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陶艺批评与陶艺创作的关系

陶艺批评与陶艺创作的关系

时间:2023-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陶艺批评又常与学术思想发生难以割舍的关系。现代陶艺定位是在陶艺批评活动中完成,批评决定了现代陶艺作品的命运、价位。观照是陶艺批评根据以自己的现代陶艺对象来产生客体的观念文化对象的存在,活动便成为范畴。

陶艺批评与陶艺创作的关系

陶艺批评是一门学科,它与陶艺理论、陶艺史一道构筑成为现代陶艺学的重要基础,在现代陶艺的理论体系中有重要位置。

长期以来,这个与当前现代陶艺现实联系最为密切,实践性最强,对陶艺专业批评能力的培养有着突出作用的部分常被忽略。

陶艺批评研究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实践部分是指批评者进行陶艺批评的操作练习,在有条件之时,直接参与批评活动,使得陶艺批评研究同变化中的现代陶艺实际发生关联,让批评者对不断变化中的现代陶艺现象对现代陶艺中的新生事物产生兴趣,并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理论部分是讲解陶艺批评的性质、功能、标准、原则以及陶艺批评写作的方法技巧。

陶艺批评思维有实践性,陶艺思维和陶艺批评的根据,陶艺批评所依据的应该是确认无误的,面对陶艺之本,批评有时需要做好。掌握陶艺创作中的丰富,陶艺家内心的发展,同时考察他抒情动机的自主的和发展的力量。除了作品的形象之外,关于作品的创作时间、展览发表和展览方式,有时也需要经过研究去确认,批评家对于陶艺家的有关材料更需要下工夫收集和鉴别,既要陶艺家的传记,还要判定他们作品的思想与陶艺各要素有何关系,对陶艺流派的批评需要了解相关现代陶艺家之间的交往,彼此相互影响,对于上述种种问题,批评者应该冷静地、客观地对待,应该有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他们在这些工作中的思维,与社会学家、生物学家以及一切科学家是基本相同的,陶艺批评思维是有思维性,强调的是客观,思辨性强调的是科学抽象,思辨指的是以经验思维相对的纯粹思维,是超越与感性直观借助概念进行演绎推论。思辨往往有着理性、严密的推论。

20世纪许多批评者都以自己的预设作为陶艺批评操作的前提,因而产生鲜明的理论个性,陶艺批评的思辨性可以增强其洞察力、预见性和理论深度,进而将科学的陶艺批评与现实的通俗陶瓷艺术鉴赏评论区别开来。(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5页。)

陶艺批评对于陶艺现象的阐述解释、分析需要一定的理念为依据,但陶艺批评准备阐释的是极具变化的,与传统趣味迥异的现代陶艺现象,当陶艺批评要对现代陶艺现象作出新的、以传统不径相同的解释的时候,它需要新的理念,新的元素来支持。批评家并不愿意只是向别人借用现成的理念,而愿意自己从批评实践中提炼,这个时候批评思维的思辨性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陶艺批评所形成的主要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是陶艺的关系,即是对于陶艺之自觉,二是思想的关系,是其佐以批评的根据。

陶艺批评经常和陶艺发生相互连带的关系,简而言之,陶艺批评的变化有时候会随着陶艺创作的演变为转移;而有时陶艺创作上的演化,却又因陶艺批评的影响而改变。同时,陶艺批评又常与学术思想发生难以割舍的关系。因此中国陶艺批评,即在陈陈相因的背景叙述当中能看到社会思潮的变迁。因此陶艺批评与陶艺创作的关系是需要我们厘清的要素。(沈伟:现代艺术批评笔记。)

陶艺批评与陶艺创作的关系是融合的、相辅相成的。陶艺的创作者、批评者、观众都需具备一定的批判意识(话语意识)。

今天平民时代话语权以各种批评态度方法渗入人们艺术生活之中,而陶艺在所有门类中最直观、本能,最贴近生活的艺术形态之一。(www.daowen.com)

现代陶艺家作为文本成为批评家的基础,没有读者,便没有作品,因此他们的关系是融合共生。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现代陶艺融入于陶艺自身的思考、创作中的批评态度之中。

一、陶艺批评与陶艺创作在性质、目的、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二、陶艺批评与陶艺创作的语言描述不同:作为一般观众,陶艺家、批评家的语言描述是不同的。批评家在对陶艺作品深层次的剖析有稳定的观念意识。观众是感性欣赏、兴趣、评价。陶艺家现在自身的思考,创作中的批评态度,任何人有话语意识,便有文本。体验方式也有所不一样,西方现代以来是有意制造的,批评态度来自思想家。批评实际过程在于表达某种形式感受,而后产生其他的含义。

