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与龚自珍意气相投

魏源与龚自珍意气相投

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

——(唐)孟浩然

1794年,魏源在湖南邵阳出生。那年,正是乾隆禅位前一年,是所谓“盛世”的终点,也是清王朝由盛而衰的起点,他生当其时,几乎亲眼目睹了“盛世”下滑的整个过程,对“衰世”有着铭心刻骨的体会。1825年,他32岁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命编《皇朝经世文编》,到1826年冬天共编成120卷,成为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文献,不过那还是属于古代的范畴,是按照千年相续的传统思路编的。1826年,他与龚自珍同时参加会试,双双落第,欣赏他俩才学的考官、礼部主事刘逢禄惋惜不已,黯然题诗《伤湖南、浙江二遗卷》,“龚魏”齐名由此开始。这是龚自珍第五次参加会试落第,直到1845年,龚自珍死后4年,魏源52岁那年才在补行殿试中恩科三甲93名,赐同进士出身,以知州分发到江苏,先后做过东台、兴化等地的知县。所以他要自嘲“中年老妇,再作新娘”。

1819年,魏源与龚自珍在北京初次见面,就意气相投。他们都主张“经世致用”,都赞同走革新之路。当然,龚自珍对现实要比魏源等人更敏感,对“衰世”的感受也更深,尽管他还不具备世界眼光,不知道别样的文明。

1841年5月,林则徐被清廷发配新疆伊犁。6月,魏源在京口与林则徐见面,对榻倾谈,思想上产生很多震动。也就是这一次,林则徐嘱他编一部《海国图志》。当年8月,龚自珍应魏源来信邀请,到扬州相聚,得知老友正在编《海国图志》,大加赞赏,认为这才是真学问。自京都相识以来,他们切磋学问,议论时政,或见面,或书信往来,转眼已有20多个年头。8月5日,龚自珍回到当时栖身的丹阳书院。孰料仅仅7天后(8月12日)就在丹阳猝逝,终年50岁。

1842年12月,魏源参考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历代史志、明代以来的岛志及一百多种中外书籍,终于辑成《海国图志》50卷,从而揭开了中国认识世界的序幕。在他们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中国人民开始认识了世界,他们的友谊也将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