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达到优秀与完美
多年以前,我和一位教授10岁的儿子有过一次令人难忘的谈话。那会儿我正要会上课,他呢,正赶着去上小提琴训练课。我们正好撞上,就聊了一会。孩子抱怨自己什么曲子也不会拉,整天只拉一些枯燥乏味的练习曲。我安慰他说,等他拉得好了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可他却阴郁地回答说:“我才不想改进呢,我反倒觉得可能会更糟呢。”
“优秀”,对大多数人来说很有吸引力;对一些人来说,则很有鼓舞力。但是把“优秀”单拿出来看,它不过是个相当抽象的概念,并不是人们希望的世间强大的推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问问自己,那究竟什么才是有推动力、有意义的想法,才能激励人们一直不懈的追求“优秀”?
在我们的社会,你不必找多久就能发现有巨大生命力的思想和力量。它们应当成为人们追求“优秀”的原因。这就是我们长久以来奠定的理想——个人的自我实现。这个理想深藏于我们对个人价值的信念里,支撑着我们对于“平等”和“机会”的信仰,表达了我们的坚定信念:每一个人都应该能够实现他内在最佳的自我。
为了拓展向我实现的理想,我们依赖的主要辅助工具是教育体制。然而,尽管我们在孜孜不倦地完善这个工具,但是我们还是有种倾向,即忘记了教育应当服务更广泛的目标。大多数美国人崇拜教育,可却没有几个人真正理解教育的终极目的。我们想像的教育目标往往太过浅薄,太过有限,还不能让所有人都享受,同时还缺乏独到的观点。我们的教育目的一定要放到我们的坚定信念中去看待;放到关于个人价值的宽广框架中,放到自我实现的重要性里去认识。
从形式上讲,教育只是我们社会许多重要任务的一部分,为的是助长个人智慧、情感、道德的成长和进步。而我们要竭力达到的,是永恒的自我发现、自我改造、自我成就,最后成为我们本该成为的最好的自我。
这个目标和概念比我们的教育范围要远远宽广得多,它不仅包含着智慧,还包含了情感,性格,以及品质;不仅包含了表面,还包含了思想和行为更深的层面,包含着适应性、创造力和活力。
这个目标和概念还应该涵盖道德和精神上的成长。我们说希望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可是显然我们并不期望出现罪犯和坏蛋,不希望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学习只为了学习本身还根本不够,因为小偷可以学得更狡猾,奴隶可以学得更具奴性。还有可能,我们所学的东西限制了自己的视野,扭曲了自己的判断。我们希望在理性和道德努力的框架中不断加强自我的成就,成就我们最好的性格。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各种庞大的组织和巨大的社会力量会使个人非常渺小,使个人备感威胁,因此我们必须在个性化中尽可能的调整自己;但不应该对不负责、对不道德、对彻头彻尾的自满称道鼓掌。
美国的成功在于自由人民的伟大,他们分享着共同的道德信念。而自由如果没有道德的信念,就会变得没有目标,很快变成自我毁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个人在我们的社会里,从外在行为上变得越来越一致,越来越“规矩”:他们已经从自己深深信仰的目的中远远偏离了。我们必须重新树立个性的活力以及大家分享的目标。两个当中无论缺了哪个,都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为了赢得我们最深沉的尊敬,个人必须既要“发现自我”又要“放弃自我”。这二者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矛盾。我们的尊重给予这样的个人:他为“美德的价值”和“意义的感召”效劳。这些美德超越了个性的范围——职业的价值。人民的需要、继承的历史,以及超越这一切的宗教和道德价值,正是这些首先滋养了自我实现的理想。但是,只有给予的人成就了成熟的个性,给予的行动不包含个性无法修复的残缺,那么,“自我的天赋”才会得到我们的钦佩和羡慕。我们不会钦佩没有面孔、没有头脑的国家、机构和事业的仆人,他们永远不会是成熟的个体,他们的个性已经完全牺牲给团体的利益了。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有大批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潜能。也许他们所处的环境未能激励他们成功,甚至还可能实际上起了抑制作用。饱受贫困和愚昧困扰的家庭很少能带来必要的刺激、促进个人的发展。在青少年犯罪猖獗、民众散漫缺乏团结的居住区,很少能创造出一种气氛使教育的价值能得到彰显。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天才影响和遏止的过程可能在幼儿园就开始了,而真正能渡过困难的人可能很久之后才能慢慢显现。
