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首先我把《金刚经》的经名讲一下,它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有三个意思,一是坚固,金刚的本体是坚固的、不坏的,它不为一切所能坏,而能坏一切所不能坏的;二是光明,它是透明的、光明的,它不为一切黑暗所能破坏,而能破坏一切黑暗;三是锐利,就像刀刃,非常锋利,能断金切玉,削铁如泥,它的锐利是无坚不摧,无邪不破。“般若”是梵文的音译,是有智慧的意思。什么叫“波罗蜜”呢?“波罗蜜”也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到达彼岸。用我们的话讲,如果你带着一种欢喜心来听经典,把这种最欢喜的心情放到听经典上,听完了也是得到波罗蜜了。“经”是永远不变的一种方法,所以叫“常”,古往今来,经典是不变的,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是不增不减的。又有“贯”的意思,贯就是贯穿起来,把它串起来,也就是一行一行的经文,从开始到最终贯穿起来。贯穿起来什么?义理。把义理贯穿起来,贯穿圆满了,这是贯。又有“摄”的意思,就好像吸铁石,把所有的众生都吸到吸铁石上来了。又有“法”的意思,就是所有的人都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涌泉”。“涌”就是从地里边涌出来的泉水。所以“涌泉”也是“经”的意思。以上所讲的合起来,是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名字的含义。

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佛学之所以能传到中国,因为有道家,道家是中国本土的,道家讲“无”,佛家也讲“无”,二者一拍即合,其教义逐渐深入人心,遂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儒、道、释三教分立而共融互补的文化格局。儒家传承的“六经”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精华。所谓宋明新儒学——理学,正是在佛学理论的刺激和影响下,重新发掘先秦儒学的精髓而创立起来的。此外,历代统治者皆以儒守诚,以宇宙万物之生母——道之大智慧达变,以佛之智慧洗欲净心,进一步夯实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历史地位。《金刚经》五千余言,被誉为佛家之首经,蕴涵着无穷智慧,是一部吸引海内外有识之士的伟大著作,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

记得那还是我“上山下乡”的时候,在冬天的漫漫长夜,我读《西游记》,书中只记载了一篇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后来一个因缘,我到四川成都昭觉寺拜访清定法师。清定法师是藏传西密格鲁巴大月如来康萨派二十九代能海大师的传人,为汉人中黄教的领袖。我一进入清定法师的丈室,马上就浸润在一种祥和喜悦的氛围中,当时他已近九十岁了,脸上却散发着婴孩般的光。清定法师送我一本云高法师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我如获至宝。再后来,有人送给我一部《金刚经》,这部《金刚经》我读了几十年。前几年有人送给我当代大德净空法师宣讲《金刚经》的光盘,那是他1995年在新加坡居士林开讲《金刚经》,讲了四个月,整理出的一套259张光盘。我反复听,听了三年,每听一遍都有一种新的味道,它超越时空,句句都有无量义。《金刚经》中通过佛与须菩提的对话,从生命之相谈到生命的本源之真,从客观凡俗世界之万相谈到高维真如世界之空慧,从宏观世界谈到微观世界,佛法直指人心,以其博大渊深的智慧来觉悟人和众生之本性,洞彻众生和宇宙之真相,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相与本真以及它们的辩证关系做了深入阐述。

什么是佛教?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它首先体现在视觉感受系统。譬如说我们到寺院先进山门,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进了天王殿,正中坐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大肚皮,大肚皮代表什么?代表能够包容一切。弥勒菩萨笑面迎人,代表他生欢喜心,他对一切人都笑脸相迎,告诉我们要生平等心,生欢喜相。弥勒菩萨的形象提醒人们要有心量,要能包容一切,这样才有资格进佛门。旁边“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代表尽职尽责。他提醒我们,我们的品德修养要进步,我们的才艺要进步,乃至我们的生活水平也要进步,要进步我们就要尽职尽责。在家庭中,父母要尽职尽责养育好自己的子女,子女也要尽职尽责孝养父母;在企业中,企业领导要关心爱护职工,职工要忠于企业,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就是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企业才会兴旺发达。东方持国天王手里拿着琵琶,告诉我们弹琵琶琴弦要调得适中,不可调得太松,也不可调得太紧,紧就要绷断。佛家讲中道,儒家讲中庸,它提醒我们做人处事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南方增长天王代表进步,进步要靠智慧,天王手里拿着一把剑,剑代表智慧,是慧剑。西方广目天王代表我们要做好每件事情就必须要广目,必须要多学习。“广目”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考察、调研,对好的知识要吸收借鉴,对不好的要扬弃。他手里拿着一条龙或一条蛇,龙蛇代表变化,寓意我们面对着一个变化的世界,必须勤于学习,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北方多闻天王,他叫我们多闻,因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读万卷书是多闻,行万里路是广目。多闻天王手里拿的是一把伞,提醒我们要防止污染,面对这个知识迅猛增加的时代,必须防止它带给我们的负面作用。所以我们要多闻,要善于鉴别。再譬如说,在寺院里的供桌上,供的花代表因,供的果代表果,这是提醒人们做事情要想到宇宙的根本规律,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报。还要供一杯水,水代表什么?是劝人们要修清净平等心。所有这些都是佛教教育的殊胜,是佛教教育的艺术。

