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古代官服的由来,你知道吗?

古代官服的由来,你知道吗?

时间:2023-04-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古代官服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一般清代官服以顶戴花翎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最为流行。知识链接称岳父为“泰山”的由来今人称岳父为“泰山”,却不知“泰山”一词的源起也同官服颜色有关。

古代官服的由来,你知道吗?

文武百官的制服

在西周时,百官服饰就已经有了严格的等级差别,不同的官职品位对应不同种类形制的官服。《周礼·司服》对此有详细规定:“上公的礼服,自衮冕以下和王者的衣服相同;侯伯的服制,自鷩冕以下和上公的礼服相同;侯爵、伯爵的礼服,自冕以下和天子的相同;子爵、男爵的礼服,自毳冕以下和侯爵、伯爵的相同;孤的礼服,自希冕以下与子爵、男爵的相同;卿大夫的服制,自玄冕以下和孤礼服相同,丧服加大功和小功;士的服制,自皮弁以下,和大夫的礼服相同,其丧服除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以外,另加缌麻。”

秦汉以后,百官服制日趋繁琐,至隋唐大致完备。其中官服颜色最可体现官职品位的高低,服色甚至成为官职的代名词。

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排袍。以后又进一步确定: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穿深绯色,五品穿浅绯色,六品穿深绿色,七品穿浅绿色,八品穿深青色,九品穿浅青色。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被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区别品级。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官员的服饰制度达到了最完备、最繁缛的地步。明代给每级官员都设计了一种动物图案作标志,把它绣在两块正方形的绵缎上,官员常服的前胸后背各缀一块,这种就是补子,这种官服就叫补服。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髙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古代官服

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www.daowen.com)

   

清代文一品官补子——仙鹤

清规定禁穿明代衣冠(汉人服饰)但明代的补子为清代继续沿用,图案内容大体一致,各品级略有区别,通常是,文官: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髙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

明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与明代相比,清代的补子相对较小,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为一整片,主要原因是清代补服为外褂,形制是对襟的原因。一般清代官服以顶戴花翎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礼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最为流行。

知识链接

称岳父为“泰山”的由来

今人称岳父为“泰山”,却不知“泰山”一词的源起也同官服颜色有关。据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到泰山举行祭拜天地的大典,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照旧例,随皇帝参加封禅后,丞相以下官员可以升一级,郑镒本为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便把他的乘龙快婿连升四级,升作五品。唐代八、九品官穿浅青色或青色官服,五品官穿浅绯色官服。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的官服突然换了颜色,诧异地问他缘故,郑镒支支吾吾,尴尬地不知如何回答。此时,玄宗身边那位擅长讽刺滑稽的宫廷艺人黄鏣绰替他回答说:“此泰山之力也!”妙语双关,唐玄宗心照不宣,此事才算蒙混过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