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分裂症概述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组精神病,美国6个区的调查资料显示,其年发病率为0.43‰~0.69‰,1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0.30‰~1.20‰(Babigian,1975),我国部分地区为0.09‰,根据国际精神分裂症试点调查(IPSS)资料,18个国家的20个中心,历时20多年调查3000多人的调查报告,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年发病率在0.2‰~0.6‰,平均为0.3‰(Shinfuku,1992)。
精神分裂症是怎样得的?到目前为止病因未明,好发于青壮年,多发于16~40岁,无器质性改变,为一种功能性精神病,本病患者一般无意识和智能方面的障碍,但发作时不仅影响本人的劳动能力,且对家庭和社会也有影响,应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
精神分裂症病程多迁延并呈进行性发展,如早期发现应尽早给予合理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为乐观,少数患者由于治疗不及时,不合理,拖延了时间,贻误诊断治疗,使病情缓慢进展,甚至失去了治疗良机,出现精神衰退,成为精神上的残废。上海(1978年)对1957—1959年出院的1200例精神分裂症痊愈者进行了出院20年的随访,预后有4种:属于临床痊愈者25%;显著好转水平者33%;精神症状仍存在,无自知力,但有部分工作能力者25%;情况差,包括衰退者占16%,因此应尽早予以诊疗,以求良效。
二、根据临床症状群的不同,精神分裂症可划分不同类型
类型与起病、病程经过以及治疗反应和预后有一定关系。常见类型与表现如下:
1.单纯型
本型占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1%~4%。在群体普查资料中约占2‰(北京)。青少年起病,起病缓慢,持续进行,表现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动、活动减少,日益脱离现实生活,临床症状主要是逐渐发展的人格衰退。一般无幻觉和妄想,如有则为片断或一过性。此型病人在发病早期常不被人注意,往往经过数年的病情发展到较严重时才被发现。此型自动缓解者少,治疗效果和预后差。
2.青春型
本型占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8%(北京)、12.5%(上海)和26.4%(南京)。占群体普查资料的11%(北京)。此型多发病于青春期,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主要症状是思维内容离奇,难以理解,思维破裂,情感喜怒无常,表情做作,弄鬼脸,傻笑。行为幼稚、愚蠢、零乱,精神症状丰富易变。此型病程发展较快,虽可自发缓解,但维持不久,易再发。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和维持治疗可延长缓解期,减少发病。
3.紧张型
本型占住院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6.9%(南京)、11%(上海)和16%(北京)。近年来有减少趋势。大多数起病于青年或中年,起病较急,病程多呈发作性,主要表现为紧张性兴奋和紧张性木僵,两者交替出现,或单独发生。临床上以紧张性木僵为多。
紧张性兴奋:以突然发生的运动性兴奋为特点,新病人行为冲动,不可理解,言语内容单调呆板。如卧床不动的病人,可突然起床,无目的地砸东西,然后仍旧躺下。此型可以自动缓解,治疗效果较其他型好。紧张性木僵:突出的表现是运动性的抑制。轻者运动缓慢,少语少动,重者以木僵固定于某个姿势,不语不动,不饮不食,表情呆板,对环境变化毫无反应,病人肌肉紧张,呈蜡样屈曲。
4.偏执型
为4型中最常见的类型,占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41.3%(南京),46.5%(上海)和56%(北京)。在群体普查资料中占54.3%(北京)。发病年龄较晚,多在中年,起病较缓慢,病初表现敏感多疑,逐渐发展成妄想,并有泛化趋势,妄想内容日益脱离现实。有时可伴有幻觉和感知觉综合障碍。妄想结构可较系统化,亦可零乱,情感和行为常受幻觉和妄想支配,表现疑惧,甚至出现自伤及伤人行为。病程发展较其他类型缓慢,精神衰退现象较不明显,自发缓解者少,治疗效果较好。
5.未定型(未分化型)(https://www.daowen.com)
上述各型部分症状同时存在或难以归入上述类型,尚未分化明确的类型,称为未分化型或未定型。
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是一组最多见的疾病,在精神科的门诊及住院部本病患者约占就诊人数的2/3。大多数患者在年富力强的青年时期起病,以25岁左右为最多,也有不少在15~40岁的少年和壮年时间起病,大多起病缓慢,少数呈急性或亚急性。
病程多为冗长,从数月至数十年。如不及时治疗常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当疾病在高峰期,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均适应不良,客观检查发现情感、思维、意志行为的互相不协调,即精神活动有分裂现象。
三、精神分裂症病的预防
因为精神分裂症病因不明,所以预防不是针对病因,而应以其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良好的疗效,预防后遗症,并减少疾病带来的危害与精神缺陷等方面着手进行。若夫妻双方均患病,则要建议避免生育。
(1)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要早期发现病人,早期治疗,预防复发,必须在社会上建立精神疾病的防治机构,在基层医疗保健组织普及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建立社区精神病防治机构以来,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有较明显的下降。
(2)参加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丰富的文体娱乐和社会生活内容,能有效地恢复精神病人的心理社会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以预防复发。
(3)服用抗精神病药系统维持治疗,可有效预防复发。
(4)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增强治疗疾病、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心理治疗,增强应变能力,提高对不良社会心理因素的抵御能力。
(5)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复发的早期症状,尽快治疗,防治复发。早期症状包括拒服药、失眠、多疑、自语、自笑、行为怪异等。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早期主要表现为性格改变,如不理睬亲人、不讲卫生、对镜子独笑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即表现为思维紊乱,病人的思考过程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言语零乱、词不达意。此外,比较典型的症状,还有妄想与幻觉。所谓妄想,即毫无事实根据的想象,如认为有人要谋害他,或者以为自己是伟大的发明家或盖世英雄等。幻觉可以有视幻觉、听幻觉、味幻觉等,如看到“鬼魅”,听到别人在议论他,觉得食物都有苦味等。
若疑有精神病时,应及时到精神科诊治。如确定为精神分裂症,应进行药物治疗。病情基本好转时,应加强心理治疗,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应鼓励他们参加集体劳动,增加与社会的接触,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等。当病情缓解以后,还需坚持服药一个阶段,过早停药极易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都有个性上的缺陷,如敏感多疑、孤僻、固执等。故精神病缓解以后,应该加强精神情操的修养。病人的家庭、工作单位等,也应该给予适当的照顾,帮助他们克服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避免刺激病人。
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治愈后,可以参加工作,但不宜担任需要作出紧急反应的工作,如驾驶员等。也不宜担任需作出重大决断的工作。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治愈后,可以结婚、生育,但夫妇双方都患精神分裂症,或家族中有数人患精神分裂症的,则不宜生育,以免将精神分裂症遗传给后代。
精神分裂症和心脏病、肝脏病等一样,也是一种疾病。病人应该正确对待,不应自卑,只要认真治疗,注意休养,是可以治好的。病人的家属和同事也应该尊重和体谅病人。嘲笑、歧视和戏弄病人,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坚决制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