几十年来,我读佛家的经典是和儒家、道家经典一起来读的,因为它们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曾几何时,我们对中华文化所持的态度在许多方面实不足取。所以,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重新认识佛家。我们读佛经,它对我们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呢?很多科学家说,在我们这个世纪和未来,生命科学将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它将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其实佛陀所达到的成就,很多是对生命科学的预见和认知。人有无限的潜能,我们如何发挥这个潜能,佛陀给我们找出了答案,这就是向自己的内心寻求。我们讲智慧,有知识和经验不等于有智慧。佛家讲自然智,我们学习佛家的经典,很重要的是学习佛陀教给我们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是对世俗传统思维方式的突破。

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宇宙、认识人生,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向外逐求,也就是说靠经验靠知识。靠经验靠知识得来的东西是不全面的,是肤浅的。因为把我们的人生放到无限的宇宙时空中,实在是微乎其微,正像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对宇宙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要打开另一条途径,这条途径就是向内寻求。向内寻求什么?寻求我们的心。人的最大能量在哪里?在于我们的心,在于我们的本心、真心、清静心。我们的心就是我们最大的宝藏,然而我们却忽略它的存在,对它视而不见。人的心就是宇宙,它的能量无穷无尽,关键是我们要去开采。如何开采?我们必须把欲望、烦恼、贪嗔痴去掉。就像天上有一轮太阳,被乌云遮住了,我们只看到乌云,见不到太阳,但太阳是存在的,只要乌云消散,阳光就会普照大地。庄子说:“鉴于止水。”水清了、平静了,周围的事物才会纤毫毕现。我们的心清静了,才是真心和本心。只要你有一颗清静心,对待问题和挫折,对待任何复杂的事情,你都会自自然然地去解决,这叫做自然智。你达到了自然智,你的智慧就会像泉水一样汩汩地涌出,你的内心会充满快乐;你达到了自然智,存在就是无条件的。它不像享受,你享受快乐需要环境,环境存在,你就能享受;环境离去了,你的享受也就不存在了。获得自然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常说的感觉和直观虽然和自然智还有很大距离,但它接近于自然智,有了一种味道。人心的能量往往在危急关头显现出来,比如说战争中的指挥员,在生死存亡之际他就有直观,他就知道仗该怎么打,当然这都是非常短暂的,是危机激发出来的。还有我们常人的感觉,这种感觉更是一种短暂的行为。感觉和悟性相联系,所谓的悟就是自己的心,对事物往往在你还没有去深入它的内部时,也即还有一段距离时,你就知道该怎么做。这种事例不胜枚举。我们工作时,常常会看到所谓的灵通和不灵通。有时,我们会听说某个人麻木不仁,就是说这个人不灵通,他缺少这种感觉。我们要把工作做好,如果打通向内寻求的通道,我们就会事半功倍。我们要想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要想获得财富,要想工作有成就,我们就需要打开这个通道,这个通道是最直接、最简单、最便利的通道。最近高能物理学界的科学家经过实验,发现中微子比光速跑得还快。这个重大发现说明了什么?说明宇宙是多维的,中微子走的是一个最短的距离,也就是说它走了另一个通道。比如说我们对待身体健康,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完全忽视了自己本身的存在,忽视了感觉,忽视了直观。这是从浅的方面说,这还不能说到自然智,其实我们的身体中心就是我们的心,我们身体的四肢百骸随时随地都会发出信息,但我们往往忽视这种信息的存在,不相信自己,这就需要我们的感觉和我们的直观来把握。心对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是一种把握,都是一种相通,都是一种直接,它每时每刻都显现给你。它需要休息,需要调理,它就会给你信号,这时候你就要重视它的存在。古人说的“体内自有大药”,正在于此。对待健康,重要的是养而不是治,养就是注重感觉、直观,注重你的本心发给你的信息。天下事物本通一理,我们做工作、解决问题和对待身体一样,都要注重心的感受力。感受力就是感觉和直观,当然更根本的是我们要去寻求自然智。如何打通自然智这条途径,儒家、道家、佛家都给我们提供了方法。佛家是究竟的根本大法,我们要获得这个通道必须要有方法。《金刚经》是大乘般若智慧的主要原理,般若的经典有六百卷之多,佛陀由博而约讲述《金刚经》,所以《金刚经》是大乘佛法的精要,它给我们提供了方法。我们依照这一方法去做,就能不断体验到感觉、直观和自然智的味道,就会打开通向生命之门的钥匙,就会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幸福的人生。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天天住豪宅、灯红酒绿,就幸福吗?未必。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安宁和愉悦,佛陀的信解行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面对诱惑化解心灵烦恼的方法。实在地说,我们能够不沉溺于欲望之中,能够超越,在于经典为我们提供了方法。几十年来,我读佛经,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努力去做,始终贯彻一个理念: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大家快乐我快乐。有了这样一个理念,就会一花一世界,就会处处是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凡事唯在我们的一颗心,所以我要把自己几十年来读佛经的体会来和大家分享。其实从古至今,讲经说法,不只是寺院中高僧大德做的事,在家的人也在做。《开经偈》中所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所以我不揣浅陋,把自己读《金刚经》的体会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