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语文化的翻译策略
邓微波[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国语系4 广东 中山 528402)
摘 要:众所周知,中西语言差异最大的在词汇。在翻译中,作为语言最基本单位的词汇翻译是最复杂的,特别是一些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 异化 归化
一、引言
在翻译研究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原著中心论”同语言转换观为核心的传统翻译观一直大行其道,牢牢地控制着翻译研究的各个领域。直到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中出现了翻译的“文化转向”,翻译同文化的关系才终于得到了翻译研究者的重视。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新的翻译观认为翻译也是两种文化的协商和交流。要弄清翻译同文化的关系,正确地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就要先知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语言是某种特定文化的产物;同时每一种文化都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结构为其中心的,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得以体现和存在。因此,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的交流活动,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作为翻译,其主要任务就是设法让目的语接收者理解源语文化,从而实现介绍和传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的目的。文化负载词就是源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都知道,任何两种语言都有其文化重叠现象,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找到能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文化对等翻译手段。但是除了相似点之外,各种文化都有其独具的特色。不同的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因此译者就要重视源语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地实现译文传播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其实对文化负载词中的文化因素的处理,说到底就是到底采有用何种翻译策略:是异化还是归化。
二、文化翻译的影响因素
那么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想要取得文化对等,实现传达文化的目的,到底是采用异化还是归化的策略,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奈达等著名的翻译大师早就提出主要因素有:(1)源文的种类;(2)文化色彩在源文中的重要性;(3)翻译的目的和动机;(4)译文的阅读对象。因为这些因素已经有很多学者都做过深究,在这里笔者就不再赘述。笔者主要从另外一些角度来对影响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因素进行探讨。
1.目的语接收者的理解能力
众所周知,源语给出者和目的语接收者都有其各自的思想流、意识流、知识流等,所有这些被打上他们各自所处文化的烙印。当源语给出者的思想流、意识流、知识流与目的语接收者相同或相似,在翻译中对文化负载词中的文化因素处理就会相对容易。而当源语给出者与目的语接收者的文化不同时必然会产生撞击,可能使目的语接收者对源语文化不接受,甚至不能理解。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就要对潜在接收者群的理解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目的语接收者都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即思维、推理、判断、理解能力),能根据目的语的上下文,理解其中文化的含义,这就是我们“异化”的基础。例如,有时源语的字面形式和比喻形象就很容易被译文读者接受,如中文的“守口如瓶”被译为“to keep one’s mouth closed like a bottle”或是把英语的“as poor as church mouse”译成“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就比译成“to be tight-mouthed”或“一贫如洗”效果好,因为前者不仅能被我们理解而且还保留了源语文化特色,更能给人以新奇的感受。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就不能一味地进行“归化”处理,这样做不仅是对目的语接收者的理解能力的低估,而且也不能起到传播文化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不过,目的语接收者对异质文化的理解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过高地估计他们的理解能力,对文化因素进行全盘“异化”处理,则可能导致他们对目的语的不理解,更不用说接受译品里的异质文化要素了。这种情况在把本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国语时发生得最多,这是因为本国语中的文化内涵对译者来说太熟悉了,因此在译者的潜意识里,“目的语接收者应该理解这些内容”。例如,“希望工程”被译成“the hope project”或“the project hope”在中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当一些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被问道能否理解时,几乎所有人都说“No”(不理解)。这种从语言信号和文字符号系统看来挑不出任何毛病的翻译,结果却无法被目的语读者理解,正是对译文读者估计过高的结果。
2.源语文化被目的语文化了解程度
英语是在国际交流中使用最多、最频繁的语言。在我国推广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书籍、电台以及其他各种途径,大量广泛地接触到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对他们有了相当的了解,因此,在翻译这些国家的文化负载词时,较多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不太会构成不能理解的困难。而中国因为长期处在与世界隔绝的状况,造成世界对中国的陌生,在进行汉语翻译成外语时,过多地采取异化的翻译方法,不但不能让译文读者接受,有时甚至还会造成误解。
不过,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应用,特别是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以及经济贸易的日益国际化,人类社会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家之间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因此在翻译某些常见、常用文化负载词时就可以多保留一点文化特色,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民族间的了解。
3.源语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https://www.daowen.com)
传统的翻译理论一直假定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平衡对话,但客观上由于存在着政治、经济不平等所带来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翻译根本无法实现人们预期的平衡对话和转换,从而使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时能完全对等成为不可能。
一般说来,在翻译外语文本时,强势文化多数会采取归化策略,刻意抹杀存在外语文本里的语言、文化差异,尽可能将外语文本同化,用译语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观念予以取代,使译文变得明白易懂,让读者陶醉在转化成为自己文化的异地文化之中。例如,庞德在《神州集》里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所采用的显然就是归化策略。而当强势文化被翻译到弱势文化时,异化策略则采用得更多,因为弱势文化渴望从强势文化中吸取积极因素来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比如,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当时中国文化的落后,便积极翻译各种日本政治、经济著作,从日文中引进了大量的日文词汇,这就是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不过,随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知名度的不断增加,国家文化的不断繁荣,就可以更好地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在被翻译时,采取异化的可能性就更大。
三、翻译策略
归化是以本土文化为出发点,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更强调译文的地道生动,通顺流畅。美国翻译家奈达就是归化译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和“读者反应论”就是要寻求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同等反应。而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和特色。美国解构主义翻译家韦努蒂就主张异化译法,他提出:“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归化和异化都各有其优缺点。从功能上看,归化式翻译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可以更简便地实现两种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渗透,促进它们的融合。但过分强调译文应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属会使本来具有强烈民族文化色彩的东西失去了原有的鲜艳的光泽;而异化可以为译文读者保留一种“异国情调”,让读者感受到不同的民族情感,体会民族文化语言传统上的差异性。通过异化式翻译,可以更多地吸收异域文化的因素,从而丰富译入语文化。但有时,如果过多地使用异化的方法,可能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无法理解文本。
四、结语
总之,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在不同的翻译中都会各有所重。不过,“归化”与“异化”译法在目的语文化中都起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完成各自的使命。凡事都应有个“度”,过度的归化与过度的异化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只有在“归化”与“异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把握好两者的辩证关系,才能把翻译事业搞好。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3.李兆国.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文化负载词的处理[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4.石高玉.关于文化的翻译[J].河海大学学报,1999(1)
5.谢世坚.文化翻译的两难境地及出路[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6.赵文兰,王洪月.谈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7.赵宏宇.跨文化翻译应以异化为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6)
【注释】
[1] 邓微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