对于众多的美国孩子来说,他们未能得到全面发展的状况,肯定会在全国民众的意识上带来很大的压力。然而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个性;当我们的国家正需要大力运用人力资源的时候,向个人潜能妥协投降,让其随意浪费,简直令人不可思议。近来的事实像一把沉重的大锤砸向我们,给我们上了一课,而这一课我们早就该从传统中学到——我们的力量、创造力和社会发展都依赖于我们的国民发展的潜力和能力。
对这个问题,任何有效的攻击,及其所要求的,都远远超越我们常规的教育机制。它不仅要求学校的参与,还要求家庭、教会、运动场,以及形成个性的其他机制的参与。儿童福利协会、儿童领养服务中心、孤儿院、医院、诊所,都应该起到自己的作用。同样,贫民窟清洁项目和社会福利计划都应该创造一种家庭和社区的氛围,更有利于青少年正常的发展和成长。
然而面临自我实现的障碍并不仅仅是在童年时代。人生路漫漫,什么时候都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者都喜欢说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也要一辈子来实现。不过对任何稍有常识的年轻人都不必有意去告诉他们这些,他们自然明白。可是演讲者为何还喋喋不休呢?倒不是他们喜欢伤感,这份伤感已经在人们屡次应对的过程中变得乏味腐朽了(不过也许有人真就喜欢呢!),也不是他们低估了听众的水平。事实是,他们知道的事,那些年轻人还不知道,可这些事却永远无法交流和沟通。不论智者们如何想牢牢抓住年轻人,告诉他们“教育是一生的过程”,年轻人也绝不会明白一点儿,绝不会触发他们的任何辛酸伤痛,不会引发他们清晰明了的理解,不会使得他们体味“满意”的弦外之音,更不会令他们感伤人将老去时才发觉的遗憾。年轻人还没有犯下多少无法挽回的错误,还没有走过多少无法跨越的坎坷。
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者往往会向诱惑妥协。这诱惑使他们把上一代人学习的过程精心描画成好似充满了鲜花和成功——这种成功的特征恰恰是年轻人缺少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倒是可以原谅演讲者,因为要告诉年轻人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是多么没有目的,告诉他们在最为生动的学习经历中生活是如何把我们绊得仰面朝天,告诉他们我们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是多么强烈的拒绝进步和增长,告诉他们这一切是再难不过的。(https://www.daowen.com)
可是,我们却不能轻易原谅演讲者,允许他随便放过了故事的另一半。而那一半讲的是绝不是人生长路上学习过程中持续不断、普遍存在的故事。假如这个过程是持续不断、普遍存在的话,那年龄和智慧早就成为完美的结合,彼此关照了,那也就不会有什么“愚蠢的老家伙了”——而这个说法与我们通常的经验是多么大相径庭。令人伤感的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的过程结束得太早太早,而另一些人所学的东西却是一派错误。
当然,人们的后续增长和个人发展能力的不同已广为我们熟知,无须多续笔墨赘言。不过我们却不应将它们与成功的不同程度相混淆。这里所谓的成功是世俗角度和世人所评价的成功,就是个人的实现。那些世俗认为不成功的人士当中,有很多人一生中仍在不断学习,仍然不断进步;而我们认为最成功最显赫的人却早在十年前就停下了学习的脚步。
我们还很不了解为什么有的人继续学习,继续成长,而有的人则没有这样。人们有时指出,逆境是阻碍个人成长的一个原因,但是我们还是无法列出究竟是哪些情况妨碍或遏制了个人的发展。
当然人们不会像表面上那样让环境打击得一蹶不振。出于偶然境遇而实现巨大成长的人,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应该能够成长。巴斯德说,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遭受逆境打击失败的人,如果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也许本该成功。我们都认识一些成功的个人,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只能用内在的动力、好奇心、个性中追寻和探索精神去解释。詹姆斯·库克船长说:“我的抱负是:不仅要比前人到过的地方都更远,而且要到达世人能去的最远的地方。”库克船长的不懈努力,引领他走遍了地球。你看,正是别人激励了他的头脑和心灵的远征。毕业典礼的讲话内容往往是考虑了个人和国家两方面,但很有可能让很多人陷入枯燥乏味,让很多人浪费自己的天赋。现在的情况是,浪费的程度实在太惊人了,使敏锐的人们无法相信这一切不可避免。
令人遗憾的是,自我实现的概念,一生不懈的学习,这些曾触动演讲者的话题却很难让他在我们的社会机制中找到充分的体现。我们长久以来对这个现想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在实践中不过是浅尝辄止而已。就像那些只把宗教寄予星期六和星期天,在平时却抛在脑后的人,我们也只是把自我实现的理解隔离在全民生活的一个孤独的领域,而在其他方面早已搬到九霄云外。我们已经把“教育”从生活的主要内容中单分出来,归入一个独立的类别,只能是在学校里发生,只能在年龄6到21岁的人身上发生。看起来我们似乎已经相信教育不是我们生命其余时间里需要考虑的事情。
