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三 生产管理
【学习目标】
1.能建立汽车维修质量管理机构
2.能编制质量管理文件
3.能编制与修改质量控制文件
4.能描述汽车维修费用构成
【工作任务】
汽车维修生产管理包括生产计划、生产调度、生产进度与生产统计、生产安全以及劳动管理等,是保证汽车维修生产顺利、快速高效完成的重要措施。汽车维修质量是通过对汽车维护与修理,来维持和恢复原来汽车产品质量的程度。汽车维修质量关系到维修企业的信誉和生存,关系到整个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是汽车企业的生命线。为了保证汽车和总成的修理质量,应分段对总成和整车修理质量进行管理与控制。本任务具体要求如下:
(1)建立汽车维修质量管理机构,编制质量管理文件;
(2)组织实施全面质量控制;
(3)编写汽车修理工艺过程;
(4)计算维修费用。
【相关理论】
一、汽车维修质量管理
1.汽车维修质量管理职责
汽车维修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与其维修类别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组织形式的不同,质量管理的专职机构也可因地制宜有所不同,总而言之,汽车维修企业应有专人负责质量管理工作。管理机构和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1)认真执行质量管理法规和交通部颁发的《汽车维修质量管理办法》;
2)贯彻执行国家和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汽车维修的技术标准、相关标准和地方标准;
3)制订维修工艺和操作规程;
4)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要求,制订本企业汽车维修技术标准;
5)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检验,掌握质量动态,进行质量分析;
6)开展质量评优与奖惩工作。
2.汽车维修质量管理内容
(1)确定质量管理目标。
维修企业应根据国家质量管理目标确定本企业质量管理目标,确定自己的质量管理方针、政策和措施,执行行业质量标准,制订具体操作标准、工艺规范和管理制度,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提高自己的汽车维修质量。
(2)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维修企业应围绕国家和行业质量标准,建立一整套为实施这种质量标准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
1)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人员分工;
2)责任体系的建立,职责权限的划分;
3)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操作体系;
4)质量信息的收集、传递、反馈以及质量改进措施;
5)质量投诉处理的方法和措施等。
3.汽车维修质量控制
汽车维修质量管理是以企业各部门、个人为主体,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建立的一整套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如图5-3-1所示。为全面控制汽车维修质量,质量管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质量管理的第一阶段是获取有关被管理对象的信息。为此,要检查送修品,检查各工序的规范,检查工艺装备的状况和检验手段的状况等。
质量管理的第二阶段是分析有关工艺规程的执行情况,收集和分析信息。
质量管理的第三阶段是制订和修改有关技术措施的管理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工艺要求和工艺纪律,提高检验质量,改善对设备状况的预防性检查,改善工艺和和管理,加强职工培训等。
质量管理第四阶段是贯彻执行修改后的技术措施或管理措施。
图5-3-1 全面质量管理系统
二、汽车维修成本核算
1.汽车修理工艺过程
汽车修理可分成许多工艺作业,按规定顺序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称为工艺过程。由于修理组织的方法不同,工艺过程亦不相同。当采用就车修理法时,汽车大修的工艺过程如图5-3-2所示。
图5-3-2 采用就车修理时汽车大修工艺过程
就车修理方法的特点是:所有的总成都是由原车拆下的总成和零件装成的,由于各总成的修理周期不同,采用就车修理时,必须等修理周期最长的总成修竣后才能装配汽车。因此,大修周期较长。
采用总成互换法修理汽车时,其工艺过程如图5-3-3所示。由于采用了备用零件和周转总成,就不会破坏汽车修理装配的连续性,可大大缩短大修时间。
采用总成互换修理法时,企业承修的车辆必须车型较单一,而且互换总成的修理质量必须要达到统一的修理标准否则实施时就会发生困难。
采用总成互换修理法时,备用总成的数量与总成的修理时间和车架(或车身)修理时间的差值大小有关,在差额期内必须由备用总成来补充。
图5-3-3 采用总成互换修理法汽车大修工艺过程
2.汽车维修价格的评定和估算
维修价格一般是由汽车维修工时费用、汽车维修材料费用和其他费用三部分组成。
(1)汽车维修工时费用的计算。
汽车维修工时费用=结算工时定额×工时单价
汽车维修结算工时定额是汽车维修企业向客户结算工时费用的基本依据,汽车维修工时是单位工时的收费标准。
(2)汽车维修材料费用的计算。
汽车维修材料费用是汽车维修所消耗材料、配件等所需的费用,其包括外购配件费用、自制配件费用、修旧配件费用和辅助材料费用等。
(3)其他费用。
其他费用包括厂外加工费、材料管理费等。
(4)汽车维修费用计算。
汽车维修费用=工时费用+材料费用+其他费用
【任务准备】
实施本任务的单个工位所使用的设备及工具材料可参考表5-3-1。
表5-3-1 实训设备及工具材料
【任务实施】
一、编制维修质量保证体系
1.汽车维修质量管理制度
1)汽车维修质量检验人员的培训、考核及持证上岗制度;