陶艺批评的型制分为表象创造与价值的直接两类。表象有印象的含义,通过印象来看待心理的概念,当人的知觉反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挪开以后,在主体意识中还存在定态的印象。印象是由主体意识不断改造的对象。表象创造是转换途径,不是求真,而是把形式转换成语言,而这种语言便具有某种文化含义。最终价值的体现通过某种方式将某个现代陶艺作品定性为陶艺批评方式,被定性质的现代陶艺作品作为客体存在,转换过程本身便是现代陶艺对于公众也有价值。批评家具有文字处理能力,了解历史,理性的分析和价值的判断。

三、陶艺批评与陶艺创作有着紧密的关系。在于陶艺批评不仅造就阅读群众,同时也产生了从事创作的现代陶艺家。公众在学会如何欣赏现代陶艺,要靠批评家教给他们欣赏的眼光。现代陶艺家如何产生的,是在陶艺批评的氛围中创造出来的。现代陶艺作品成其为现代陶艺作品,一定在作品以外获得其他因素的认可,而这些因素的构成,不管是内容上、形式上,是由于批评来完成的。批评与体制的关系,现代陶艺家要获得体制的认可,而今天体制承认了,也就无所谓反叛了。现代陶艺定位是在陶艺批评活动中完成,批评决定了现代陶艺作品的命运、价位。当代现代陶艺作品必须要阐释,不阐释便不了解。但传统陶艺当中,在文人中可认识其意境和笔墨。

四、陶艺批评实践不是以物质自然为对象,而是以主体和物质对象发生的关系活动为对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后,才是最美的。”观照是陶艺批评根据以自己的现代陶艺对象来产生客体的观念文化对象的存在,活动便成为范畴

当主体对现代陶艺客体具体形态加以描述和利用的时候,主体意识体现具体现代陶艺客体活动形态之中。只有陶艺批评的自觉渗入,早就来作为客体的各种范畴(意境、意象、笔法等),现代陶艺活动才可能是自觉的、自为的、自由的。

五、陶艺批评与陶艺创作都是形式感的话语转换。批评家在形式感受中需要铸就语言表达能力,包含形式感的把握、美感的生成,客观的理念推导、观念文化的主观的利用、批评意识介入下的创作状态等陶艺创作定位于批评的思维转换过程。好的陶艺批评,不是制定现代陶艺家怎么做的规则,而是使现代陶艺作品中可能具有的审美因素,以及作品在社会文化背景中有可能生成的内容、关系中变得清晰,使得作品文本更加充实和完满的。批评可以更加接近与还原现代陶艺家的创作状态和时代表征。

六、陶艺批评与陶艺创作目的是一样的。陶艺批评实践是观念的启发和引导,体现于话语的分析和现代陶艺形式的联系。在陶艺创作中,批评是事物本身的自由和直观的展现。从现代陶艺家创作心理角度看,却是视觉心理与形式之间的联系。批判意识是强调对陶艺内在的判断和审视。现代陶艺家要有批评意识,变成文化、现实有思想的人。现代陶艺家们的修养和陶艺技法是相辅相成的,陶艺批评启发了陶艺审美尽可能广泛地开发途径,批评家把个体的审美经验凝结成为一种审美定势。对于现代陶艺家来讲有主体化过程。有人与物质自然浑然一体,从物质到对象,利用和改造对象使它合乎自己的意志,人认识到它自身,物质转化为对象化。没有认识到自身存在,人与物质没有区别,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中就讲“天人合一”,对陶艺生态中人与物生存方式的描述。人的自觉在做陶的开始,泥、釉、火的运用中,对自然有欣赏的眼光,来表达某种客体。现代陶艺本身不具备先天性质,也不是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都能融入现代陶艺创作中。原始的土陶,是为了实用,甚至反映宗教,不是自由意志的陶艺品,也成为人类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陶艺批评使现代陶艺具备了一种开发的途径,陶艺创作的存在本身有待于观看、欣赏、批评、阐释等等,具有了一种开放性的准备,如果没有陶艺批评的渗入,这种可能性是不具备真实含义的。通过陶艺批评使得陶艺创作的视觉图像才会被分离出来,批评的语言化整理,表达在接受的角度便完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