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文帝曹丕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洛神赋图

文帝曹丕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洛神赋图

时间:2023-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洛神赋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顾恺之以三国时期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他用画笔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该赋的内容和精髓。顾恺之《洛神赋图》现在传世共有4件,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均为宋人本。《洛神赋》原名为《感甄赋》,赋中叙述的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与妃子甄氏以及弟弟曹植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曹丕即自述姓名,叫她放心。

文帝曹丕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顾恺之三国时期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他用画笔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该赋的内容和精髓。顾恺之《洛神赋图》现在传世共有4件,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均为宋人本。它们分别收藏于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中国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洛神赋图》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洛神赋图》第一卷相同,只是首尾缺损较多。

在《洛神赋图》卷中,顾恺之逐节描绘了《洛神赋》的内容。画卷开首展现出,在暮色苍茫中,曹植与侍从们站立在洛水之滨遥望滔滔河水。倏尔,他寄予着苦恋的美丽的洛水女神,渐渐出现在平静的水面。洛神模糊的身影昭示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曹植在原诗赋中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洛神在水上飘忽往来的情景。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由远处凌波而来,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似有关切、迟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下一幅画面中,曹植依然站在岸边,表情凝滞地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那梳着高高云髻和被风扬起的衣带,更显水波上的洛神宛若上古之神,轻盈神秘,华贵温婉。眉目中欲去还留,顾盼间倾慕流转。整个画卷氤氲着洛神与曹植日久情深时的难舍难分,无奈之下缠绵悱恻的洛神,最终还是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渐远去。“文鱼警乘”,“玉鸾偕逝”,“水禽翔卫”,旌旗飞扬,形成画卷的最高潮,这场诗人的梦幻,经过画家的妙笔,把人们引进了神话世界

卷末画曹植回到岸上,坐于洛水之畔,终日思念,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哭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令人心动,感人肺腑。这是画中最为感人的一段描绘。渐渐离去的洛神回过头来,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表情是那么地万般无奈,似带有深重的哀怨和叹息;而曹植则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的侍从也都默默地站着,连同周围的草木也一动不动,似乎曹植是无动于衷,然而透过他那平视的眼神,分明表现出一种“相见争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的落寞心态,周围的寂静烘托出他的孤独和无奈。画中两人“凭君莫语伤心事,尽在含睛不语中”。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此长卷采用连歹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原赋对洛神的提写,“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心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于朝霞”等, 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 现。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白特色。 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到勾勒,而无效擦,与画史所记载“少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顾恺之的时代,中国绘画是不讲透视和比例关系的,而是采用一种感觉经验中积淀的对一些重要现象拔高扩大处理。比如重要人物就画得比次要人物高大,以突出重要人物的神情及衣着,《洛赋图》也不例外

《洛神赋》原名为《感甄赋》,赋中叙述的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与妃子甄氏以及弟弟曹植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据史书记载,在汉朝末年,上蔡令甄逸的女儿甄氏,生于公元182年。相传她的母亲张氏怀孕时梦见一个仙人,手执玉如意,立于其侧;再临产的时候,看见仙人入房,以玉衣盖体,不久便生下甄氏。甄氏三岁丧父,相士刘良看了她的相之后说:“此女之贵,乃不可言。”甄氏自小至大,性格静好。八岁的时候,门外有马戏,家中人及各姐妹都上阁楼观看,只有甄氏不去观看。姐妹们都觉得奇怪,问她:“老人小孩都去看,你怎么不去呢?”甄氏回答:“这哪是女孩子家看的?”甄氏九岁开始学习读书写字,借长兄的笔砚使用。长兄说:“你应该学习女红,哪用的着读书写字。难道也想做官不成?”甄氏回答:“古代贤良的人,都学习前朝的成败来为已用,如果不读书,哪能来自己的见解?”

