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卓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

卓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

时间:2023-05-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卓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于1792年2月29日生在威尼斯湾的一个小城镇彼萨罗,父亲是屠宰场的检验员和颇有才能的圆号手,因拥护法国大革命而被作为政治嫌疑犯逮捕入狱,失掉工作,同妻子沦为流浪艺人,靠在市集上临时搭班演出小型歌剧谋生。老医生巴尔托洛和老音乐教师唐·巴西利奥因循守旧,愚蠢伪善,满脑袋的封建思想,罗西尼在剧中作为讽刺人物加以嘲笑。1824年起,罗西尼与妻子定居巴黎,任意大利歌剧院的指挥和领导人。

卓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

卓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于1792年2月29日生在威尼斯湾的一个小城镇彼萨罗,父亲是屠宰场的检验员和颇有才能的圆号手,因拥护法国大革命而被作为政治嫌疑犯逮捕入狱,失掉工作,同妻子沦为流浪艺人,靠在市集上临时搭班演出小型歌剧谋生。罗西尼自幼随父母四处奔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童年教育,有时在教堂唱诗班充当临时童声歌手。1804年全家定居于波伦亚,他开始系统地学习音乐,于1806年进入该城利切奥音乐学院学大提琴、钢琴与作曲理论。1810年毕业后,他在一些城市靠谱写歌剧音乐和指挥临时性的小歌剧团的演出来谋生。当时意大利大多数中小城市没有固定的剧场,靠这些小歌剧团来巡回演出。这种流浪艺人式的歌剧演出迫使他一年之内要谱写四五部歌剧音乐,无法精细构思,难免匆忙粗糙,遭到音乐评论界的指责。

罗西尼从小跟随父母演出,其母是一位专业的女高音歌手,使他能够掌握声乐写作的特点和美声唱法的技巧,遵循意大利歌剧的风格要求去创作。他于1810年写的独幕喜歌剧《结婚证书》在威尼斯上演后立即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813年写的正歌剧《唐克雷迪》(Tancredi)和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L'Italiana inAlgeri)在这座水城首演也获得成功,米兰、罗马的大剧院都为他敞开大门,他在意大利很快成名。前一部作品以十字军东征为背景,歌颂主人公为了战胜敌人不惜以个人生命来拯救祖国的英雄牺牲精神,罗西尼表现出他自己炽热的爱国的民族感情。后一部作品演出时正是法国占领意大利期间,他用喜剧题材,让女主人公伊萨贝拉在她华丽的花腔咏叹调中唱道:“你想一想国家吧!要大胆无畏地尽自己的天职。你看,全意大利到处都重新树立起勇敢和高尚的模范。”他通过闹剧方式来表现意大利人民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罗西尼在这部喜歌剧里还将伊萨贝拉写成女中音演唱的角色,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举,令人注目。阉人歌手退出歌剧舞台以后,女高音角色成为意大利歌剧中的主角,凡是演唱音域最高的女高音歌唱家其名次排列亦最高,经济收入也最高。女中音(包括次女高音在内)只能扮演次要的角色,生活处境不太好。罗西尼反其道而行之,他为女中音写了一些重要的角色,如《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美丽小姐罗西娜、《灰姑娘》(La Cenerentola,二幕,1817)中的女主人公安杰琳娜、《湖中夫人》(1a Donna dellago,二幕,1819)中的格拉梅,在演出时都为观众所喜爱而报以热烈的掌声。波伦亚著名的次女高音歌唱家乔治·利盖蒂(Giorgi Righetti,1793~1862)回忆她在罗马演唱伊萨贝拉的咏叹调多达39次。

