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二

序言二

○贾春峰

我与祥斌同志认识已经有十几年时间了。记得那是1995年5月,我参加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研讨会,韩天石、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出席了研讨会。会上,从祥斌同志的发言,我感受到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深厚功底。以后,和他接触渐多,也就增进了了解。

1997年,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请我到大连讲学。那次我和他抽暇在大连的滨海路一边漫步一边闲谈,海光山色,蓝天碧水,微风吹拂,助人谈兴。那天,他谈了很多,我对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此前,我读过他送给我的他的自传《强迫》和《强迫人生》,知道他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少年时,他处在严重的心理危机之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圣火驱散了他心灵的阴影。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经受了冰雪和毒火的熬煎。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陶冶了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一往直前的性格。正是少年时代那种生与死的磨炼,激发了他的大心大愿,要利益一切众生,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些都成为他以后生命的主调。几十年来,他一直在过一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生活。一个人不在于说多少,而在于做多少,在于用心去做。祥斌同志下乡当过知青,进过工厂、报社,创办了企业文化研究会,工作一直兢兢业业。譬如说在工厂十四年,他每年都是先进生产者。他认为这不值一提,因为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本分。难能可贵的是,他每年都要为社会做几件利人利他利众的好事。“文革”中,他在工厂写出《搞好产品质量——致全厂职工的公开信》;他把住家周围的孩子组织起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给他们上文化课。20世纪80年代,他策划了中国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现在企业文化蓬勃发展,企业文化研讨会多得数不胜数,可谁又知道,开创企业文化研讨会先河的,正是这位处世低调的钟祥斌同志。他还利用三年业余时间,直接促成庄河冰峪开发,使冰峪成为著名的风景区。90年代,他辞去了报社新闻部主任职务,创办了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又策划了全国首届企业文化与环境保护研讨会。多少年来,他秉承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的精神,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事业中去。

在我的心目中,钟祥斌同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他是一位勤奋耕耘、刻苦敬业的人;

他是一位胸怀大爱、正心正行的人;

他是一位善待一切、追求真善美的人;

他是一位注重人格修为、品性高洁的人。

因此,这些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越来越多的人发出众口一词的赞语:“祥斌是个好人!”这可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重啊!能让人们产生这样的敬重之心,并不取决于对方的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或者多么富有和显赫,而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品性、德行及人格魅力,在于其是否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部经典。历代名人书写佛经,常常选择《心经》和《金刚经》。清朝“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其中康熙、乾隆书写的是《心经》,雍正书写的是《金刚经》。《金刚经》的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很多译本,最为流行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我读《金刚经》感到很深奥,就读了南怀瑾先生1980年的讲记,这是本厚厚的近500页的书。读这部经,是为了领悟、研修佛学文化,但能感悟多少,自己也说不上来。一年多以前,祥斌同志就说过,他准备写一本《我读〈金刚经〉》,并要我写个序言。我答应了。我想到,在1990年到1991年间,净慧法师首先提出了“生活禅”的理念,当时同祥斌交谈时也提到了“生活禅”的概念。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关系的问题上,在对国学的见解上,在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厚内涵、多姿多彩而并非单一单调单色问题上,在国学并不能就等于儒学问题上,在传统文化并不等于就是儒家文化问题上,在对佛学的一些认识问题上,我和他有不少共识。从那以后,时间过了一年多,就是前几天,他从大连打来电话,谈及序言一事。我匆匆写出这些感想式的话,以表对这位最早组织企业文化研讨会,并身体力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者的敬意。

祥斌同志多年勤奋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潜心研读佛学经典,不仅学,重要的是在做,做了以后,他又把自己的感触宣讲弘扬。他把几十年来学习传统文化、读《金刚经》的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整理出来,我想这对广大读者是有启迪意义的。

(本文作者系著名理论家、文化学者,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理论组原副组长,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著有《文化力》、《企业力》、《贾春峰说文化力》、《碧波万顷望无极》、《信步感吟录》等15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