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我国风筝“北鸢南鹞”,融扎表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等工艺于一体,是中华民族瑰宝之一,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南通板鹞风筝是我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品种。早在北宋年间,对此便有史书记载。
南通板鹞风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一是生产劳动的预卜气象之说。《南通历史札记》一书载有农民《纸鸢验风》一文可证;盐业劳作通过听哨音、看风向、卜晴雨、辨湿度,以防“晒灰”被风吹雨淋;渔民出海则以风筝作为港口信号的“天灯”,白日空放,夜晚加烛,同时也作测风向、判风力,确定是否起锚出海之依据。二是张良、韩信传入之说。南通古来便有张良、韩信曾经制作“铁鹞子”,以铁索放飞,载人上天。从通州到杭州幸会张良之妻子、女儿锄地于芝麻田里的传说,甚至言说该“铁索”至今仍在南通城北“北上真殿神龛前香炉下面的水井里”。三是敬献神灵,祈福免灾之说。言说“天上人间一线相牵借助于风筝画向神灵表白“年年有余”、“荣华富贵”的祈求,借助于“哨口”轰鸣,惊天动地、震慑妖魔,以求天下太平。
南通板鹞风筝主要分布于南通港闸区的闸东乡、闸西乡、崇川区的秦灶乡以及通州市的李港、刘桥、四安等乡镇。
南通支云哨口风筝有限公司郭承毅创意,宋卫星、黄道生等制作“蝶戏牡丹”为七星板鹞,由七个小六角鹞组合而成,排列规整,结构严谨,角角相对,一丝不苟。蝴蝶美丽轻盈,牡丹花开富贵,恋花的蝴蝶寓意着人们追求爱情、家庭幸福美满的强烈愿望。
南通支云哨口风筝有限公司郭承毅创意,宋卫星、黄道生等制作“骑鱼仕女图”为六角板鹞,鱼与余同音,鱼在中国民间图案中,喻为幸福有余,传说中的仙女骑着升跃鲤鱼,横吹玉笛,仙音萦绕,寓意幸福升平,吉祥有余。
南通支云哨口风筝有限公司郭承毅创意,宋卫星、黄道生等制作“凤朝牡丹”为框式小壁挂,凤凰转头迎向盛开的牡丹。凤为百鸟之王,能带来和平、幸福的瑞鸟,牡丹为富贵之花,寓意富贵荣华和青春永驻、婚姻美满。
南通支云哨口风筝有限公司郭承毅创意,宋卫星、黄道生等制作“二龙戏珠”为框式小壁挂,龙是人人皆知的神物,是兴万物,主丰收的吉祥之神。是英勇、权威和尊贵的象征。与龙有关的图案都有吉祥美好的涵义,如“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双龙双凤”、“云龙凤虎”。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南通板鹞风筝,因其造型如同一块平板,故名。其大者丈余、小者尺盈。其造型分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多种,以六角形居多。即由一个(正)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交错组合而成,为有“六个凸角”的风筝,也有由多个这样的几何形体而成的“七联星”、“九联星”、“十九联星”等。
南通板鹞风筝的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具有用料考究、工艺精准、整体协调的功能和驭风性能优越等特点。其扎制工艺要求特高,选材多用江南笔竹或本地上乘老竹,文火烤直,砂纸抛光,罩以清漆,以防虫蛀。选择气候干燥的晴天扎制,上下左右对称,均匀轻重一律;风筝面以裱糊选材为富有韧性的纸张(如牛皮纸、高丽纸)、棉布、丝绸,做到裱糊平实、利于彩绘。装饰图案多为工笔彩绘,内容有“八仙过海”、“凤吹牡丹”、“三国故事”等等,常用色彩为红、黑、青、紫,也有贴金者,以造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南通板鹞风筝以缀满大小不等的“哨”、“口”为其显著特征。筒形者称“哨”,球形者称“口”,多者达数千。哨口由“哨面”、“哨筒”两个部分组成。哨面通常用竹片、质地松脆的木片雕制。哨筒分管状、球状两大类。筒状哨口统称“哨子”,旧时多用竹筒内膜、鹅毛管制成,近代也有用纸箔、胶片卷制,精细、轻巧,可在一只风筝安装千百只。球状哨口统称“口”,通常用葫芦、果壳(白果壳、板栗壳、桂圆壳等)或用蚕茧浸泡桐油后制成,轻巧而脆硬,音质圆润响亮。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葫芦,小的内径1厘米,大的内径50厘米以上,其雕刻工艺奥妙无穷。
音响“哨口”是南通板鹞风筝的最大特色,其哨口的组合也有很大学问,要求哨口之间的距离匀称,单数、双楼均在各自的一条水平线上,竖看、横看、斜看都成“行”。哨口间用线捆扎,前后上下左右“六点固定”,纵横交错,呈琴弦布局,既使哨口牢靠,又增加其形式美,风筝上天之后,哨口“得风则鸣,其声随风扬抑”有“空中交响乐”之美誉。(www.daowen.com)
除此,作为板鹞风筝稳定器的“鹞尾”,在放飞之前安装,制作材料为蒲草或稻草或拧麻搓制而成的上粗下细、正反两股绞合成的鞭形绳索。长度一般与板鹞同等稍长,视其面积体量之大小而定。
传承谱系及代表性人物
19世纪末以来,南通板鹞风筝的传承谱系:
郭承毅,男,1945年生,江苏南通市人,中专文化,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项目表性传承人。
王志清,男,1965年生,江苏南通市人,初中文化,现任南通板鹞风筝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王泽君,男,1940年生,江苏通州人,大专文化,现任中国哨口风筝研究所所长,工艺美术师,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陆宝如,男,1949年生,江苏南通市人,高中文化,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郭承毅进行哨口雕刻
主要价值
南通板鹞风筝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筝面绘画的内容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哨口”的制作,是我国风筝史上的一门独特的技术技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目前保护情况
近年来,南通市积极征集、收藏板鹞风筝有关实物资料,成立了南通市风筝协会,建立了南通风筝博物馆、南通板鹞风筝艺术博物馆,与全市的大中小学校联合举办“风筝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了“校园风筝艺术文化节”。2006年11月,南通市还在行政中心广场举办了2006年中国南通放飞风筝邀请赛暨申创万人齐放风筝吉尼斯纪录活动。目前,全市已建立起市、县(市)、乡(镇)三级保护网络,形成了多种形式的风筝产业。
小哨口安装
(朱宝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