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背景

1.1 研究背景

近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际竞争地位的提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必须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合理制定和执行汇率政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及调整人民币汇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必然结果。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下,出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出口的快速增长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根据汇率决定的货币论,长期经济增长将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从而引起国际收支顺差,推动本币升值。自2005年7月我国实现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从当时的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升值到1美元兑换6.16元人民币。但是,作为重要的经济变量,汇率一方面具有价格属性,经济变化会影响汇率;另一方面也具有杠杆属性,汇率制度改革引起的汇率调整又会影响宏观经济。汇率调整首先会改变商品的国内外比价关系,从而改变国际贸易的利润。对于进出口商来说,他们根据过去的汇率决定了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型乃至经营规模,形成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调整打破了过去的均衡,进出口商必须根据新的汇率条件调整自身的经营,重新实现利润最大化。汇率变动必将引起微观经济的调整,改变厂商的投资水平、生产规模等,并造成宏观经济的变化。因此,汇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汇率调整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减少甚至避免汇率调整造成的不利影响。

总的来说,在所有产业中,制造业总体开放度较高,进出口贸易品多以制造业产品为主。相对其他产业来说,制造业更容易受到汇率调整的影响。另外,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制造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近10多年来,在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下,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制造业增加值占我国所有行业总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左右,占我国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达到2/3以上。我国已经发展为一个制造业大国。

但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系列障碍。最主要的问题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产品附加值不高,制造业规模扩张造成了巨大的资源耗费,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战略难以为继,我国制造业亟待提升生产效率,实现转型升级。在传统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下,我国制造业主要包含生产制造环节,与制造环节无关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环节却拱手让给欧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但发展水平不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创新不足,还处在国际价值链的末端。中国制造业企业丧失了定价权,失去了产品利润中90%的部分,只获得制造环节不到10%的利润。

制造业发展模式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从供给方面来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下,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资源越来越多,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如果不转变发展模式,我国制造业就无法进一步发展,我国也难以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从需求方面看,由于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的收入弹性偏低,在国际市场上只能利用低价格战略展开竞争。在外向型发展战略下,随着我国制造业规模的扩张,供过于求的问题越来越严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业产品的需求明显下降,直接减少了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给制造业企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如果不转变发展模式,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不仅不能实现我国发展为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甚至难以维持我国制造业的现有地位。

我国当前正面临经济结构升级的总体战略任务,经济结构升级并不是简单地压制制造业的发展,甚至淘汰制造业。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看,即使在服务业占经济比重最大的国家,其制造业还具有相当的竞争力,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以及制造业的研发等高端环节方面。因此,要解决我国制造业当前面临的问题,配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大力推进制造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产业升级离不开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的两大推动力是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在技术引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自主创新能力还十分低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利用经济开放的契机,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技术,通过合资、合作、购买专利等方式,积极进行技术引进,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但是,与技术引进相比,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自主研发的基础薄弱,动力不强,成果不多,经济效益差。

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还加大了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加大了人民币升级压力。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贸易顺差越来越大,直接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从我国现实情况看,人民币汇率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姜波克教授(2006,2011)指出,汇率不仅具有比价属性,也具有杠杆属性。作为比价属性,汇率是外汇的相对价格,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作为杠杆属性,可以调整汇率来影响宏观经济、调节国际收支,运用汇率杠杆影响国内资源的配置。因此,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要关注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战略的影响,探索人民币汇率政策和制造业产业政策的积极搭配,利用人民币汇率政策推动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特别是提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从汇率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来看,由于企业技术进步的两个渠道即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存在显著的不同,汇率调整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活动也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分别考察汇率调整对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不同的作用机制,才能科学地研究汇率调整对制造业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影响。另外,开放经济系统中各变量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及外生冲击,它们会干扰汇率的作用机制。如果忽视这一点,就无法科学地研究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影响。

技术升级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根本推动力,而技术投资是推动制造业技术升级的直接动力。如果自主创新投资(即研发投资)和技术引进投资对技术升级的贡献率稳定,那么技术投资越大,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就越显著。本书将从制造业厂商技术升级的基本路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入手,在微观基础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汇率调整对制造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不同影响机制,考察局部均衡条件下汇率对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影响,再加入出口冲击、货币冲击、成本冲击等因素,考虑汇率与技术进步的相互作用机制,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下研究汇率调整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