1815年至1822年,罗西尼接受那不勒斯圣卡罗歌剧院邀请,任该院作曲家,为他的作品演出提供最好的演员和乐队。1820年7月,那不勒斯爆发革命,奥地利军队进行武装干涉,镇压这次起义,恢复王室的封建专制统治。在当时尖锐而激烈的政治斗争的形势下,罗西尼与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科尔布兰(I.A.Colbran,1785~1845)随圣卡罗歌剧院经理巴尔拜亚经营的歌剧团出国旅行演出,两人于1822年在维也纳结婚。科尔布兰是当时走红的歌剧演唱家,每年有二万法郎固定收入,还拥有一座别墅。罗西尼的几部有名的歌剧都是由她担任主角而获得首演成功的。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Il barbiere di Siviglia,二幕,1816)是他喜歌剧创作的高峰,充分显示了他在这方面的写作能力。剧情取自博马舍的费加罗三部曲的第一部同名喜剧(1772);莫扎特于1786年写的是第二部同名剧作《费加罗的婚礼》;第三部《有罪的母亲》(La Mére coupable,1792)是博马舍在法国大革命后写的,其社会影响和艺术价值不大。罗西尼忠于原作精神,使歌剧富于讽刺喜歌剧的情趣,又有比较高的思想内容,突出费加罗这个人物的主导作用,表现出剧中第三等级人物机智伶俐,为人热情而富于正义感,又有独立人格和自尊心的个性特点。伯爵与罗西娜代表着年轻的一代,是剧中有进取心的、普通的喜剧人物。老医生巴尔托洛和老音乐教师唐·巴西利奥因循守旧,愚蠢伪善,满脑袋的封建思想,罗西尼在剧中作为讽刺人物加以嘲笑。从剧情发展出发,他力求形式简明清晰,歌唱曲调通俗易唱,着意于剧中人物的性格表现,如费加罗的急速的急口令式的咏叹调,伯爵的流利、热情的卡瓦蒂娜(Cavatina,即小咏叹调,原意:摘要,指宣叙调中出现的叙咏调部分),罗西娜的抒情、优美的花腔咏叹调,巴西利奥的怪诞难听的歌调,都有鲜明的戏剧性和音乐个性。他写的宣叙调讲究戏剧效果,不枯燥乏味,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歌剧序曲按照莫扎特的格式写法,用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音乐是喜剧性的,表现出意大利人轻快、活跃而热情的性格。这部歌剧在罗马首演时,因那不勒斯作曲家乔瓦尼·帕伊谢洛(Giovanni Paisiello,1740~1816)于1782年写过同名的歌剧亦是意大利各大歌剧院经常上演的剧目,他的支持者在剧场起哄,引起骚乱,企图阻止罗西尼的作品演出。由于第二次演出时,罗西尼为伯爵这个角色赶写一首抒情的小咏叹调“天空在朝你微笑”,博得观众的欢迎,利盖蒂扮演的罗西娜也增添不少光彩,终于获得成功。次女高音歌唱家乔治·利盖蒂是罗马歌剧观众所倾慕的歌唱家,年轻漂亮,声音优美而有感情魅力。由于罗西尼的歌剧在罗马受到人们的欢迎,每次演出后均有许多人举着火把护送他回寓所,其中有一些原先以他为敌的观众。(www.daowen.com)

1824年起,罗西尼与妻子定居巴黎,任意大利歌剧院的指挥和领导人。他于1829年写成最后一部歌剧《威廉·退尔》,剧情取自席勒的同名剧作(1804),叙述13世纪瑞士人民反抗奥地利总督残暴统治的历史故事,原题材是歌德推荐给席勒写的,着意于反映当时欧洲各国高涨的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罗西尼将这部剧作改写为歌剧,毫不掩饰地表现出他自己的民族感情,反映了意大利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愿望。他采取法国大歌剧(grand opéra)的形式,规模宏大,舞台场面壮观,全剧音乐结构处理严谨,合唱在群众场面中起了主导作用。剧中主要的登场人物是为自由而斗争的农民、牧人和猎人等图谋起义的瑞士人民。他在合唱结构中穿插着重唱、独唱、宣叙调、管弦乐曲和芭蕾舞场面,造成歌剧音乐强烈的舞台场面效果。他广泛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其中主要用瑞士、奥地利西部提罗山区的民间音调。在情节发展的高潮,剧中人物唱的叙咏调、宣叙调全用戏剧性很强的管弦乐伴奏来衬托和渲染气氛。序曲由四部分组成,预示整个歌剧主要的音乐形象,是一首真正的标题交响乐,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部作品于1829年8月3日在巴黎首演后一连上演65场,反映出法国人民在七月革命前夕高涨的革命情绪。罗西尼原写成五幕剧,演出需5个小时,后来删掉第三幕,合并第四、五幕,变为三幕剧,最后修订为四幕结构。西方音乐界对这部歌剧至今褒贬不一,演出盛衰无常,有人评价为杰作,有人抨击其冗长乏味。然而它在西方歌剧史中的地位是确定的,对梅耶贝尔、贝利尼、多尼采蒂和青年时代的威尔第的歌剧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意大利检察机关的禁令,《威廉·退尔》直到1836年才允许在罗西尼的祖国上演。

罗西尼完成《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后便放弃歌剧创作,当时年仅37岁,何因至今说法不一。他晚年只创作了一些钢琴曲、歌曲、室内乐和一部弥撒曲(1863~1867)。1868年11月13日在巴黎逝世,终年76岁。他被安葬在凯鲁比尼、肖邦、贝利尼墓地的附近。1887年,他的遗体移葬佛罗伦萨的圣克罗切教堂的伟人墓地,米开朗琪罗、伽利略等文化名人的骨灰都埋葬在这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