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师生良性互动与教育科研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知识的探究与获取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获得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让学生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收这些知识。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求得共同发展。
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人的发展”
著名学者徐惟诚先生在给《爱心与教育》的序言中写道:“(教育者)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归到教学当中去,实现学生“人的发展”。
二、师生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教师科研的完成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家加里也指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区别于父子和母女,区别于兄弟姐妹,区别于朋友同事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为一线教学的教师来说其科研课题和研究方向主要是学生和课堂教学,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成为教师科研顺利进行的前提。
“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知人。”要做好教育教学研究,首先需要了解学生才能全面摸清学生的脉搏。每一个学生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财富,他们为教师科研提供了一手的研究资料。有很多教师会简单地认为,学生就是自己管理的对象,教育的对象,征服的对象。教师只有付出,只有牺牲,毫无回报,毫无收获。实际上,这种认识是肤浅的,错误的,这样不利于自己对学生的认识,也不利于教育管理,更不利于自己业务水平的提升。过去的错误认识必须改变,必须转变。教师要把学生当做自己最重要的财富,当做最重要的资源,不可浪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而又独特的研究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解剖的对象,每一个学生都能为我们提供最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因此,我们不要嫌弃每一个学生,不要抛弃每一个学生,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不管是怎样的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实际上,越是特殊的,越是宝贵的。越是特别的,越是最有研究价值的。比如,对一些学生做长期跟踪研究在学生中确定一两个人,做动态的研究观察,对他们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每周与他们交谈一次,熟悉他们的学习心理成长过程,这样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他们的心理学习需要。
下面是一个教师对班上一个学生的研究:
研究对象:赵庆梅
情况分析:从外地迁来,从小失去父亲,母亲是个重残人,姊妹多,兄妹两人都刚上二年级,家中没有劳力。仅靠出了嫁的姐姐帮忙救济。日子可真是难熬啊!家贫,没钱买笔墨纸张;没钱交生活费;从来没买过一件衣服……缺乏家庭的温暖,没有好的环境,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性格自卑、内向,也没有交上朋友。加上学习基础差,特别是拼音一个也不认识,这无疑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寻求对策:(https://www.daowen.com)
一、在班上发出倡议:人人献出一点爱,哪怕是一支笔,一个本子,或是家中哥哥姐姐穿旧的一件衣服、鞋袜等。个个主动和她交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游戏。
二、给她找一个有爱心、有耐心的小老师,与她同桌,帮助她的功课。教她一些好习惯。
三、多找她交心谈心,多给她锻炼的机会,多给她一些鼓励、给她一些自信,尽量找出她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她享有成功的喜悦。
教师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教育学生,为学生找到成功的最佳途径,为教师自己找到教育管理的最佳突破口。
我们平常的教育比较盲目,比较粗糙,比较简单,随意性比较大。动不动就给学生下命运判决书,就一棍子把学生打死。这样,我们不但不会从这些宝贵的资源身上获得一点成果,更重要的是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更重要的是没有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有时甚至给学生发展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有的甚至坑害了学生。
教师科研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灵活的方法和策略,不能随意,不能想当然。学生不仅是教师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力推手,适当地向学生学习也会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案例:
一名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她讲授古诗《题西林壁》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曾专门设计了在黑板上画图的方式进行教学。没想到这个设计上课时被学生否决了,一个学生提出可结合军训队列理解课文。每一个学生的头就好比一个个山峰,军训队列齐不齐,同学本身看不清(因为每一个学生只能看到周围几个同学),而老师和教官站在队列外,自然能看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整体队形,而站在队里的同学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这个老师后来想:原来精心准备的画图没有派上用场,开始有些失落。但见到学生争相上台演示并积极发言的场面,心情才逐渐平和下来。反思以前一些课,教师讲得很热闹,但学生却反映冷漠,究其根源是自己备课时“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教学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和对话中,在学生经历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