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史料

[1]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年。

[2]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公报总目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4]宝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60年。

[6]刘锦藻:《皇朝续文献通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邵之棠:《皇朝经世文统编》,文海出版社,1974年。

[8]席裕福、沈师徐:《皇朝政典类纂》,文海出版社,1982年。

[9]邵之棠:《皇朝经世文统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72辑,文海出版社,1977年。

[10]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商务官报》1~5集,1982年。

[11]谭乾初:《古巴杂记》第12帙;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册,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12]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57年。

[13]秦国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

[15]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光绪新法令》,商务印书馆,1909年。

[16]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宣统新法令》,商务印书馆,1910年。

[17]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新法令1901—1911》,商务印书馆,2011年。

[18]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最新编订民国法令大全》,商务印书馆,1924年。

[19]王锡祺辑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20]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季中外使领年表》,中华书局,1985年。

[21]北平故宫博物院:《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北平故宫博物院,1932年。

[22]陈翰笙:《华工出国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

[23]杨坚:《郭嵩焘奏稿》,岳麓书社1983年。

[24]志刚:《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25]顾维钧著:《顾维钧回忆录》第1册,中华书局,1985年。

[26]崔国因:《出使美日秘国日记》;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8辑,文海出版社,1968年。

[27]外交部参事厅:《外交部法规会编》,1937年5月。

[28]国民政府文官处印铸局编:《国民政府法规汇编》,1933年。

[29]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36年5月。

[30]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驻外各使馆星期报告》,2004年。

[31]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66年。

[32]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2卷中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33]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3卷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34]商务印书馆编:《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4年。

[35]天津市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

[3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民国时期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资料选编》,档案出版社,1987年。

[37]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

[38]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三联书店,1957年。

二、著作

[1]陈体强:《中国外交行政》,商务印书馆,1943年。

[2]钱实甫:《清代的外交机关》,三联书店,1959年。

[3]陈钟浩:《外交行政制度研究》,独立出版社,1942年。

[4]周子亚:《领事与使节》,国际编译社,1943年。

[5]王正廷:《中国近代外交概要》,外交研究社,1928年。

[6]杨大金:《现代中国实业志》第2册,制造业(下),华世出版社。

[7]吴承洛:《今世中国实业通志》下册,商务印书馆,1929年。

[8]敷文社:《最近官绅履历汇编》,文海出版社,1966年。

[9]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66年。

[10]秦国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

[12]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

[13]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14]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文海出版社,1974年。

[15]吴宝晓:《初出国门——中国早期外交官在英国和美国的经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杨坚:《郭嵩焘奏稿》,岳麓书社,1983年。

[17]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8]王奎:《清末商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19]苏全有:《清末邮传部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

[20]詹庆华:《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年。

[21]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22]李文杰:《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三联出版社,2017年。

[23]陈直夫:《澳洲及旅澳华侨》,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39页。

[24]陈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外交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25]岳谦厚:《民国外交官人事机制研究》,东方出版社,2004年。

[26]申晓云:《民国政体与外交》,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27]袁艳:《融入与疏离:华侨华人在古巴》,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28]侯敏跃:《中澳关系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29]朱德兰:《长崎华商——泰昌号、泰益号贸易史(1862—1940)》,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

[30]左言东:《中国政治制度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31]李斯颐:《清末10年官报活动概貌》,《新闻与传播研究》,1991年第3期。

[32]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

[33]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34]【美】瓦特·斯图尔特:《秘鲁华工史(1849—1874)》(张铠、沈桓译),海洋出版社,1985年。

[35]【澳】颜清湟:《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晚清时期中国对海外华人的保护(1851—1911)》(粟明鲜、贺跃夫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

[36]【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7]【英】戈尔·布思:《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38]【英】劳特帕特:《奥本海国际法》(王铁崖、陈体强译)上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89年。

[39]【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张汇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

[40]【日】千葉正史:《近代交通体系と清帝国の変貌》,日本経済評論社,2006年。

[41]【日】角山栄:《日本領事報告の研究》,同文社,1986年。

[42]【日】杉原薫:《アジア間貿易の形成と構造》,ミネルヴァ書房,1996年。

[43]【日】古田和子:《上海ネットワークと近代東アジア》,東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

[44]【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45]【日】川岛真:《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田建国译,田建华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46]【日】农商务省农务局编:《关于茶叶的调查》,1912年。

三、论文

[1]陈育崧:《新加坡中国领事设置史》,《南洋杂志》第1卷第6期,1947年6月。

[2]李斯颐:《清末十年官报活动概貌》,《新闻传播与研究》1991年第3期。

[3]陈晓燕、杨艳琼:《古巴华工案与晚清外交近代化》,《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4]戴东阳:《关于晚清驻外使臣出身的地域分布研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论文集。

[5]林远辉:《清代在世界各地设置领事问题初探》,《华侨史论文集⑶》,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1983年。