这种思想早就到了变革的时候了。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拥有的东西和个人价值相关,那么道德框架内的自我实现应当成为我们最深切的关注,成为全国的重点,成为我们的激情和挥之不去的恒久信念。我们一定要把教育看成和任何地方、任何个人都相关,和任何年龄、任何职业、任何生活背景都有关系的事业。
除了常规教育体制外,我们很少能看到这种关注。可是一些宗教组织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图书馆以及博物馆却提供了值得我们骄傲的资源,成人教育项目却起到了越来越大的效果,有关社会福利以及心理健康的组织却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那么电影业又做得怎么样?广播、电视呢?它们有无限的可能为了“自我实现”贡献价值,而它们又做得如何呢?公允地说,控制这些媒体的人还没有让这些积极的可能性主宰自己的想像力。正相反,这些媒体最常做的莫过于让愚蠢胜过每一个教育价值。那报纸杂志又做得如何?它们有无尽的潜力拓展个人的智慧和道德成长,然而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少数几个出版商承担了这样的责任。书籍的出版商虽然受到的批评最少,但这不意味着它们一点瑕疵都没有。
执著认真的追求自我价值的目标,会把我们带到更远的地方。工会,宿舍,职业团体,社会俱乐部,如果它们有这种愿望,那就可以为个人成长发展和学习做出重大贡献。可是它们只是偶尔表现出这种意愿。对雇主、上司来说,如果愿意,他们有无穷无尽的机会承担自己的责任,拓展手下男男女女的个人发展。好在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公司在承担这个责任的方面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我们要说的是,社会的每一个机构都有义务为了“自我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每一个机构必须有自己的目的和侧重;可是超越一切的是,这些机构应当回答社会提出的这个问题:在这个机构内部,你们为了“自我实现”和“个人发展”做了什么?
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它意味着我们应当大大拓展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和看法。我们应当在更大的一面墙上画上一幅更美的壁画。我们要做的一点也不亚于建造一个更伟大、更有创造力的文明。我们建议在理性和道德价值的框架内,全体美国人承担起为了“自我实现”更艰巨、更宏大的任务,接受一个更广义更深远的目标;让每一个年龄,在每一种环境,用每一种方法都能发展个人的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我们的信仰,实现自我成就的理想,确保我们的社会充满了力量和创造力。
如果我们愿意接受这个任务,把关注“自我实现”当成全民族真切的侧重点,那么我们共同努力的核心应当放到大中小学校里去。各级学校应当更加执著的发展并实现全国的目标——而不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学校经常是搏击着公众兴趣的逆流,艰难而上。与学校的努力相反,公众的兴趣认为任何事情都比“自我实现”都更重要。如果得到公众强大有力的支持,那么学校就会如虎添翼,向着实现目标迈近一大步。
可是各级学校也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曾说过,这一目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对学习和发展的态度。这也决定了各级学校的使命。不论如何,学校应当为个人创造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必须不断激励个人的头脑和精神,不断塑造自我,不断检查自我。学校不应当沉湎于悠久的传统:把知识像塞满香肠一样塞给学生。就算稍好一点,也不过是把学生训练的如同海洋乐园里的海豹一般。学校神圣崇高的责任是向学生灌输成长发展、学习进步、勇于创新的态度,让这种态度反过来再起作用,从而塑造我们的社会。当然,有其他机构在其他方面运作,保证目标实现,那么学校就应该在知识和智慧成长方面给予特别的关注。这不正是他们鲜明的责任吗?
如果我们毫无保留的接受对个人成就和自我实现的传统信仰,那我们就在全国人民生活的核心铭记了这个有深远意义的目标。这个目标将会把美国教育带入一个新水平、新层次和新意义。我们也会让深深的信念充实,为我们一直思考的民主机构的目的性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我们也将会拥抱新的哲理,这一哲理对追求优秀赋予最为丰盈的个人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