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随记 │

调查随记 │

一路向西

叶昌华

朋友问:“又去川西?”

我答:“是。”

“为何老是去川西?”

“川西有世界顶级的美景,值得常去,而且季节不同景色也大不同。”

的确,我国西部地区有众多世界顶级的风景,而川西又以高山、冰川、湖泊、森林、草原著称,川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连三岁的儿子也拿着《四姑娘山旅游手册》,指着封面上的图片说:“爸爸,我要去这里。”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1 300多年前,诗圣杜甫就为我们描述了在成都遥望雪山的诗意。如今,成都出现了一个很“时尚”的组织,“在成都遥望雪山”。许多优秀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在成都坐城观山,用他们的镜头一次次地重现着杜甫诗意中的壮美景观。

“2017年6月5日,成都西部出现了绵延几百公里的一层层雪山,出现了像一波一波不断涌起的海浪一样的高度层层递增的一列列山脉。尤为奇绝的是,在黛色的一脉脉青山之上,挺立着一座座晶莹剔透的雪峰阵列,有十几座超出雪线的有着‘千秋雪’的雪山出现在成都的西方。”

而距离成都最近之雪山圣地,当属巴朗山四姑娘山一带。因为近,我曾突然之间心血来潮而独驾夜营海拔近4 500m的巴郎之巅,让雪风拂去仆仆风尘,仰望满天繁星,享受静谧时光,这大概是我三十余载生命中做过的最疯狂的事了吧。

每年五六月,高原的春天才开始到来,万物复苏,各种杜鹃花、报春、龙胆、绿绒蒿、马先蒿相继绽放……把卧龙到巴朗山、四姑娘山公路沿线的山林、灌丛、草甸、流石滩妆点得五彩斑斓。因此每年花季,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日本、韩国的国际友人在这里开启观花博物之旅。

虽然热爱高原,但每次上高原的前两天,我还是难免有轻度高原反应,主要是晚上睡不好,头疼!只有经历过高原反应的人才能体会那种滋味,这一度让我有点惧怕上高原。不过适应以后,我感觉还是年轻,体能也还凑合,所以每次高原考察,我总是冲得更高更远。

也记不清我曾有多少次踏入川西北这片净土了,不过这几次都是为野外考察调查工作而来。野调工作听起来很酷,清晨与露珠相伴,中午与烈日同行,晚上行走在星空下,探寻美丽的花,欣赏雄伟的山,美不胜收、惊喜不断,所以常被人理解为观光。其实野调工作很苦,在极端环境中顶着严寒与风雪,背着沉重的工具(装备),风餐露宿,啃干粮,喝雪水,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穿行于高山、峡谷和溪流间,不断寻觅,真的是一件艰苦与“奢华”俱在的极端体验。

2017年,我们开始在四姑娘山进行野外调查工作。四姑娘山位于我国地貌第一阶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连,属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延伸的过渡地带,景区面积591km2,主要由四姑娘山、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三沟一山”组成,受第四纪冰川作用影响形成的独特地质、地貌和气候环境,奠定了其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地区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世界闻名的物种基因库。

四姑娘山区域内的杜鹃花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丰富、种群庞大,极具科研、科普和旅游价值。为了摸清四姑娘山区域野生杜鹃花的种类和资源分布状况,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区内丰富的杜鹃花资源,我们多次赴该区域开展野外调查,对本区域的主要杜鹃花观花路线和具旅游开发价值的杜鹃花观赏区域进行综合评估,以期实现改善保护区自然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保护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调查工作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寻觅难,虽说调查前都会在充分沟通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设定可到达、可通过、能保障安全的样线,可是说真的,遇上我这种性格,为力求详尽,那完全就是恨不得踏遍每一片山头的“赶脚”,生怕与哪个目标物种擦肩而过。所以每次样线调查时,远远望去对面山头有一片杜鹃花林,那就想过去探究一二,看看是否存在新奇物种。可高原上有一句话叫“望山跑死马”,要想到达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特别是穿越那些高山杜鹃花灌丛,往往需要披荆斩棘,连滚带爬,我曾数次在杜鹃花灌丛里迷失,也曾爬到悬崖边进退两难,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心有余悸,但每一种新目标的发现仍让我欣喜若狂。

据说杜鹃花是植物分类学的噩梦,我对此表示认同,鳞片、被毛、腺体、萼片、花冠、颜色、疏密、长短……这些植物志上的分类术语和标准,这些细微、模糊的相对差异,对于我们这几个对杜鹃花分类一窍不通、完全需要参照植物志和检索表的描述一步步按图索骥的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真的简直要把人整!疯!!了!!!因为杜鹃花形态变化丰富,很多相近、相似种的差异并不明显,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野外杜鹃的实际情况比植物志的描述更为复杂,没有特别固定的模式,而且有很多杂交和过渡类型,这无疑给我们的分类鉴定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有时,你要寻找的某种杜鹃花明明就在眼前,可是你却不认识它。不过,分类这种高难度工作被两个女神承担了,她们每天被我拉着穿越丛林,寻找各种杜鹃花的踪迹,除了体能上受到各种虐,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植物特征,心理上也备受折磨。现场核查后,回驻地后还要加班加点一次次地查资料,比对标本、照片和现场笔记,总结鉴定其特征差异,看着她们身心俱疲,心里着实不忍。好在两个女神自是十分聪慧,加之刻苦钻研、多方查阅求证,并向同行专家请教,逐渐云开雾散,最终掌握鉴定法门。而我这个勘察先锋、安全护卫、物资保障和运输部长承担的工作,和她们比起来,那就轻松多了。

除了分类学上的一些困难,摄影也是对我们的一个不小挑战,要尽量囊括各种分类关键特征,要尽量选择最佳花期和植株,配合光线、角度、背景,各种摄影姿势来回切换,跪着、蹲着、趴着;生境、局部、广角、微距。呃,还有标本的采集、压制、鉴定……有时我们都开玩笑说,同志们,不要太纠结,不要太较真,佛系一点,可始终还是说服不了自己的内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最终较圆满地完成了此次考察任务,感谢我的各位队友,感谢在项目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无私帮助的老师和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