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揭秘名人明星独家内幕

揭秘名人明星独家内幕

更新时间:2025-10-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附录二我与名人明星的那些事杜仲华一2011年2月20日,倪萍来天津图书大厦签售《姥姥语录》。与李雪健的关系也是这样。这在明星中是并不多见的。但也有些明星,经多次接触后,相识相知,成了相互信赖的朋友。因此,他主演的《钢铁年代》开播前随剧组主创来天津电视台录制节目时,与老杜一见如故。这应该是杨亚洲欣然接受采访的原因。毫无疑问,与名人明星对话是需要有与之对话的能力的。

附录二 我与名人明星的那些事

杜仲华

2026年2月20日,倪萍来天津图书大厦签售《姥姥语录》。中午,她和助手小倩如约走进南京路一家星级酒店的大堂,恭候已久的老杜手捧一束鲜花迎上前去。

“戏有点过了啊!”一向质朴低调的倪萍,有几分意外地说。

“不是演戏,是真心欢迎你!”老杜诚恳又有几分尴尬地纠正道。

倪萍,从亿万观众瞩目的央视主持人位置退出后,便一头扎进她的老本行——影视表演中,从此仿佛与世隔绝,音讯杳无,除了在一部部表现东方女性传统美德的影视作品中一展本色外,便极少在媒体上曝光了。但老杜却有幸数次破例独家采访她。

原因很简单:熟。

认识倪萍已24年,其间,老杜不仅在她事业发展的每个节点都予以关注和报道,还为她举办过《倪萍的〈日子〉暨主持风格研讨会》,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一种清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2026年,刘晓庆做客今晚报时与本书作者在一起

2026年斯琴高娃做客今晚报时与本书作者合影

刘晓庆与老杜的交往也由来已久。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她来天津望海楼拍摄电影《春妮》,到九十年代率电视剧《皇嫂田桂花》来津参加研讨会,为观众签名手指磨出了水泡,与今晚报结下不解之缘。所以当刘晓庆结案后,一度三缄其口,拒绝一切媒体采访,老杜却可以以私人朋友的身份与她交谈并刊发独家新闻。其后,她来津演出、录节目、过生日,老杜都有幸成为她的座上客。

与李雪健的关系也是这样。从电视剧《渴望》中的宋大成,到电影《焦裕禄》中的焦裕禄,李雪健为人为艺的质朴真挚给人印象深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到天津拍摄电影《往事如烟》时,老杜便与他建立起朋友关系,此后虽来往不多,但心中都有对方。2026年老杜曾专程赴京采访,与李雪健于海丹伉俪有过一次亲密接触。后来,李雪健在接受《北京日报》采访时,还专门提到老杜与他的友谊。这在明星中是并不多见的。

记者和明星的关系,在多数情形下是一次性的:完成一次采访,便少有联系了。但也有些明星,经多次接触后,相识相知,成了相互信赖的朋友。而产生信赖的原因,除了双方惺惺相惜,比较投缘外,便是用记者的职业道德操守感动对方——要有与人为善的采访态度和真实、客观、生动的文风文笔。

“喂,你好,是闫妮吗?我是今晚报的老杜,《武林外传》播出时我们在今晚大厦搞过观众见面会,还记得吗?”

“你是杜主任啊,我当然记得……”

当你向一位明星提出采访要求时,有一面之交总比素昧平生更容易被对方接纳——当时,她刚获了一个最佳女演员奖。

“这样吧老杜,明天我一天都在外边拍片子,可能要到晚上才结束,我们明天晚上谈吧!”

第二天用了半天时间上网查资料,准备采访提纲。晚上十点给闫妮拨通了电话,对方一通抱歉:“对不起呀老杜,我还没收工呢,这样吧,一会儿收工我把电话给你拨过去!”

后面的情景就像默片时代的电影字幕那样:

2026年本书作者在今晚报社主持赵本山喜剧艺术研讨会

过了一小时。

又过了一小时。

大约凌晨一点左右,老杜睡着了。

一觉醒来,在手机上见到闫妮的一条留言:“老杜,我还没收工,咱们改在明天上午十点吧!”留言时间为凌晨一点十五分。

唉,都不容易呀!

