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汽车工业
(一)2010年概况
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58.67亿元,增长46.8%,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13.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装备制造业12个百分点,分别占全省工业、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比重7.7%、32.9%、65.9%,比上年分别提高0.8、3.3、3.8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210亿元,增长50%;销售收入805亿元,增长41%;实现利润45亿元,增长5%;税金39亿元,增长27%。2010年我省汽车产销量列全国第十四位,居西部第三位,仅次于重庆、广西。汽车工业利税的迅速增长,已经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全年汽车总产量65.20万辆,增长28.7%。其中轿车52.12万辆,增长21.9%,重卡10.9万辆,增长91%,中卡1.4万辆,下降30%,大客车3135辆,增长108%,微型车4143辆;汽车变速器89万台,增长61.2%。
(二)“十一五”发展概况
“十一五”时期,在国家和我省重点发展汽车工业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汽车工业呈现井喷式发展,迅速成为装备制造业优势产业之一。陕汽集团、比亚迪汽车、法士特集团迅速发展壮大,集群化发展加速推进,配套体系更加完善,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整体实力跃上新台阶,新能源汽车研制走在全国前列,已初步形成重、中、轻型载货车、轿车、大客车、微型车、专用车、改装车及零部件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的汽车工业体系,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省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时期,汽车产业规模扩张显著,汽车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56%、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53%,分别比装备制造业增速高26和28个百分点。到“十一五”末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1倍、7.3倍;产值占全省工业比重由“十五”末的2.7%提高到7.7%,增长5个百分点。
二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一五”时期,汽车工业盈利水平创历史最好。截至2010年底,汽车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比“十五”末的89.22亿元增长8倍;实现利润45亿元,比“十五”末的4.5亿元增长9倍。
三是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十一五”时期,随着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汽车工业产能不断提升,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0年汽车产量比“十五”末的4.26万辆增长14.3倍,汽车变速器比“十五”末的4万多台,增长20倍以上。
(三)发展特点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特别是2009、2010年的快速增长,汽车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规模不断扩大,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陕汽、比亚迪、法士特等一批发展速度快、成长性好、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集团,培育了重型载货车、重型变速器、比亚迪轿车、汉德车桥等一批知名品牌产品。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省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在国家出台的支持汽车发展的政策的持续刺激下,汽车保持了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重卡产销量屡创新高,轿车产销量稳定增长,大客车从生产销售底盘为主成功转型生产销售整车为主,微型车从无到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运营逐步推进。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品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
2010年我省汽车工业国家级和省级企业中心达到10户,陕汽集团、法士特集团等企业技术中心在我省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中发挥了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全省装备制造业13个“中国名牌”产品中,汽车工业占两个,即“陕汽”牌载货汽车和“汉德”牌汽车车轿总成;法士特重型变速器、比亚迪自主品牌轿车,成为全国知名产品。同时,汽车生产企业加大了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拥有了一批具有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的优势产品。陕汽集团大力提升重卡等汽车产品研发水平的同时,初步建成新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基地和重卡新能源科研生产基地,积极开发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内卡车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比亚迪汽车公司自主品牌轿车产销再上新台阶,其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研发走在全国前列。法士特在做强重型变速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运用企业科技优势,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力量,加快从重型变速器向汽车传动、动力总成等研究领域扩展,自主研发推出的16挡自动变速器已经开始批量推向市场,12挡、小排挡、6DS等一系列变速器新产品竞争优势明显,进一步满足和适应了汽车市场轻量化、节能化、环保化、低碳化发展的新需求。其重型汽车变速器市场占有率80%以上,产销量居世界领先水平。
