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 汤一介
《坛经》记载,慧能曾为门人说《金刚经》、《法华经》,但他认为“一切经书,因人有说”,只是引导人们的工具,不能执著于经典,并不是靠诵读经典就可以成佛。什么是佛?佛是觉悟。解脱只能靠自己的本心。这是因为:一方面,成佛得解脱的道理和路径本来就在你的本心之中,“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必外求,不必到心外觅佛,成佛的觉悟全在自己,外在的文字是没有用处的。另一方面,文字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如果执著于外在的东西就是“著相”。“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佛法是不可说的,说出的已非佛法本身。那么用什么方法引导人们觉悟呢?照禅宗看,几乎没有什么方法使人悟道,只能靠自己的觉悟。《炼心——我读金刚经》就是作者的切身感悟,它是一种突破,一种放下。它突破了以往《金刚经》相关著作的那种逐句解释模式,放下了以字句为依托的范本,在他的笔下,更多的是一种人心的修炼,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样,自自然然,平平常常。“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禅宗的这种精神境界正是一种顺乎自然的境界:春天看百花开放,秋天赏月色美景,夏天享凉风暂至,冬天观大雪纷飞,一切听其自然,自在无碍,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佛家更多的是一种修身哲学,它教人如何“做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禅宗看来,人的自性(或本心)本来是广大虚空一无所有,但它并不是死寂的,而是能“思量”的,一切事物皆由“思量”出。如果这些“思量”活动一过不留,那么对自己的“自性”就无任何影响,则自性常处于清净状态。如何能达到这种修为?禅宗指出了一条直接、简单的修行法门:无相、无住、无念。
《金刚经》中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念生净信。”
“无相”是说,对于一切现象不要去执著,因为一般人往往执著于现象以为实体,如以为拜佛就可以成佛,那是对拜佛有所执著,这就是取相著相。著相,妨碍自性,如云雾覆盖明净的虚空一样。如能“离一切诸相”,则可顿见性体的本来清净,就像云雾扫除干净而现明净虚空。所以无相不仅仅是不要执著一切现象,而且因离相而显自性清净。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指人的自性本来是念念不住的,一旦停留在某一物上,那么无住就是有住了,这样“心”就被束缚住了。如果能对一切事物都无住,过而不留,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放过电影,一无所有,这样就不会被束缚。
“一念生净信。”念是心的作用,无念,不是让人什么都不想,而是让人的心不受外境影响。心所对的境,一般人在境上起念。如境美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贪;如境不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瞋。因此,一般人的“念”是依境而起,随境变迁,这样的念是妄念,经常为环境所役使,而不得自在。如果能“于诸境上心不染”,这样就可以不受外界干扰,虽处尘世,却可无染无杂,来去自由,自性清净,自成佛道。
因此,“无相”、“无住”、“无念”都是心的作用,都是一念之间,这一念在于人的内在自觉与内在超越。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