当时天下纷争,加上连年饥馑,百姓都抛卖金银珠玉宝物以换取食物。因为甄氏家巨富,所以趁便宜收买储藏了许多金银珠宝。甄氏对母亲说:“现在世道这么乱,为什么买这么多宝物?这是引发祸乱的开端。看见四邻乡亲都饥饿,不如买粮食来救济四邻。”此举受到其他人的称赞。而后甄氏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袁熙似乎不太懂得怜香惜玉,她生活苦闷,写下闺怨一类的作品。《古诗源》中收录了她所做的《塘上行》。

“浦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果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品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贤豪故,捐弃素所爱,莫以鱼肉贱,捐弃葱与薤;莫以麻贱,捐弃菅与蒯;出亦复愁苦,入亦更苦愁。边地悲风,树木何蓊蓊;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东汉献帝年间,袁绍拥有冀、并、幽、青四州,但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得惨败。战乱之中,曹植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于此的袁绍儿媳甄氏,惊其艳丽,赠她白马一匹助她逃返邺城,甄氏亦回赠玉佩以酬解危之谊。袁绍惭愤成疾,不久急愧而死,其子袁谭袁尚为争权互相攻击,兄弟内斗极大地消耗了袁军的残存的力量。曹操乘机猛攻黎阳,谭、尚大敌当前合兵一处,但还是保守不住城池,逃到了邺城。袁谭、袁尚势不两立,都想灭了对方而后快。袁谭兵力不如袁尚,反向曹操求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终曹操借袁氏内讧完全消灭了袁绍的势力。(www.daowen.com)

当时曹操的次子曹丕,年方十八,随父从军,城破后当即跃马径直到袁氏府舍。曹丕提剑下马,径入后堂,只看到一个中年妇人,坐在那里独自垂泪,膝下有一个少妇跪着嘤嘤哭泣。那中年妇人是袁绍的妻子刘氏,少妇是袁绍第二个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袁熙已带着他的残兵败将匆匆逃往辽西。甄氏满脸泪水,脂粉模糊,却似梨花带雨,一种娇羞情态,动人怜惜。曹丕不由得动了心,他揽袖近前,替她拂拭泪痕,真是桃腮杏脸,美艳绝伦,有一种说不清的气息。曹丕即自述姓名,叫她放心。刘氏一听是曹操的世子,忙令甄氏下拜。甄氏含羞施礼,偷看曹丕面容,一位翩翩少年,英姿潇洒,仪表风流,不由的勾动芳心,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曹丕。曹丕痴立多时,心思忽悠。

忽然听见外面人声嘈杂,原来曹操进来了。曹操问及袁氏家属,曹丕便入内引出刘氏及甄氏。曹操见甄氏沉鱼落雁的姿色,心里也怦怦乱跳,便问刘氏:“家里如何只留下你二人?”刘氏说:“所有人都逃往外地了,只有二儿媳愿意留在此处侍奉我,现在承蒙世子关照我们,实在是万幸。”曹操看曹丕,见他两目痴痴呆呆地盯住甄氏,知道曹丕暗里动了情。曹植也对甄氏念念不忘。曹丕急切无奈之下,对曹操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求留甄氏在身旁,请父皇看在儿子虽处壮年但还是没有人陪伴左右,请成全!”话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绝,便使人做媒,让曹丕娶了袁熙妻甄氏为妇,刘氏不敢不从,与甄氏商量,甄氏也没有异言。当下择取吉日成婚。

曹操与曹丕为消灭群雄而奔忙,只有曹植因为年龄小而有余闲。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能撰写诗赋,他陪着这位多情而又美艳的少妇,消磨了许多风晨雨夕与花前月下的时光。曹植与甄妃的浓情蜜意,已经快速升到难舍难分的地步。曹丕与两个弟弟曹植、曹彰,都是卞太后所生。曹丕素性猜忌,在他做魏王时,就将两个弟弟遣往他们的封国。甄妃再嫁曹丕时,曹植暗中悲愤,不过被曹丕捷足先得,曹丕也因此对曹植耿耿于怀。曹植以才情赢得了曹操的特别喜爱。公元210年曹操于邺城建铜雀台,命诸子登台为赋,曹植援笔立成,做名篇《铜雀台赋》,曹操大为高兴并封其为平原侯,并勉励说:“往日我任顿丘令时,正好是二十出头,思考当时的行为,不觉得有愧。现在你们已经长大了,我很欣慰。”期望的心思,溢于言表。但曹植性格狂放,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屡犯法纪,以致渐失父宠,在争当太子的斗争中败给了其兄曹丕。曹操去世后,曹丕篡夺汉献帝的皇位,命曹植出封临淄。监国灌均阴承曹丕的意思,弹劾曹植使酒悖慢,于是曹丕征曹植入朝,打算借故处死他,幸亏卞太后从中保护,曹植才得不死。但曹丕限令曹植七步成诗,诗必须以兄弟为题,且不准直说。曹植随口咏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此诗,心里也感到若干惭愧,但余恨终未消,贬曹植为安乡侯。

