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背诵与汉语学习-重要意义与作用

背诵与汉语学习-重要意义与作用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谈背诵与汉语学习杨岩勇[1]摘要:在今天的语言学习中,我们要强调语言学习策略——背诵的回归,它对语言学习与语言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论述了背诵的理论基础、意义与功能及学习策略,得出背诵这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的不容忽视与摈弃。所以知道背诵在汉语学习诸多环节中的重要意义与所起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谈背诵与汉语学习

杨岩勇[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国语系 广东 中山 528402)

摘 要:在今天的语言学习中,我们要强调语言学习策略——背诵的回归,它对语言学习与语言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论述了背诵的理论基础、意义与功能及学习策略,得出背诵这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的不容忽视与摈弃。

关键词:背诵 理论基础 意义与功能 学习策略

对外汉语及华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能用有限的语言材料理解与表达丰富的思想。对此特别要注意扩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语言的输入有听、说、读、写等各种途径,而听、说、读、写也是语言的基本技能,背诵——这一古老但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却容易被忽视。背诵是实实在在的语言输入,是学习、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本手段;背诵在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理论依据

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学养深厚、笔融文白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

可见背诵有助于学生认识语法规律、掌握遣词造句的诀窍,背诵也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方法,它使语言文字清通畅达、灵巧铿锵。背诵之利,由此可见一斑,也是有理论基础作其强力的支撑的。

1.语言学基础

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1987:21~25)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而背诵和朗诵能够强化语言输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法知识的理解,提高词汇、句型、固定表达的记忆效果,增强语言积累,从而使其语言输出规范化(邓郦鸣,2001)。

背诵有机地融合了输入、输出:输出假设是Swain针对输入假设而提出的。Swain认为,输出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与输入相比,输出使学习者对语言进行更深刻的处理并付出更多的努力;第二,输出在学习过程中可充当验证假设(Hypothesis Testing)的过程;第三,能发展学习者的自动化技能;第四,能发展学习者会话技能;第五,能培养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戴炜栋、刘春燕,2004)。

2.生理学基础

生物发出的声音一般都是向外发送的,但是背诵时,它所产生的振动音能够与大脑深层部分的间脑(丘脑和下丘脑)发生共鸣,由于这里集中了所有的神经,它还控制着所有内分泌腺。当我们朗诵时,间脑就集中能量变得很宽大,产生新的突触并打开新的回路。这时也就打开了最深层的间脑记忆回路。

背诵也能像朗读与音乐那样能引发存在于大脑的深处的、无意识的、力量,一般的时候只有大脑的表层意识来工作,处于深层大脑的无意识受到了压抑,所以无意识的力量不能够自由地发挥出来。大量反复的朗诵能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无我状态,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达到统一,无意识的回路打开。这就是大脑的秘密。

背诵文章时,精神会非常集中,听觉区开始兴奋,而语言区等其他区域的兴奋被抑制住了。这时听觉区出现最大的脑电波,在它的周围又有类型相似的波出现。最终所有相似类型的兴奋扩散开来形成一个整体,其中有一个中心。

这是大脑的单纯化,也是意识的单纯化。集中谨慎可以使大脑的一部分神经兴奋起来,抑制周围神经细胞活动。这是大脑生理学中的一个原理。

3.心理学基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思维能力与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

我们追求“脱口而出”、“出口成章”的境界,这是依赖背诵,因为学生通过背诵,可以感受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这样就有了对整篇文章中语言文字的微观感受,也就是有了语感。学生有了对文章的意韵情趣的整体地感悟和把握,有了对语言材料的长期记忆,因此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就能使交际更加顺利有效地进行。学生尝到了背诵的甜头,必然大大增加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反过来对背诵这一基本技巧也就越肯定,不用教师提醒就会不由自主地去积累,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一以贯之,受用无穷。

4.哲学基础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正是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要有一个过程,不经过一个过程,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朗读是背诵的基础与前提,从教学实践得知,背诵之前要大声朗读课文至少15遍,最好25遍,达到滚瓜烂熟之后,通过这样一个量的积累,我们就开始背诵了,但似乎背得快,忘得也快,一篇篇文章读过了,背诵了,过了一段时间又陌生了,或淡忘了。这些只是短暂记忆的方法。

遗忘的规律告诉我们,遗忘是对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的再认或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所以还需要一个背诵的次数的量的过程的积累,指的是对所背诵的内容的阶段性回读与背诵。通过回读,可重新唤起记忆,从而巩固记忆,便能起到良好的记忆效果。这一前一后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功能意义

背诵的过程是“一个建立在理解语篇基础上,同时综合使用脑、耳、口等功能,有速度要求的动态语言学习过程”,没有哪种单项语言学习手段能像“背诵”这样具有如此的综合作用。所以知道背诵在汉语学习诸多环节中的重要意义与所起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1.背诵有利于学生自然习得语言,提高交际能力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留下一些印象,而不是什么“一日看尽长安花”,犹如过眼烟云,过目就忘。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由大量字、词、句构成的,其用词造句是约定俗成的,背诵自然是牢记他们的最好方法。通过背诵,可以不断刺激大脑的视觉和听觉,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语言素材,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通过背诵,重点句型,重要的词组蕴藏于胸,优美的句子储存于脑,在实际交际中,能脱口而出说出纯正的汉语。在写作中,一旦构思形成,就会厚积薄发,意到笔随,用词造句准确、地道,表达流畅,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实际的交际能力。