第二天上午采访如约进行。电话那头的闫妮柔声细语,仿佛还未完全睡醒,完全没有了“同福客栈”佟掌柜的风风火火和一口陕西腔调。但我们谈得还算松弛和投机,话题也比较广泛。文章的题目也是对她特色的高度概括:《魅力,来自成熟的韵味》。

对陈宝国的采访也是这样。陈宝国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但他主演的《大宅门》热播时,老杜曾将导演郭宝昌和陈宝国、斯琴高娃等主演请到天津,举办了一场有近千人参加的大型观众见面会,陈宝国记忆犹新。因此,他主演的《钢铁年代》开播前随剧组主创来天津电视台录制节目时,与老杜一见如故。录完节目,他急着回京,取消了原定的记者群采,却拿出半个小时,单独接受了老杜的专访。(https://www.daowen.com)

在媒体工作的20多年中,老杜邀请过数十个电视剧组百余明星来津座谈研讨,与观众见面联欢,除了诚心诚意宣传作品、为报纸造势外,没有任何个人的功利目的,由此结识了一批名人明星,有了这层人脉关系,自然就“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杨亚洲导演:我是今晚报‘老杜名人工作室’专栏记者杜仲华,正在观赏你执导的电视剧《没有语言的生活》,深为你营造的浓浓亲情和艺术氛围所感动。现在像你这样将镜头焦点对准平民百姓生活,又把片子拍得富有诗意的导演已经不多了,因此很想找机会与你聊一聊……”

短信发出约一小时后,就接到了杨导的电话:“老杜哇,我现在在外地,明晚回北京,后天中午11点我们在香格里拉饭店见吧!”

杨亚洲,被誉为“平民导演”,执导过电影《没事偷着乐》、《美丽的大脚》,电视剧《空镜子》《浪漫的事》、《家有九凤》等,他的作品不仅贴近百姓生活,而且颇有艺术追求。但他的有些作品如《没有语言的生活》有些“曲高和寡”,需要进行适当的艺术解析。而当受访者把记者看成他的艺术知音时,自然愿意与你敞开心扉,一吐为快。这应该是杨亚洲欣然接受采访的原因。

杨亚洲的谈话是极其坦率和开诚布公的,有时,他的情绪甚至有些激昂,对那些戏说历史和满天飞来飞去的打斗场面嗤之以鼻。“什么是主旋律?为老百姓拍戏就是主旋律!”观点何等独到而鲜明啊!所以专访的标题就是《杨亚洲:为老百姓拍戏就是主旋律》。

又如央视国嘴白岩松,平时是很难采访到的。但老杜参加了他的《岩松看美国》启动仪式后,为他做了一个专访,专访文章抓住了他的一个核心思想:“走快了,小心丢了灵魂。”可能这篇报道使他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信任感,所以白岩松从美国回国后又欣然接受了老杜的独家专访。在这次访谈中,他不仅细述了访美观感和对“美国梦”的理解,还提出一个中国外宣工作亟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与世界对话,要用世界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

毫无疑问,与名人明星对话是需要有与之对话的能力的。这能力也非一日之功。没有一定的思想见解和文化积累,没有对受访者的充分认识和了解,不做足采访前的“功课”,是很难让对方敞开心扉,写出有深度有分量的文章的。

2026年9月下旬,老杜收到刚刚在印尼巴厘岛完婚的陈数快递来的一个大礼盒。打开大红底色上印着一个“好”字的礼盒,内藏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个精致小盒,中心位置是一盒同样印有“好”字的巧克力,象征着陈数(女)和赵胤胤(子)夫妇甜甜蜜蜜,共度“柴、米、油、盐、酱、醋、茶”和与之对应的“棋、琴、书、画、诗、酒、花”的美好物质和精神生活。陈数还发来短信说:“谢谢你对我们的祝福,您是我非常尊敬的媒体界的前辈,感谢您这几年见证我的成长,支持我的进步。您的文章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我。”

在近年来的明星婚礼大战中,陈数和赵胤胤的婚礼简约而浪漫,洋溢着一种文化意境。这与老杜所欣赏的陈数的优雅气质,是有直接关系的。在影视明星中,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并不罕见,陈数给人印象尤深。第一次采访陈数,是2026年她主演的《倾城之恋》热播时。这位被名导高希希赞为“中国穿旗袍最美的女演员”,在谈及对艺术、对人物的理解和演绎,以及演员自身的气质和文化修炼等问题时,同样有着令人刮目的真知灼见。从《倾城之恋》中温婉雍容的海派淑女,到《铁梨花》中亦柔亦刚、带有几分野性的“铁梨花”,陈数以成功的表演证明了她的实力、技巧和可塑性。第二次采访陈数时,还发生了一个小花絮:采访地点定在名作家海岩经营的北京昆仑大饭店“岩酒廊”里。就在老杜边品茗边恭候陈数时,海岩与几位饭店高管来酒廊研究工作。机不可失,老杜当即递上名片,自我介绍一番。恰在这时,陈数匆匆走进酒廊,于是,刚刚结识海岩的老杜,俨然成了他们的介绍人:“这位是海岩!”“你好,久仰大名!”“这位是陈数!”“你好,看过你的电视剧!”