2)汽车维修质量检验制度及汽车维修配件、辅助原材料检验制度;
3)计量管理制度;
4)汽车维修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5)汽车维修竣工合格检验制度。对于进行二级维护以上维修作业的汽车,汽车修竣后要经专职检验员按验收标准进行严格的检验,经检验合格签发出厂合格证。
6)汽车维修竣工出厂质量保证制度。维修企业应当严格遵守质量保证制度,汽车大修(或总成大修)质量保证期一般为3个月或行驶10000km;二级维护质量保证期一般为10天或行驶1500km;一级维护质量保证期一般为2天或行驶300km;小修质量保证期一般为7天或行驶700km。
7)汽车维修质量返修制度。在质量保证期内,车辆发生故障或损坏,承修单位和托修单位按下列规定划分责任:
①因维修质量造成的车辆故障或损坏,维修企业应负责及时返修;由于维修质量问题而造成的车辆异常损坏,由承修单位负责。
②由于托修单位违反使用规定或驾驶员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车辆故障或损坏,不属于维修质量问题,经济责任由托修单位负责。
2.编制设备使用操作规程(以空气压缩机安全使用操作规程为例)
1)应在安全阀限定压力和规定排气量的条件下使用设备。
2)必须保证空压机使用现场环境的清洁和通风,严禁在空气中尘量过高或有腐蚀性和易燃性气体的场合使用。
3)空压机严禁断油运行,使用者要经常注意检查机油油位是否正常,要定期更换机油。
4)不要使用小于1.5平方毫米而长度大于5米的导线作电源线。
5)每日工作结束后,必须旋开储气罐放污阀排出污水,第二日空压机启动前再合上放污阀。
6)空压机运转时,当停电或临时停机时,需要重新启动,应将储气罐中的压缩空气排放完后再开机。
二、汽车维修定额管理
1.汽车维修定额
汽车维修工时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进行某种维修作业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标准,其单位为“小时”。工时定额主要决定于车型构造、作业项目、工艺设备、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及管理等因素。
(1)汽车维修工时定额的原则。
汽车维修工时定额按汽车维修类别和作业项目及汽车的不同类型分别制订,在制订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现实性。就是在现实情况下,各维修企业经过认真努力,绝大多数都能在短期内达到的定额水平。
2)合理性。不同车型、不同工种之间的定额水平保持相对平衡,并使其定额的实现水平和超额比例大体接近。
3)群众性。在制订工时定额时,除组织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充分认证外,还必须组织广大维修企业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反复讨论验证,使工时定额更接近实际。
4)特殊性。凡在同一条件下工作的,就应采取统一的定额,而工作条件不同时,应加以区别。
5)发展性。定额的水平要有超前意识,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对一个时期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要考虑周到。
(2)制订汽车维修工量定额的方法。
1)经验估计法。由定额管理人员和有经验的维修技术工人共同根据他们对维修作业的实践经验,参照相关技术文件并考虑设备和生产条件,直接估算定额的方法。此法简单易行,工作量小。缺点是技术依据不充分,准确性比较差。
2)统计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过去维修同种车辆或零部件的实际消耗工时的统计资料,结合当前的技术状况和生产条件进行对比分析来确定定额的方法。此法优点是在统计资料齐全的条件下制订的定额,准确性较高。缺点是统计工作量大,原始资料收集困难,一般适宜于制订重要零部件的工时定额。
3)比较类推法(典型推算法)。这种方法是通过与同类车型或同类型零部件的维修工时定额,进行分析比较后制订工时定额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求在同类型零部件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典型,采取经验估计、统计分析和技术测定等方法制订出工时定额,再依次推算同类型零部件的维修工时定额。
4)技术测定法。这种方法是在合理组织劳动的基础上,根据先进合理的技术组织条件和工艺方法,对工时定额的各部分时间的组成,进行分析计算和测定来确定工时定额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有较好的准确性技术依据,比较科学,但过于复杂,工作难度大,同时对选择的测定点有一定的生产条件要求,选择不当,将影响确定工时定额的准确性。
【检查评议】
1.考核要求
汽车维修生产管理,以保证汽车维修质量为目的,运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把汽车维修的各阶段、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职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既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又把工作方法和程序、技术力量、信息等协调起来的有机整体。具体要求如下:
1)明确责任。
2)建立与健全各级管理机构。
3)实现维修质量管理业务标准化、管理流程程序化。
4)建立高效、灵敏的汽车维修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5)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2.配分与评分标准
配分与评分标准见表5-3-2。
表5-3-2 配分与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