曹丕有许多内宠,其中最宠爱的是郭氏。郭氏不仅善媚,并且善谋,曹丕能够被立为太子,也是受益于她。曹丕篡汉建魏,进郭氏为贵嫔,本来想立她为皇后,只因为前边还有甄妃,便拖延下来。曹丕对于甄妃和曹植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所以仅封她为妃,甄妃始终未能得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地位。郭氏为谋夺后位,多方离间,曹丕听信郭氏的话,将甄妃留置在邺城。不久说她心怀怨望,平白地将她赐死。郭氏无子,独甄妃有一子名曹叡。曹丕立郭氏为皇后,将曹叡交与郭后抚养。

甄妃死后,有一次曹植入朝到宫里,曹丕将甄妃使用过的一个盘金镶玉枕头赐给他。曹植睹物思人,不免触怀伤情。回来时经过洛水,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并说出“我本有心相托”等语,曹植一惊而醒,方知是南柯一梦,遂就着蓬窗微弱的灯光写下一篇《感甄赋》,借洛河中的水神宓妃作为甄妃的化身,抒发蕴积已久的爱慕之意。赋中写他经过洛水,遇见美丽的洛水之神宓妃,相互发生爱慕,终因神人道殊,不能结合,最后不得不怅怅而别。文中这样描述甄妃的美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面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曹叡与父亲曹丕的做法一样,专任异姓,冷落同宗。任城王曹彰,在曹丕 221年就已经暴亡;甄城王曹植这时还在世,他被徙居于浚仪,心里时常怏怏不乐。曹丕死后,群臣本来想迎立当时为雍丘王的曹植为帝,因此曹叡即位后,对于他这位才华横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产生了莫大的戒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后人有诗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

魏主叡嗣位时,虽已追溢生母甄妃为文昭皇后,但对于甄夫人冤死的情形,并不知道。相传甄夫人死时无人收殓,披发覆面,用糠塞口,但这件事被曹植听闻。公元230年,太皇太后卞氏病殁,曹植还都奔丧,乘间对曹叡述及甄夫人惨死情状,曹叡疑信参半,私下询问庶母李贵人,才知道曹植说的都是实情,不胜悲愤。于是命甄夫人的兄子甄象为太尉,持节赴邺城改葬甄夫人。并且改封曹植为陈王。曹植虽得增封,却仍然不被信任。虽然他屡次上疏自荐,希冀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始终不受重用。公元232年曹植在抑郁中“汲汲无欢”而病逝于淮阳。因其被封为陈王,溢号为思,故后世多称其为陈思王。曹叡得到曹植遗著颇丰,其中有那篇《感甄赋》,因牵涉到曹植与甄妃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行迹太过明显,就改名为《洛神赋》。曹叡到郭太后那里洁问甄妃的死状,郭太后忿然道:“先帝刺死甄氏,与我有什么关系?何况你现在已经是天子了,何必追求死亡的父亲的责任,为了生母逼死后母?”曹叡更加气愤,从此凡是郭太后的饮食服用,故意裁减,气得郭太后有口难言,郁郁而死。曹叡令内侍棺殓,像当初郭后对甄妃一样,只是表面上按礼仪治丧。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的。画中洛神乘车现于洛水之上,洛水之中大鱼护送着车子。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对于《洛神赋》一文的创作动机,前人历来对此颇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曹植见甄妃的玉镂金带枕,哀伤感怀而做,初名《感甄赋》,由明帝改为《洛神赋》,见于唐朝李善为《文选》所做的注文。也有人认为曹植与甄妃之事于史无证,胡克家在《文选考异》中认为这是世传小说《感甄记》与曹植身世的混淆,作品实是曹植“托词宓妃,移寄心文帝”而做。也有人认为“感甄”之说确有,如朱干在《乐府正义》中指出,但所感者并非甄妃,而是曹植黄初三年的被贬地鄄城。直到现在,甄妃与曹植的情事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晚唐李商隐感其事“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哀莫大于心死,千古悲情最终只是一段灰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