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培养低碳责任
低碳社会强调日常生活和消费的低碳化,强调通过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达到社会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生活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
一、低碳生活是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现代化加速时期,是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发展排放”的高碳特征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所以,降低碳排放不只是国家命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必须看到,当今生活中不少便利消费方式浪费着巨大的能源,低碳生活需改变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和面子消费的嗜好。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片面理解为电气化、自动化,导致日常生活能耗越来越高,如机动车、电梯、大而奢华的房子、高脂肪的饮食……这些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数量看似微小,但以13亿人口基数计算就是天文数字。低碳生活并不一味反对享受,而是提倡节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同样适合我们对低碳生活的态度。
应当看到,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期内确实难以改变。在这种惯性生活模式下,推行低碳生活也可能会带来不便,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拒绝低碳生活的理由。我们必须要倡导每个人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积极培养人们的低碳生活方式。另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让的社会进人低碳生活状态仅有倡导远远不够,要让社会每个成员都有节约环保意识必须有相关政策的引导,其中关键是找到结合点,探索低碳可持续消费模式。
二、有效开展公益性低碳宣传活动
低碳生活在百姓心目中概念还比较陌生,培养低碳生活习惯也不能一蹴而就。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进行概念性的倡导可能使人们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尽管各级政府举办了大量的公益性低碳宣传活动,但普及低碳生活却不是仅靠宣传活动就能达到目的的,必须让人们从系统的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低碳生活的意义。倡导低碳生活应该像普及义务教育那样,让人们懂得更多、看得更高、做得更好。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地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一切节电、节水、节油、节气、环保、减排的行为都是“低碳生活”的行动,而这些节能减排的生活习惯必须通过系统教育才能固化在人们的意识里,体现在公众的日常行为中。由此,我们应该广泛普及低碳生活知识,把低碳生活知识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和政治学习中去,利用多种方式经常化地进行低碳生活教育,唤起人们低碳生活的自觉性,让人们把低碳生活作为一种习惯与美德。(https://www.daowen.com)
此外,很多民众甚至企业即便知道了低碳的概念,也很难作出专业性的选择和规范化的行为。对于广大国民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低碳行为的具体要求并付诸行动也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因此,对于相关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来说,在有效传播低碳理念的同时,更应该逐步制定出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状况下民众的低碳生活行为指南,并系统性的进行一些试点或示范,让民众真正知道该如何去做。这一工作不应该简单地以国外的相关标准和行为规范为依据,更应该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与中国人的生活习俗相结合。
三、政策引导低碳生活
任何一种理念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必定会形成社会的集体意识,但是这种理念的形成需要政策的引导与合理的强制。各级政府在宏观调控低碳经济的同时,更要在政策制定上引导低碳生活。比如,在严格限制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同时,对遵守规定的饭店予以税收优惠;利用经济杠杆控制汽车数量;利用税收政策推行节能环保建筑;鼓励企业降低碳排放;制定阶梯式水电气等能源型产品的价格……
在城乡建设、交通、建筑、消费等社会管理领域,应当营造促进低碳生活的制度体系。比如通过税收等手段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生活方式,而对于电动汽车、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给予补贴,还可以制定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校园、低碳家庭的标准和管理制度,通过相应表彰、奖励、处罚措施,对公民的生活行为进行引导。
在商品消费领域,可以推行“碳标签”制度,建立一个统一的碳计算标准和标签格式,制定相应的激励性政策,鼓励企业在包装上标志“碳标签”——标明商品生产、经销和用后处理过程中造成的碳排放情况,以增强消费者的低碳责任感和培养新的消费习惯。
要建立促进低碳生活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加大LED等节能民用照明的推广;在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公共自行车交通体系等,这些低碳生活的支持体系。
要建立公民“碳补偿”的服务体系。“碳补偿”是个人为减缓全球变暖可作的努力之一。人们通过计算自己某个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出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通过个人植树或者付款给专门的环保企业和机构,由他们通过环保项目抵消相应的二氧化碳量。这就是“碳补偿”的内涵。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城市建筑立体绿化,开辟个人植树场所,为公民参与植树创造条件,同时大力扶持“碳补偿”企业或者组织的规范发展,为公民购买“碳补偿”提供中介服务,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