2.背诵有助于学生汲取文化营养,加深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的私塾,要求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和“四书五经”;在欧洲,语言教学也十分推崇背诵,如《圣经》一类的经典之作,教师们都认为学生背熟后,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增多,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学习一种语言,摈弃大的语言环境的限制,如果忽视背诵训练,势必造成根底浅,腹中空,“欲言又止”的后果。只有多背诵,不断汲取、消化,许多体现文化、反映时代的活语料才能烂熟于胸,不仅接触到语言的声音符号,也能接触到语言的感觉。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体验到汉民族丰富的民族习惯和民族文化,得到一种文化熏陶。

3.背诵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新能力

记忆是思维和想象活动的仓库和基础。如果学生脑子里空空如也,没有语言材料的储备,大脑就无法用英语进行思考和表达,更谈不上想象。

理解背诵属于“意义识记”,它是通过反复学习和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来“重现”课文的,其烙于大脑皮层的印记不仅深刻牢固,而且还能演绎创新,它是材料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识记,能加快理解的速度,远远优于传统的机械识记。因此,这种背诵越早越好,越多越好,是形成能力的源泉。

4.背诵有助于提高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增强汉语运用的综合能力(https://www.daowen.com)

首先,背诵伴随着朗读,以语音为媒介。朗读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的重要途径,朗读除了让发音器官、口腔肌肉适应汉语发音的需要,形成熟练的嘴部运动记忆之外,还有利于建立听觉记忆。长此以往,“熟能生巧”(这里的“熟”是指“耳熟”),通过对篇章的背诵,学生对大量的复杂句型不再陌生,因而听力质量会大大提高。

其次,背诵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成功的背诵必须建立在对语言材料的意义、形式结构的理解基础之上,学生背诵过程中必须弄清文章表层结构中的语法手段、词汇手段是通过何种衔接手段连句成段、组段成篇以使文章连贯的,从而对表达中心思想的手法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必须体会作者是如何用无形的衔接手法表达深层结构的言外之意,从而把学习的过程转化为应用的过程。所以,理解是背诵的基础,背诵是理解的高级阶段。

再次,学生在口语和写作方面表达不够流畅,主要在于语言知识积累不够,语感缺乏。而背诵对词汇及句法结构的习得以及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直接的效果。

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k将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分为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两种。前者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这些知识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后者指那些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中并已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即语感。语感是学习者具备产生无限句子的能力的基础,能使学习者不假思索地、流利地使用语言。背诵通过加强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而大大有助于学生汉语语感的形成。随着背诵输入的不断增加,学生对语言现象的敏感度将会日益增加,隐性语言知识不断得到扩展,语感也持续增强。实践也证明,经常背诵课文的学生明显感到自己说汉语时语速加快,应变能力增强,同时,写作语言也明显规范化。

综上所述,背诵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手段,对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提高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双重作用。

三、教学策略

1.备好范背课,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消除学生对背诵的畏惧感,树立充足的信心,教师备好“范背”课至关重要。教师的背诵可以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更真切地传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自如地运用课文语言。同时教师示范性背诵能给学生树立榜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认真地背诵。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易受榜样的激励和鼓舞,并产生模仿学习的动机。

2.要尽量理解记忆

背诵时候要理解内容,并找出背诵内容与自己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越容易背诵,记忆量也越大,这就要求我们理解记忆,即意义识记,而不是机械识记。至少保证每天有半小时的朗读时间,从中培养语感,加强记忆。

3.灵活地组织背诵形式

不拘一格的背诵形式,可以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背书热情。下面介绍陈玉琼老师的主动背诵方法,这个“主动”是就学生而言。老师给以方式方法,学生借此背诵。

(1)“一唱万和”法。先由一个学生到老师面前背,再像“滚雪球”一样在全班“滚”,一背二、二背四、四背八……或者由一个学生背一段,按列或行地背下去,直到全班完成。

(2)“将帅带兵”法。先叫五六名同学到老师处背,再任命他们为“将”去招兵买马——找同学背书。全班完成背书之后,表扬接受背书最多的“将”。

(3)“锦囊妙计”法。先要求学生把要背的篇章抄在卡片上,装在衣袋里,抽时间背,直到全班完成为止。

(4)随堂竞赛法。如小组齐诵赛,“毛遂自荐”赛,众人推荐赛等。老师给涌现的优秀者分派任务,分工包干促成全班完成背诵。

(5)同桌对背法。先叫学生把背诵内容抄在练习本上,然后当堂与同学对背,并记下提示的次数,签名交老师检查。

以上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具有趣味浓、有效性,既能长知识,也能锻炼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背书的主动性。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采取“听读欣赏”、“看读配音”的方式,可提升背诵的有效度,推动语言系统的有效吸纳,使文本的符号语言转化成学生的现实语言,进入语言仓库的必定是“词、物、情”的结合体,是“言、像、意”融为一体的综合物,是语言材料和多层面的语感经验(朱国忠,2005)。

四、结语

背诵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是加强语言教学与语言学习的基础,是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方法,它只是听、说、读、写诸种训练的一部分,本质上却又是听、说、读、写的基础,是积累语言、丰富语言、发展语言,是完成语言内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背诵的作用,并加以合理的利用,使之成为过去、现在及将来提高语言教学效率和语言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侯亚光.朗读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缺失环节.语言文字应用,2005(9)

2.陶百强,刘万云.论传统学习策略——背诵与英语学习.英语辅导(疯狂英语教师版).2005(5)

3.邓郦鸣.注重背诵输入克服写作中的负迁移.外语教学,2001(4)

4.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擅变.外国语,2004(4)

5.朱国忠.“精深”学母语——正视背诵的价值.师道,2005(9)

6.刘王旬.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7.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朱光潜美学文艺学论文选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8.Bialystok E.A 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Leaming 1978(28): 27~29

【注释】

[1] 杨岩勇,暨南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对外汉语及华文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