2.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加快实施,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一批大公司、大集团不断壮大,对产业规模扩张、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了我省装备制造业无“百亿元”企业的局面。2010年10月,法士特产销双过百亿,使我省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5户,其中汽车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占到3户。陕汽、比亚迪、法士特三家汽车龙头企业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13亿元、214亿元、126亿元。汽车集群化发展稳步推进,陕西汽车工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依托“两园一区”(西安高新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渭工业园、宝鸡高新区汽车产业园)初步形成了集聚发展格局。我省重点把汽车产业集群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产业集群之一。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得“陕西省西安市汽车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汽车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在国家和省上支持汽车发展政策的持续作用下,2010年全国汽车市场需求延续了2009年的快速增长态势,全国汽车产销量突破1800万辆,创历史新高。我省汽车产业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的带动下,产销也快速增长,达到历史最好的65.2万辆。其中我省重卡产销量大幅度提高,2010年我省重卡产销量达10.9万辆,增长91%,全国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其中陕汽集团成功推出德龙F3000系列产品,单品销售量占总产量的近50%,为企业赢得广阔的市场空间;陕汽欧舒特大客车也由以前的以生产销售客车底盘为主转型为以生产销售整车为主;陕汽集团30万辆微型车的建成下线,标志着陕汽集团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取得新进展。比亚迪汽车公司汽车产销量稳中有升,轿车产量已达全国第六位,F3轿车单一车型销量居全国排名前十位的轿车品牌第一位。主要零部件产量稳中有升,其中法士特变速器产量89万台,增长61.2%,占全国产量80%以上,其各项经营指标连续第9年保持行业第一,重型变速器产销量连续第6年稳居世界第一。
4.支持汽车发展政策成效显著,节能汽车得到有效推广
为促进汽车工业稳定健康增长,国家2009年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2010年得到了延续执行和调整补充,我省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中省两级支持汽车发展的政策落实较好。其中,2010年购买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从2009年减按5%征收改为减按7.5%征收,有效保证了小排量乘用车产销量持续稳定增长;在执行国家“汽车下乡”政策的同时,我省为促进陕汽通家微型车生产销售,以“汽车下乡”名义,进行叠加支持,即确保了国家这一惠家强家、拉动消费,带动生产的重要措施在我省落到实处,又推动了本省生产的微型车迅速打开市场;我省汽车产业《实施方案》提出的从2009年起,省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按15%的比例,专项用于支持汽车产业发展,2010年支持资金已经全部落实到位,同时我省技改资金等也加大了对汽车工业的支持力度;为支持我省新能源汽车发展,西安市正在积极争取列入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享受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财政补贴政策,目前西安市和科技厅正在积极争取落实中;就我省汽车工业土地使用税交纳情况专项进行了调查摸底,向省财政厅提出了需要支持的企业名单,予以减免优惠。二是百万辆汽车工程2010年度各项目标实现较好。百万辆汽车建设工程是2010年我省工业确立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既是汽车产业调整振兴的主要着力点,也是促进我省汽车工业成为在全国立得住、叫得响的优势产业的重要支撑,根据我省汽车发展现状,制定了《百万辆汽车建设工程工作方案》。围绕《百万辆汽车建设工程工作方案》确定的年度目标和重点任务,我省在项目建设、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兼并重组、集群发展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并加强了对工作方案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价,及时做好有关政策措施的调整、补充和完善,2010年我省汽车产业超预期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为全省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全面实现汽车工业发展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三是2010年国家印发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实施细则》,对通过节能汽车推广资格审查的,确定并公告节能汽车推广目录,国家给予购买节能汽车消费者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补助标准为3000元/辆,经过积极争取,我省2010年有五款车型(F0、F3、F3R、G3、L3)十个型号获得节能汽车推广目录,享受此政策,有效促进了我省节能汽车销售和推广。
(四)集群现状
汽车工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依托和围绕龙头企业在“两园一区”(西安高新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渭工业园、宝鸡高新区汽车产业园)形成集聚发展格局,并着力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现代化汽车工业园区,形成整车系列化、零部件配套规模化、园区生态化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目前发展情况如下: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渭商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目前已入住陕重汽、中集专用车、陕汽专用车、康明斯发动机、汉德车桥、德仕、万方等重型汽车及关键零部配套企业约20余家,主要围绕陕汽集团的重型载货车等整车产品进行生产配套,完善了汽车产业链,达到了产业集聚的效果。