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相关链接:低碳转型的成功之路

相关链接:低碳转型的成功之路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低碳转型路线图”将有助于我们理清对低碳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图1低碳之路全景图能源约束与气候变化这两大主导因素,使得低碳转型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

相关链接:低碳转型路线图

“低碳”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我们需要走一条低碳发展之路,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一场低碳转型的大考。但这条“低碳之路”到底该怎么走?从哪里起头?要走到哪里去?如何才能走好?……“低碳转型路线图”将有助于我们理清对低碳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低碳转型路线图”共包含六个层次:第一层是路线的起点,即低碳转型的两大原因;第二层是要达成的低碳目标,即在全球气候治理和国际政治谈判框架下,形成的国家减排目标;第三层是可使用的手段,包括技术手段、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第四层是以能源结构清洁化和生产、传输、利用的高效化为表征的能源革命;第五层是主要的低碳领域,包括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工业、低碳农林以及低碳生活消费等广泛变化;第六层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节能降耗,这也是整条路线要到达的终点站。整个路线图,可以说就是一条涵盖从起点到终点的“低碳之路”全景图(图1)。

我们知道,低碳的起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能源约束,二是气候变化。

能源是现代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和基本动力源。人类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对能源的使用是逐渐升级的,走了一条“薪柴—煤炭—油气”的能源发展历程。我们今天使用的绝大多数能源,从煤炭到石油、天然气(占全球商品能源消耗量的87%以上),都是由埋藏在地下的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古动物演化来的化石能源。这种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只会越用越少。数据统计全球煤炭的可供开采量只有147年,而石油的可开采量只有40—60年!试想当这些化石能源被开发完,维持人类系统运行的动力源枯竭时,我们该怎么办?

图1 低碳之路全景图

能源约束与气候变化这两大主导因素,使得低碳转型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国际社会开始行动,共同研究节能减排的办法,从而给地球降温,由此就有了联合国数次气候大会,有了各国共同参与制定的《气候变化公约》,有了划时代意义的《京都议定书》;而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制定了“到2025年国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5年降低40%~45%”的国家目标。

《京都议定书》提出:各国要共同承担起减排义务,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上划出一道分界线:前者要实施强制性减排,后者则进行自愿性减排。这种有区别的责任是基于一种公平性原则,地球大气层中那些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80%以上都是由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排放出来的,都是发达国家为加快发展而向公共领域排放出的副产品。现如今当全人类要采取一致行动来遏制气候变化,必须要划分出各国在今后的排放权时,当然要“损有余,补不足”,一方面限制发达国家的排放权,另一方面也给历史排放很少的发展中国家预留出发展空间。同时发达国家要对发展中国家给予技术和资金援助,帮助后者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低碳路线图中的第二层结构——低碳目标确立后,就需要用三种机制加以实现:

一是行政手段。气候归根到底是一种国际公共品,公共品只能由各国政府来提供。由于气候变化是一种宏观的、远期的变化,任何人都不可能去直接判断和感知,故改变气候的压力也只能担在政府身上。当政府承担了压力,即对外承诺了国家减排目标后,首先就要采取各类行政手段进行压力传导,比如中国政府采取的淘汰落后产能和压缩、疏导过剩产能政策,就是一种向下的压力传递机制。中国到2025年关停小火电1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5000万吨、炼铁产能2500万吨。而在1990—2025年15年间,中国的单位GDP能源消耗已下降47%,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与中国政府正确使用政策、法规等行政手段分不开的。

二是市场机制。仅有行政手段还不够,考虑到减排的社会成本,还应该引入市场手段。单纯运用行政方式进行强制减排,会付出较高的成本代价,也难为国际社会接受。企业为什么排放?是为了挣钱。这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所以就应该使用经济机制、市场手段加以调节,用市场杠杆引导社会资金的正确流向,对那些积极减排企业给予奖励与补偿,而不积极减排的企业将受到惩罚并分摊成本。要合理使用税收、碳交易等手段,传导出明确的市场信息,引导资源向低碳方向配置。

三是技术进步。要实现全社会的低碳转型,最重要的一个推动力量就是技术进步,这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所在。如对能源问题的解决,如果把使用太阳能的技术瓶颈突破了,人类的能源约束也就不存在了,因为地球上的太阳能资源足够支撑人类全部活动所需。所以整个低碳经济的核心引擎,其实就在技术进步上。(https://www.daowen.com)

技术进步对中国来说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就现实状况而言,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很多技术领域都有“代差”,比如我们的航空技术、信息技术、医药技术等等,与欧美国家相比就差了不止一代。但在新能源领域,我们与欧美国家之间却相差不多,彼此的起步时间相近,可以说只有“年差”而没有“代差”。如果我们抓住这一轮新能源革命的机会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凭借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投资能力,完全可能在未来的国际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路线图传导到第四层,就到了“低碳变革”环节,这其实也是整个低碳路线图的核心所在,因为低碳转型的一个核心标志就是能源革命。在能源结构上,要大力降低碳基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占比。目前中国已对外承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占到15%。基于中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比例70%的现状,煤炭的清洁使用将决定低碳目标的成败。实现低碳变革的另一表征是能源生产、传输和利用效率的提高,比如发展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的智能电网,促进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环节效率的提高,便于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接入。

路线图的第五层是要实现低碳化的关键领域。例如低碳交通方面,要发展轨道交通,要发展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低碳建筑方面,要尽快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森林碳汇方面,中国已承诺到2025年森林面积比202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25年增加13亿立方米,中国针对农林方面的第一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也已经诞生;低碳消费方面,目前“低碳”概念在中国逐渐深入人心,许多人开始倡导过一种健康的“低碳生活”。但有一点应该明确,低碳生活不是要压抑人们正常的需求,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当现代的“苦行僧”,而是要在保证正常需求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去掉那些奢侈浪费的消费,过一种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

路线图的最后一个节点,是经过前面各个环节的努力,最终改变我们整个国民体系的能源使用现状,达到节能降耗的综合效果。目前中国的总能耗是美国的3/4,而中国的GDP仅是美国的1/3,碳排放量更超过了美国10%,这一方面显示出我们的能源效率低下(我们的能效只是美国1/3,日本的近1/6),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我们提高能效的空间极其巨大。要实现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促使整个国民经济走向低碳化,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对未来中国而言,低碳转型不仅是生存之术,更是发展之道,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又是转变的方向。从更广阔的视野上看,这条低碳之路并不是愿不愿走的问题,而是不得不走的问题。基于中国的排放体量,如果我们不有效减排,整个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这条路上就很难走通。对中国经济来说,这也面临着一个“拐大弯”的问题——从高耗能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转向低碳发展的道路上来。中国目前已经到了转弯处,这个时候主动转要比被动转好,早动手要比晚动手好,预先做好转弯打算,实现弯道超车并迎头赶上更好!

思考题

1.简述低碳经济探索发展之路径。

2.简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意义。

3.简述《京都议定书》的三个主要机制的内涵。

4.简述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原则立场,该会议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5.“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