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高娃的“后现代”生活
斯琴高娃,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影坛的一个传奇。从2025年的银幕处女作《归心似箭》,到2025年的电视剧《武则天秘史》,她纵横影坛三十余载,主演电影三十余部、电视剧四十余部千余集,从风华正茂演到年届花甲,与她同时代的影星中,只有刘晓庆、陈冲可与之比肩了。她塑造的角色类型也十分丰富:既有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又有紫禁城里专横跋扈的慈禧;既有老舍笔下倔强而苦命的虎妞,又有《大宅门》里威严的封建家长二奶奶;既有白洋淀边的农妇香魂女和土得掉渣的二楞妈,又有当代时尚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30年中,她摘得了金鸡、百花、飞天、香港金像等多个奖项,仅《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就囊括香港金像、大学生电影节、上海影评人、香港影评人颁发的四个“最佳女主角”奖。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她便远嫁瑞士,并取得了瑞士国籍;而她30年的电影生涯中,几乎没有一年是空白,她一直在国内拍戏,瑞士反倒成了她的暂栖之所!
“我的根永远在中国”,她坦然而自豪地说。
斯琴高娃,在蒙古语中是“聪明、美丽”的意思。内蒙古草原上有无数个“高娃”,只有这个高娃飞得最高、最远,成功实现了她的银色梦幻。
熟悉和喜欢高娃的观众想必都在关心一个问题:走下银幕和荧屏的高娃会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坦然“自曝”家史,从家乡、老母、老公到儿女,一一“解密”,使人看到了一个质朴、爽快、真实的斯琴高娃——
家乡:红山文化发源地人杰地灵好地方
因拍戏时骑马摔伤过双腿,高娃是拄着双拐来的。虽然已届花甲之年,她的精神依然健旺,心态依然年轻,性格依然率真,谈吐依然幽默。虽然已是熠熠闪光的大明星,她却一贯做事低调,不擅炒作,让人感觉活得十分真实。
“天津的老少爷们儿,我看你们来了!”
年轻的朋友们可能有所不知:天津是高娃的“第二故乡”,这不仅因为她的大弟弟一家都在天津,更因为2025年,由天津电影制片厂投拍、谢飞执导、高娃主演的电影《香魂女》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给中国电影、也给天津带来荣耀,高娃因此被授予天津市荣誉市民称号,从此,她便成了“半个天津人”。
高娃的祖籍是内蒙古赤峰市。谈起赤峰,高娃如数家珍、神秘兮兮——“赤峰是玉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契丹王朝的古都,称得上是北方文化的摇篮。萧太后知道吗?她就是赤峰人。这里有山有水有湖泊有辽阔的草原,还有亿万年前留下的海底生物化石,够神奇的吧?从北京到赤峰只有五个小时的车程,是北京的后花园,真是无比的美!欢迎各位到赤峰做客!”
把家乡赤峰夸耀一番后,高娃才抖出“包袱”——原来,她是赤峰的义务旅游大使!
老母:能写会画擅歌舞模仿本山是一绝
都知道草原上的蒙古族人能歌善舞,于是便想听听高娃一展歌喉。
不料一向为人豪爽的高娃却连连推辞:“不行不行,天津的海河水滋润了多少金嗓子?李光羲、蒋大为、刘欢、关牧村……我唱岂不是班门弄斧?说到唱,那得说我妈妈,她会唱100多首歌,我比不上她……”
谈起妈妈,高娃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她会画画,写字(书法),耍剑,扭秧歌,打太极拳,跳迪斯科,模仿赵本山的喜剧小品更是一绝,是个特别可爱的老太太。
老太太心胸豁达,处事严谨。她膝下五男一女,高娃行大,是她唯一的女儿,所以格外宠爱,从小舍不得打她。高娃记得唯一一次挨打,是不知何事惹妈妈生气,抬手欲打她,她一躲闪撞破了面颊,弟弟急忙从河里捞了两条小鱼砸烂了敷在她脸上。为此,妈妈懊悔了好长时间。2025年,高娃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后,被选入内蒙古歌舞团当演员,此后便很少回家,让妈妈更多了一份牵挂:“就这么一个女儿,我还没稀罕够呀!”怕她涉世不深,在外边“犯错误”,妈妈特意关照女儿说:“家里还给你留着房子,不行就回来!”高娃也是个孝顺女儿,只要一有空闲便回家看望妈妈,或把她接到自己身边,带她上街溜达,唱歌跳舞,吃好吃的东西,买漂亮的衣服,有病了陪她去医院,让她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事事不让老人操心。“最重要的是,我在孝庄身上,二奶奶身上,都投射了妈妈的影子,她对我的演艺事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025年9月,第14届“北京放映”开幕式上,斯琴高娃与蔡明、董璇等女星在一起。CFP供图
老公:相亲借别人衣服婚后成良师益友
高娃的老公陈亮声是瑞士著名华裔指挥家,供职于瑞士日内瓦青年交响乐团。从八十年代开始,义务回国为中央音乐学院讲学,同时担任中国电影乐团特邀指挥,经常到世界各地演出。
大她十几岁的陈亮声,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此后长达20年未娶。说来有趣,他在地球上转了一圈,忽然一天有人告诉他,“你未来的妻子是个东方人,但不是汉族人”。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定数,小爱神丘比特之箭,果然就射到了“东方的蒙古族人”高娃身上。
斯琴高娃客串演出京剧《贵妃醉酒》CFP供图(https://www.daowen.com)
斯琴高娃与老电影艺术家田华CFP供图
当年,高娃刚刚调入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有了房,提了级,又将父母从内蒙古接来,正想把孩子的学习抓一抓,暂不考虑个人的婚姻问题。冷不丁的,于洋的女儿江江为她牵线搭桥,把陈亮声介绍给她。
“见面那天才有意思哪”,忆起当时的情景,高娃仍忍俊不禁,“当时我正在北影的摄影棚里拍《月牙儿》,穿的是角色的一身破棉袄棉裤,自己却没件像样的衣服。江江就把她的一件连衣裙借给我穿。她比我小两号,衣服穿在我身上都快爆炸了,拉锁都拉不上,鞋子也夹得我生疼,就这么去相亲了。陈亮声呢,也和我一样狼狈。他来不及回宾馆换衣服,就把一起排练的小提琴演奏家林耀基的一件绿色T恤衫扒下来穿在自己身上。那天我先到的,在民族宫前厅的沙发上等着,远远看见一个鬓发有些斑白的中年男子走来,江江捅捅我说,这就是!”