其中,陕重汽12万辆商用车项目已经达产,西安康明斯公司目前已形成2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陕西汉德车桥公司专业生产重型车桥,二期项目建成,可基本满足陕汽重卡配套需求。陕西德仕汽车部件公司、陕西万方汽车公司等企业,主要生产油箱、灯具、车轮、大厢、鞍座总成、电线束总成、内饰总成、气制动总成和汽车储气罐、精密铸造件等产品,以及重型水泥搅拌车等专用车生产。随着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园区内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园区内将会聚集更多企业落户,有更多项目落地,通过发展,将其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重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宝鸡高新区汽车产业园。聚集了宝华车辆、通家微型车、汉德车桥、金鼎铸造、通力汽车公司、华亨公司、华臻公司、宝鸡华强公司、宝鸡瑞泰尔公司等一批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宝鸡华山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产品是中重卡和工程自卸车,2009年形成年产各类载货车6万辆。陕汽通家10万辆微型车已经建成下线。宝鸡法士特公司主要生产汽车齿轮的消失模铸造和齿轮锻件。陕西通力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军用越野汽车驾驶室总成、车架总成、自卸车大厢总成、雷达天线车、仓栅式移货车等。除了本省一批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入园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先后有江苏、山东、浙江等省的企业入园建厂生产汽车零部件,配套陕汽集团等企业。通过发展中轻型卡车、微型车以及车桥、内饰件和铸锻件等汽车配件,目前,已经形成微型车、中轻卡及其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
西安高新区汽车工业园。目前已有整车企业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西安西沃客车有限公司、陕西欧舒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零部件企业西安法士特传动有限公司、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西安博华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正昌电子公司、艾尔希庆华公司等30多家企业。整车企业主要开发生产轿车、大客车、专用车。汽车零部件企业根据汽车电子产品的发展,依托西安电子行业生产和技术优势,在汽车电子产品方面也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主要产品电动油泵、油泵支架、碳罐控制阀、制动防抱死系统(ABS)、气压盘式制动器、电涡流缓冲器、系列传感器、驾驶员和乘员侧混合式气体发生器。通过发展轿车、加快发展双模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CMG/LNG大客车等新能源汽车,推动专用汽车及汽车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配套便捷的乘用车及配套零部件产业集群。
(五)投资情况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
2010年,我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平稳增长,装备制造业的六个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占到装备制造业投资的31.5%,投资132.61亿元,增长48.8%,高于全省26.9个百分点,有力地拉动了整个装备制造业投资的增长。而汽车行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主导产业,在我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投资占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65%以上,陕汽集团、比亚迪汽车、法士特齿轮等龙头企业投资力度的加大,有力地促进了我省汽车产业规模的快速壮大。
2.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2010年围绕龙头企业,重点抓了对全局影响大、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对结构调整有积极促进作用的21个总投资275.5亿元的汽车重点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重点抓好陕汽集团25万辆重型商用车、蔡家坡30万辆微型车、宝华6万辆中卡、通力3万辆专用车、东风车轿汽车零部件等重点项目;比亚迪汽车公司F3等系列汽车产能扩建、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以及西安二工厂建设、10万台发动生产、配套零部件生产等重点项目;法士特集团90万台重型汽车变速器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时,抓好一批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建设。目前,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陕汽重卡12万辆、微型车10万辆,比亚迪一工厂30万辆轿车、2万辆F3DM混合动力,法士特80万台重型变速器等生产能力已经形成。
(六)存在问题
在国家支持汽车工业发展政策的有力作用下,近几年来,陕西汽车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成为我省发展势头较好的优势产业,但与其他汽车大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需不强,科研投资仍然不足,产业和企业规模总体不大,产品性能和质量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关键技术及基础件零部件研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品配套率相对较低,产业聚集效应尚不明显,非公经济进入较少,企业融资渠道窄,资金投入整体不足。
(七)产业政策
