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七夕节的异彩:巧花、巧果、广州风俗、双七水

七夕节的异彩:巧花、巧果、广州风俗、双七水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异彩纷呈的七夕节异彩纷呈的七夕节七夕节定型于汉都长安,之后向全国传播。荣成的“巧花”七夕节,在山东荣成地区,还有做“巧花”的习俗。江苏的“巧果”七夕节,吴中各地集市售巧果者云集,叫卖声不绝于耳。广州的七夕广州风俗,重视七夕节。这成为广州七夕节最重要的活动,盛行一时。广西百色的“双七水”广西百色县人,称七夕节为“双七节”,此日家家户户汲水,称为“双七水”。

六、异彩纷呈的七夕节

异彩纷呈的七夕节

七夕节定型于汉都长安,之后向全国传播。由于我国民族的多元、居住区域的多元,宗教信仰的多元,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多元,文化素质的多元,同一七夕节,在不同的地域,因受到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自然环境下所形成的独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节日习俗,使乞巧活动异彩纷呈。

北京的“卜女巧”

据清人富察敦敏的《燕京岁时记》载,清代,当七夕节来临之时,京城妇女在当天中午把一碗水放在暴日下,再投小针于水中。之后,妇女们慢慢看水底日影,或散如花,或动若云,或细如线,以此可以占卜妇女之巧,称为“丢针儿”。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徵》引彭蕴章《幽州土风吟·卜巧针》诗云:

浮针水面,视影百变。
如花如云,如椎如线。

王士祯《都门竹枝词》也写道:

七夕针楼看水痕,家家小妇拜天孙。
明朝得巧抛针线,别买宣蜜蟋蟀盆。

这些诗,都生动地描述了北京妇女卜巧的习俗。

山东荣成的“生巧芽”

据《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二《山东》载,在二十世纪初,山东荣成地区,每当七夕节来临,这里流行“生巧芽”的习俗。每年从七月初一清晨起,各家小孩趁朝曦未出之时,在小杯中放些细沙,然后在沙中种上麦子,称为“生巧芽”。人们按麦芽的好歹,预测小孩的巧拙。正因为关系对自己的巧拙的判断,一般小孩十分重视自己的巧芽,白天洒水,夜里放于露天中,尽心尽力维护。及至七夕,麦芽已长大,从杯中取出,根据麦芽之根须如何,判定小孩一生的巧拙。倘若麦芽须长且密,为吉利,称之为“佛手”,此人一生富贵,大吉大利;若麦芽根须短,也不密,甚至根须为水泡烂,不甚雅观,于是大家认为这个小孩愚蠢不堪,难以造就。此时,也有人将巧芽的嫩芽剪下,与白糖混合在一起,做成包子,称之为“月牙”。男孩的做成圆月形,女孩的做成半月形,到了七夕,大家欢聚小院中,对月而食,成为乞巧内容之一。

荣成的“巧花”

七夕节,在山东荣成地区,还有做“巧花”的习俗。每当七夕节来临,荣成庶民百姓,如同过大节一样,用面粉做成各种食品,有莲蓬形、有金鱼形、有荷花形、有竹篮形,千姿百态,不胜枚举。这些种种食品,称为“巧花”。七夕节吃过巧花的人,必心灵手巧。

江苏的“巧果”(https://www.daowen.com)

七夕节,吴中各地集市售巧果者云集,叫卖声不绝于耳。这种食品,是用面和白糖做成苧结之形,油氽(cuān)令脆,称之为“苧结”。到了七夕,把巧果、花果陈于大庭,或放露台之上,拜牛郎、织女双星,以乞巧。蔡云《吴歈》云:

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
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祈双星。

广州的七夕

广州风俗,重视七夕节。这在清末或民国初年,广州人从初六之夜开始欢度七夕。这一夜,姑娘、媳妇在庭院中,架鹊桥,陈瓜果,焚檀楠,燃巨烛,摆屏风、椅子,女士们穿上节日盛装,坐列两旁,任人参观,直至三更而罢。这成为广州七夕节最重要的活动,盛行一时。

七夕节时,姑娘又把初六之夜陈列的果品,聚米粘成小器皿,又以葫蔴做成龙眼、荔枝、莲藕之类,小巧玲珑,极为精致,成为节日的工艺品。

广西百色的“双七水”

广西百色县人,称七夕节为“双七节”,此日家家户户汲水,称为“双七水”。相传,是日寅卯未通之前,仙女下河沐浴。此日河水较平时格外清冽甘爽,可以治病。因此百色人七夕节人人早起,争先恐后地去河中汲水,甚至有的彻夜未睡。三更以后汲水人更多,走路声、水桶相撞声不绝于耳。及至天明,满街水淋淋的,如同骤雨初晴。人们所取的水,以净瓮盛水,逐月饮用,可保一年平安。

浙江萧山祭星七巧

每年七夕节时,浙江萧山坎山镇有祭星七巧的习俗,届时当地村民家家庭院会摆供桌,放水菱、莲藕、石榴、方柿四样果品和一碗水;中午,女孩将扫帚丝放在水上,然后观水底影子,如果里面的影子看起来像剪刀、针线,就说明求到“巧”了。

据2025年6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浙江杭州已认定祭星七巧为传统节日,届时将举行庆祝活动

七月七(陕北延川布堆画)

七月七(杨家埠年画)

天河相隔(杨家埠年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