初次见面,陈亮声很满意,高娃却没找到感觉。
在陈亮声“死气白赖”的追求下,高娃才答应在前门饭店见了第二面。
这次,高娃竭力“把丑话说在前面”:我基本上是个残疾人,从马上摔下过三次,踝骨也断过两次。脊椎不对,尾骨也不对,还离过婚,有俩孩子,还抽烟喝酒……总之哪儿都不对。
离过婚又怎样?有孩子又怎样?陈亮声毫不在乎。反正他爱上她了,一切均可宽容。
高娃生病时,他捧着一大束鲜花前往医院探视。
陈亮声演出时,她带上父母一起捧场。妈妈本来嫌女婿年纪大,看完演出就折服了:“他是一个深刻的,有修养的人。”
高娃自幼是个崇尚知识的人,求知欲特别强,所以十分欣赏陈亮声的才能和修养。如今,他们已结婚22年,虽天各一方,离多聚少,却相濡以沫,相敬如宾。每当高娃要回国拍戏时,老公就为她订机票,一起研究剧本,听她谈戏;为让老公独处时生活方便,高娃离开日内瓦前,会把他爱吃的饺子、汤圆、牛羊肉等食品分别包好,装在不同的瓶子里,贴上标签放进冰箱……
同样是艺术家的陈亮声理解和支持妻子的事业,已成了高娃的良师益友。
儿女:母与子同台飙戏女与婿同开餐馆
高娃与前夫生有一对儿女:儿子孙铁,女儿孙丹。
孙铁高中毕业后被送到比利时一家台湾人办的私立学校学习,不久,学校因资金不足而倒闭,孙铁只得辍学回家。看到妈妈一心扎在影视艺术中,孙铁十分羡慕,便对高娃说:“妈妈,我也跟你演戏吧!”一句话吓了高娃一跳:“没看出来!首先你害羞,不愿在公开场合露面,又没受过表演方面的训练,怎么能演戏呢?”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暗暗为儿子寻找机会。
一次高娃接拍新片时,剧组正缺一个演她儿子的演员,高娃便不失时机地将儿子推荐给导演:“我儿子想演戏,你让他跑个龙套,栽培栽培他吧!”儿子的戏只有一场,出乎高娃的意料,他演得松弛极了,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结果一发而不可收,迄今孙铁已在20余部影视作品中饰演角色,很多是母子同台演出的。
女儿孙丹更有意思,她从小对写作感兴趣,经常半夜三更起床写诗,写了一页不满意,撕了,又写了一页还不满意,又撕了,高娃便替她在背后捡废纸。后来又迷上唱歌,唱得特别好听,只是起初有些怯场。后来胆子大了,居然跟人外出“走穴”,却一个子儿也没挣着。长大后,高娃送她到法国留学,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至今,高娃都认为这个选择是正确的:“这个专业很有学问的,涉及美学、心理学、建筑学还有社交礼仪,毕业出来,走遍全世界都饿不着!”
孙丹的老公是个法国人,名叫让·米赫斯,精通传统的法国厨艺,人也很浪漫:“别拿我当厨师,我是艺术家!”小两口在北京开了一家富有文化情调的法式西餐厅,不仅顾客盈门,更有许多高娃文艺界的朋友经常光顾。因为女儿的职业,高娃对法国大餐的种种讲究,对法国葡萄酒的贮存和饮用学问都津津乐道,俨然一个“美食家”。
我自己:台上风光无限台下普通至极
“我演过武则天,演过慈禧,演过孝庄皇太后,演过白家二奶奶等大家风范的角色,但生活中的我普通至极。真的,我也有很多狼狈之时,可笑之时,见不得人之时,你妈妈什么样我就什么样,你姐姐什么样我就什么样。《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人物和故事我特别理解。同龄人总怕我落伍。我觉得自己没落伍,还赶趟。现在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挺喜欢我,你说我是不是活得挺好?
“每个角色身上都有我的影子,毕竟是斯琴高娃在演。演员——我就把它比作一块材料,爹妈给你一点遗传,后天的努力是最重要的。没人一降生就是才子。我每成功一步,或失败一步,都会认真想一想:你是个什么,具备什么条件,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不断审视自己。一个演员的能量是有限的,每次起步都要从零开始,才会有下一步。永远不要重复过去,重复自己,啃别人啃过的馍没有味道。一定要突破,突破才有明天!”
彩蝶飞舞——青春不老的刘晓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