一是组织实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国务院印发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国家战略层面确定了第一个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了未来三年我国汽车产业的八大目标和八大重点任务,以及实现上述目标的十一项政策措施。我省也出台了落实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方案。2010年在2009年基础上,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继续得到有效实施,推进了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改造水平,充分解决了我国汽车企业当前困难和产业长远发展问题,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购买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到2010年底此优惠政策已经实施两年,这两年时间里这一政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2008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我国汽车生产934.51万辆、销售938.05万辆,比2007年分别增长5.2%和6.7%。国家在2009年初推出了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等政策后,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分别增长48.3%和46.2%,2010年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增长32.4%,两年汽车产销量比出台政策前增长近1倍。我国汽车销量和增幅都可以说是一个飞跃,目前中国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位,购置税优惠政策是最大的推动力量,购置税优惠政策成功激活了我国汽车市场,使我国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受此政策影响,我省比亚迪汽车公司同样受益明显,2010轿车产量达52万辆,比出台政策前的2008年的19.3万辆,增长1.7倍,有利地推动了我省汽车工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三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近几年,我国汽车消费迅猛增长,但随着能源供需矛盾、环境保护压力日益突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为进一步扩大汽车消费,加快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国家启动了“十城千辆”等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研发销售等环节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解决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初期规模和成本之间的矛盾。通过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不但得到了有效推广,同时,也进一步促进各汽车生产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纯电动、混合动力、天然气等新能源汽车通过科技公关,技术更加成熟,并在我国25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得到率先推广,大大加快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有效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四是国家“汽车下乡”政策。国家2009年开展“汽车下乡”活动,此政策延续执行到2010年底。我国农村市场前景广阔,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城镇,缺少较强的购买力,开展“汽车下乡”活动,直接受益的是广大农民朋友,成功激活了农村市场。受此政策影响,被列入“汽车下乡”目录的微型车,成为我国这几年汽车工业发展速度较快的车型,生产量和保有量均不断上升。为开展好“汽车下乡”活动,我省已相应出台了配套政策,确保了国家这一惠农强农、拉动消费,带动生产的重要措施在我省落到实处。(www.daowen.com)
五是“节能产品惠民工程”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国家于2010年5月21日,印发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实施细则》的通知(财建[2010]219号),这是即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和“汽车下乡”政策后,又一针对小排量汽车的优惠政策,此政策对整车整备质量和综合燃料消耗量规定了标准,对达到标准的车型,国家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此政策的出台对小排量汽车销售又是一大利好,不但对小排量汽车销售影响深远,而且对汽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生产节能性汽车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为汽车企业指明了汽车产品发展方向。
(八)发展预测
1.总体目标
2011年,力争形成整车生产能力93万辆,其中重卡15万辆,轿车60万辆(含2万辆电动及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中、轻卡、微型车、专用车及其他整车18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
2.重点企业目标
陕汽集团:2011年力争产销各类商用车整车25万辆(含重卡15万辆),销售收入450亿元。
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2011年产销轿车60万辆(含2万辆电动及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销售收入300亿元。
法士特集团:2011年完成产销变速器90万台,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
3.发展重点
加快我省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做大重卡、提高轿车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中轻卡、微型车、专用车、大客车,积极推动纯电动、混合动力、LNG/CMG等新能源汽车发展,进一步增强汽车变速器、发动机和其他关键总成及零部件研发能力。其中:
重卡,以德国MAN公司F2000重型汽车技术和奥地利斯太尔技术为平台,以现有的德龙、奥龙系列产品为基础,重点开发总重15吨以上的第三代重卡产品,18—31吨特种越野车,拓宽产品系列。抓好陕汽重卡从12万辆扩大到25万辆重点项目建设。
中卡,开发适应市场、用户需求并满足国家产业政策和标准的新一代产品技术平台。做好现有轻卡、中卡、准重卡自卸车,逐步向物流和特种专用车方向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力争产品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在产品质量和规模方面有所突破。
乘用车,重点发展比亚迪自主品牌系列轿车,抓好比亚迪汽车公司西安工厂从30万辆扩大到70万辆产能重点项目建设。
微型车,发展陕汽通家微型客车及微型货车,重点开发经济适用的1.0L—1.3L车型。
