布道的ICM:(1)布道必须有布道者,一般情况下是牧师;(2)布道必须有听众,即来听牧师布道的人,本文指Jones。表面看来Jones的回答与问题是风马牛不相关。Bob问的是睡到多晚,得到的回答是讲道的长短。这就需要具体的背景知识来理解这个语篇:①星期天早上牧师要布道;② Jones去听牧师布道;③ 极端无聊乏味的布道会让人昏昏欲睡;④ 牧师的布道让Jones入睡;⑤ 布道时间的长短与Jones睡眠时间长短有关。因此,只要将该例置于特定的认知微观世界之中就可获得语篇连贯性。
五、结论
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是互补的而非对立的。主位结构作为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语篇连贯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主位的选择就受制于说话者的认知框架。而且主位结构理论过分强调语言形式方面,忽视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心理认知层面。本文在简要回顾功能语言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分别运用各自理论对语篇连贯的研究之后,提出ICM理论是对从主位角度研究语篇连贯不足之处的一个补充。对语篇连贯的分析应当兼顾形式与心理,应当从功能与认知两个角度出发。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R.Hasan,2001,Cohesion in English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Ungerer & Schimid,2001,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3.黄衍.试论英语主位和述位[J].外国语,1985(5)
4.廖巧云.主位结构与认知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
5.王寅.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5(4)
6.张德禄.主位理论在篇章分析中的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增刊),1987
7.张德禄,刘洪民.主位结构与语篇连贯[J].外语研究,1994(3)
8.朱永生,严世清等.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注释】
[1] 李丽霞,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