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钢铁公司逐步成为行业老大
这次收购完成后,我们对所有的公司进行重组:新卡内基—菲普斯公司于1886年联合运营,管理荷姆斯泰德钢厂;威尔森—沃克公司并入卡内基—菲普斯公司,沃克先生被选为董事长;我弟弟则是卡内基兄弟公司的董事长。后来,我们又在俄勒冈建设哈特曼钢厂,主要生产荷姆斯泰德钢厂不生产的近百种不同型号的钢材。迄今为止,我们几乎能制造各种类型的钢材,无论是小线钉,还是20英寸的钢梁。这样,我就没有精力涉足其他领域了。
对我而言,1888~1897年的发展壮大是很有趣的经历。1888年,我们已经拥有2000万美元的投资,1897年的投资则超过4500万美元。1888年,我们的年生铁产量为60吨,到1897年则翻了三倍,将近200吨。1888年,我们的钢铁日产量为2000吨,到后来增长到日产量超过6000吨。当时,我们的焦炭厂拥有大约5000个窑,后来数量上翻了三倍,焦炭的生产能力也由每天6000吨增长到18000吨。1897年,我们的弗里克焦炭公司拥有煤田42000英亩,超过2/3位于康内尔斯威尔矿脉上。我们公司十年来的飞速发展说明,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国家,如果一个公司停止了壮大的脚步,那也就是衰败的开始。
当时生产1吨钢的代价是:必须开采一吨半的铁矿石,铁矿石先由火车运到100英里外的地方,在那里装船走上几百英里,再转用火车走上150英里到达匹兹堡;还必须开采一吨半的煤矿,加工成焦炭,由火车运到50英里开外的匹兹堡;还必须开采一吨石灰石,运到150英里外的匹兹堡。我们怎么能把加工成的3磅钢材以2美分的价格出售,而不亏本呢?我承认这对我来说都显得不可思议,但事情就这样成了。
美国很快从钢材造价最高的国家变成了造价最低的国家,连贝尔法斯特的造船厂也成为了我们的客户,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在现有条件下,尽管美国的劳动力成本较高,可也同样能造出和其他国家一样便宜的钢铁。如果劳动力自由、满足、充满活力,有付出,也希求回报,那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高就自然而然了。美国率先做到了这一点。
在国际市场上,美国之所以拥有极大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它有最好的国内市场。在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时,即便国内的价格低到成本以下,多余的产品仍然具有出口的优势。拥有良好国内市场的国家,特别是已经做到标准化产品生产的国家,在销售上可以很快赢得优势,超过国外制造商。这就是所谓的“盈余法则”,它后来在商界被广泛地讨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