大客车,以欧舒特、西沃客车为重点,完成从生产客车底盘产品为主向以生产大客车整车为主的转型,并加快开发整车新产品力度。加大CNG/LNG大客车、混合动力、电动客车的研制生产。
专用车,大力开发生产各种用途专用车,包括消防专用车、防暴车,石油钻井车、医疗救护车、城市环卫车等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汽车产品。
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各类汽车用动力总成、重型车用大功率柴油发动机,大马力、高档次系列重型汽车变速器、中轻卡汽车变速器、离合器以及MAN技术单级车桥、轿车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装置、ABS防抱死装置、三元催化转换器、三周节变传动比限滑差速器、轿车制动器、自动变速器、安全气囊,排气净化装置等产品。
新能源汽车。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比亚迪汽车公司和陕汽集团、陕西同力重工等龙头企业,大力推动磷酸铁锂等动力电池,大功率车用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气瓶、压力容器、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和悬挂系统、制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研制开发,重点抓好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汽车、E6纯电动汽车、K9纯电动客车,陕汽集团CNG/LNG大马力重卡、纯电动码头牵引车、欧舒特环保客车,同力重工LNG/CNG非公路用自卸车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逐步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九)政策措施
1.继续抓好汽车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
按照我省《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方案》提出的具体任务、部门分工、时间节点等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汽车产业2011年最终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证。
2.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一是落实好工信部等国家部委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相关政策。二是督促西安市政府会同省科技厅、财政厅等部门,积极争取2011年将西安市列入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享受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财政补贴等有关政策。
3.发展壮大汽车龙头企业
一是积极推进汽车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培育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力争到2011年陕汽集团销售收入过400亿元,比亚迪销售收入过300亿元,法士特销售收入过150亿元。二是支持我省汽车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汽车生产厂商开展合作。
4.加快促进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按照省政府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努力把汽车产业集群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产业集群。二是在延伸产业链、提高协作配套能力上下大力气。发挥汽车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配套协作体系,促进中小配套企业在专、精、特、新上下工夫,促使汽车零部件省内配套率有较大幅度提高。三是充分发挥园区承载作用。推进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产业主导园区聚集,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流动。加大对汽车产业“两园一区”投入力度,在强化资源配置、完备功能设施、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上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园区建设水平有明显提高。
5.强化汽车产业技术中心建设
有效发挥陕汽、法士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辐射作用,带动我省汽车生产企业整体技术研发水平的提高,为我省汽车产业及产业集群发展搭建技术创新平台。积极鼓励和推动比亚迪汽车在陕建立高水平的技术中心,进一步增强比亚迪汽车自主创新能力,为其轿车及零部件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步伐加快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6.加强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工作
按照工信部《关于加强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的通知》(工信部装[2009]93号)的规定,加强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提高审批效率,做好跟踪服务,规范汽车生产企业投资行为,确保我省汽车生产企业重点投资及扩能改造项目高效、规范、有序进行,迅速形成和扩大生产能力,为我省汽车产销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7.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二是积极研究建立汽车产业发展基金。三是支持企业充分利用金融产品,特别是在短期融资券业务、中期票据业务、并购贷款业务等方面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四是加大吸引民间资本对汽车产业的投入力度。
8.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及时做好项目前期准备相关工作,积极向国家部委汇报衔接,争取国家振兴汽车产业专项资金和其他资金给予我省汽车产业更多的支持。二是加大省级资金支持力度。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省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等,继续加大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及时跟踪项目进度,确保财政资金切实发挥支持引导作用。三是落实好支持汽车企业发展的土地使用税减免优惠政策,积极贯彻执行国家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