2026年,本书作者在北京昌平与李雪健会面

对小宋佳、陶红的采访,也是老杜的“得意之作”。小宋佳是近年来相当活跃的影视明星,在她主演的《大女当嫁》开播时,老杜与之进行了一次有趣对话。快人快语的小宋佳毫不掩饰地表述了她对作品中和生活中所谓“剩女”的见解。在她的“字典”中,“剩女”变成了“盛女”,坦言“女人,有权让自己盛开如花”,洋洋洒洒,仿佛是一篇“盛女宣言”。“金鸡影后”陶红是一位美艳型演员,经常在影视作品中饰演风情万种的女性形象。但自从成立工作室独立制片以来,却在《米香》《傻春》两部影视剧中“自毁形象”,将自己打扮成蓬头垢面的矿工家属和智障人士。在与老杜的交谈中,她坦承创造角色的过程就是“自虐”的过程,她甚至从中获得了一种快感。2026年秋陶红在天津拍片时,老杜前往探班,她说《傻春》就要播出了,你可以看看。但老杜却不忍看她在屏幕上“装傻”,认为让一位美女扮丑是件挺残酷的事。

2026年,本书作者在北京采访陈数

采访濮存昕是在京津高铁上进行的。2026年国庆节前夕,濮存昕来天津电视台录制国庆晚会,上午录完节目,下午还要赶回北京,参加北京人艺话剧《窝头会馆》的排练。与濮存昕通话商量后,他提出一个建议:“我一会儿乘高铁回北京,我们可以在列车上谈。”天津到北京全程只需半个小时,采访必须分秒必争。就这样,我们从候车大厅开始聊,一直聊到上车,在车厢落座后又接着谈。其间,不时有女孩子认出他,亲热地与他打个招呼,挥挥手,他也礼貌地回应一下,并未打断我们交谈的思路。“名人也要安分守己”,在演艺圈里一向阳光、口碑好的濮存昕,说的是真心话。《名人也要安分守己》后来就成了我文章的标题。

当红明星,是媒体娱乐版最爱追逐的采访对象,老杜自然也不例外。但有些较难面采的明星,诸如章子怡、林青霞、林心如、葛优、舒淇、李幼斌等,则是在其影视作品播映期间,通过电邮采访等形式写成的。无论采用何种采访形式,都要有新鲜独特的选材角度和切入点,有作者对所掌握材料的准确把握和独到见解,以成为名副其实的“独家星闻”。

冯巩曾自嘲是“中老年妇女的偶像”,老杜算不上偶像,却有自己的读者对象。一向以为看老杜文章的都是上年纪的人,因为老杜采写的名人明星确实以中老年为主。譬如,曾有几位白发苍苍的今晚报忠实读者,各自揣着一大本剪报找上门来,请老杜签名、合影。其中一位,还把老杜近三年的明星访谈文章分门别类,装订成六册,装在一个硬纸壳做的封套里,上书五个大字:《杜仲华文集》。这些最新文章,老杜自己尚未结集出版,却被读者抢了先。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呀,所以看到这些“民间出版物”,比得个新闻大奖都高兴!

得知自己的文章在青年人中也有市场,是2026年。当时,一位民航大学学生会的活动部长先是打电话,后又发来电子文件,欲邀老杜到大学为学生们演讲,题目都拟好了,即我和名人的那些事》。问她从哪儿看到的这些文章,她说:“您的新浪博客。”这倒是,老杜在报上发表的每篇文章,都会同步上传到博客上。怎奈老杜是用笔“说话”的记者,罕有上台演讲的口才和经历,只能再三推辞。至今忆起,仍怀愧疚之心。

2026年,陶红来津拍片时,本书作者前往探班

老杜采写过的唯一一位80后明星,是天津青年歌唱家杨梅。杨梅有一副清澈委婉的歌喉,酷爱邓丽君的歌曲,擅长演唱小情歌、小俏皮歌,其代表作《星光灿烂》《水波谣》春天的笑容》《为爱而来》《花的节日》《满江红》(与尹相杰合唱)等,在央视《中华情》等各类大型晚会播出后,反响颇为强烈。近来,她又尝试演唱《国家》这样的“大歌”。她对家乡情深意笃,是继蒋大为、张迈后,第三位演唱歌颂天津声乐作品《天津,我为你歌唱》的歌手,又于2011岁末,成功举办首次个人演唱会。因本书所收皆影视明星,故将此篇《荡起音乐与爱的双桨》作为特稿附后。

“纵笔写名人,俯首为知音”,是老杜为热心读者的题词,也是老杜的心里话。大众需要了解明星,明星需要大众了解,而记者,便是联结他们心灵的桥梁。吾将以此为乐。

一本书的作者不是一个人。

首先是为老杜设立“老杜名人工作室”的决策人、今晚传媒集团社长贾长华先生。没有他的远见卓识,就没有今晚报刊发的200余篇、80余万字的名人明星访谈文章的问世。当然还有将这些文字和图片录入电脑、巧手编排到版面上的编辑们的辛劳。

然后将这些文章精选辑录成书的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责编徐丽梅、美编郭亚红,他们想把这本书打造成精品和畅销书,花费的心血自然不少。

社会各界的朋友们也对该书表示了期待之情。冯骥才是最关注和支持老杜出书的文坛挚友,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则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特别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谨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