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我对创造学的关注,是从对创造技法的了解开始的。记得在苏州大学读书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袁张度先生的《创造与技法》一书,便对书中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又陆续拜读了当时图书馆所能借到的几乎所有创造发明类书籍,并从《知识就是力量》等杂志上摘录了许多有关创造思维、创造技法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我编写了《实用创新技法》讲义,并于1997年起在无锡轻工大学(后更名为“江南大学”)开设“创造学”选修课程,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记得有一个学期在青山湾校区开设,报名人数达五六百人,开课时阶梯教室走道上都坐满了学生,还有许多学生在教室外的走廊里隔着窗户听课,后来不得不分班开课。学生选课的火爆,让我看到了创造学的价值和社会需求。
1999年,我受学校委托参与了无锡市创造学会的筹建工作并担任秘书长,在此期间有幸得到中国创造学会会长袁张度教授、秘书长夏定海教授和东南大学创造工程与创造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嘉曾教授的帮助和指导。2002年,无锡市政府将“创新原理与方法”列为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和国家公务员更新知识培训内容,我参与了教材的编写、命题组卷和教师培训指导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深感创造学对实施创新工程、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全民创新活动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大力倡导创新,无论您是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在校学生,还是普通市民,每一个生活于当下的中国人,都已经无法游离于创新的行列之外。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企业的根基,更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创新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每一个人的事。任何人,都应该将创新精神融入自己的事业与生活中,让生命充满创新的灵魂,让创新成为生活的习惯。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实际,以及面向社会开设各类创新讲座、指导青少年科技创新及专利研发的实践经验编写而成。全书从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原理、创新能力、创新实践等六个方面展开介绍,提出若干有别于传统观念的创新理念,介绍破除常见思维定势、拓展创新思维的方法,选择性介绍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创新方法,结合实例介绍TRIZ创新理论中的40个创新原理,以及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书力求选题新颖,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可读性强。书中精选了一百多个极具说服力和富有参考价值的典型案例,通过生动的案例来说明问题。创新一定有秘诀,这个秘诀就隐藏在本书的各个章节中,你一定会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
本书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创造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材和青少年学生拓展素质教育的课外读物,同时为创造创新创业类课程的任课教师提供丰富的讲课素材,还可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有志于创新的社会读者开拓创新思维、开发创新能力、开展创新设计和开发创新产品等活动时参考。本书每一章节相对独立,读者可以从您最感兴趣的任何一章读起。
中国创造学会名誉理事长袁张度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夏定海教授、无锡市创造学会首任会长蔡日增教授先后审阅了全书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袁张度教授还亲自为本书题词。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江南大学和无锡市科协领导的大力支持,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朱拓教授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关心和鼓励,复旦大学出版社梁玲编辑积极筹划本书的出版工作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者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钱维莹老师参与了本书的讨论和部分内容的编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查阅了国内外多部有关创造创新的论著,参考了大量报刊杂志和互联网上有关创新的信息、案例和文献资料,由于篇幅所限,无法全部列出。因编写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书出版之时,正值无锡市创造学会成立十四周年之际,谨将本书作为一份薄礼献给所有关心、支持和投身创造、创新事业的人们,愿创造、创新之花在中国大地上越开越旺。
陈 健
于江南大学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