[6]任云仙:《清季海外领事制度略论》,《中州学刊》2002年第5期。

[7]庄国土:《对晚清在南洋设立领事馆的反思》,《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8]庄国土:《论晚清政府在南洋的设领护侨活动及其作用——晚清华侨政策研究之一》,《南洋问题研究》1983年第3期。

[9]林琼:《甲午之前清政府驻外公使的选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0]彭南生:《清末外交官制及其俸薪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1]秦国经:《清代的外务部及其文书档案制度》,《历史档案》1981年第2期。

[12]马一:《清末驻外领事中的华商侨领》,《东南亚纵横》2011年第10期。

[13]权赫秀:《陈树棠在朝鲜的商务领事活动与近代中朝关系》,《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4]彭南生:《晚清外交官制及其薪俸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5]任云仙:《清代海外领事制度论略》,《中州学刊》2002年第5期。

[16]任云仙:《试析晚清驻外公使群体构成与知识结构强,《历史档案》2007年第4期。

[17]杨雨青:《中日关于设立领事问题的早期交涉》,《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

[18]田兴斌:《清朝末期政府的华侨政策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

[19]万晓宏:《浅论清政府对海外华侨政策之演变》,《八桂侨刊》2001年第1期。

[20]危兆盖:《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前期的历史考察》,《中州学刊》1996年第5期。

[21]危兆盖:《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后期的历史考察》,《江汉论坛》1997年第7期。

[22]尹全海、黄小用:《黄遵宪护侨活动述评》,《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23]余定邦:《清朝政府派驻新加坡领事馆建馆初期的领事人选和经费问题》,《东南亚》2000年第3、4期。

[24]余定邦:《清朝政府在新加坡设置领事的过程及其华侨政策的转变》,《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25]余定邦:《近代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与中澳早期交往》,《中山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26]袁丁:《同光年间清政府对遣使设领态度的转变——晚清侨政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

[27]万雅筑:《〈商务官报〉与清季经济资讯网络》,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12年。

[28]袁祖仓:《晚清领事实践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1997年。

[29]赵高峰:《晚清驻外领事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30]林锋:《晚清在英属殖民地设置领事馆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31]寇玉虎:《晚清荷属东印度设领交涉研究》,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32]潘可新:《近代出使人员与晚清社会变革》,吉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6年。

[33]邹重华:《晚清新加坡中国领事设置史杂议》,《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34]张效民:《晚清政府对海外华人的保护》,《社科纵横》2008年总第23卷。

[35]张秋生:《早期澳大利亚华人的经济生活与主要职业构成》,《历史档案》2008年第2期。

[36]杨雨青:《中日关于设立领事问题的早期交涉》,《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

[37]祖金玉:《早期驻外使节对晚清经济变革的贡献述论》,《史学集刊》1999年第1期。

[38]袁艳:《20世纪上半期古巴华侨华人经济的演变与特征》,《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39]周德华译:《19世纪80年代浙海关、津海关和瓯海关丝绸调查》,《丝绸》2001年第9期。

[40]王力:《近代在华日本领事报告述论》,《历史档案》2008年第1期。

[41]王力:《晚清驻外领事商务报告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4期。

[42][日]本宫一男:《关于第一次大战前后商务官制度的展开》,《外交史料馆报》第3号,1990年。

[43][日]青山治世:《晚清关于增设驻南洋领事的争论》,《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44][日]箱田恵子:《淸末領事派遣論:一八六○、一八七○年代を中心に》,東洋史研究 ,2002年60(4)。

[45]Theo Barker.Consular Reports:A Rich But Neglected Historical Source.Business Histoty,Volume 23,Issue 3,1981,p265.

[46]Theo Barker.Consular Reports of The United Kingdom.Business Histoty,Volume 23,Issue 3,1981,p266.

[47]R.H.Werking.United States Consular Reports:Evolution and Present Possibilities.Business Histoty,Volume 23,Issue 3,1981,p300.

[48]A.Broder.French Consular Reports.Business Histoty,Volume 23,Issue 3,1981,p279-282.

[49]R.H.Werking.United States Consular Reports:Evolution and Present Possibilities.Business Histoty,Volume 23,Issue 3,1981,pp.300-302.

[50]DR.Gehling.German Consular Reports.Business Histoty,Volume 23,Issue 3,1981,p283-284.

[51]V.I.Bovykin,D.W.Spring and S.J.Thompstone.Russian Consular Reports Up to 1917.Business Histoty,Volume 23,Issue 3,1981,pp.291-293.

[52]Charles Dudley Warner.Our Foreign Trade and our Consular Service.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Vol.162,No.472,March 1896,pp.274-286.

[53]Prousis,Theophilus C..Bedlam in Beirut:A British Perspective in 1826(2007).History Faculty Publications.p14.

[54]D.C.M.Platt.The Role of the British Consular Service in Overseas Trade,1825—1914.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Vol.15,No.3(1963),pp.494-512.

[55]C.A.Tames.The Netherlands Consular Service and The Dutch Consular Reports of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Business Histoty,Volume 23,Issue 3,1981,pp.271-275.

[56]A.M.Moller.Consular Reports:The Danish Monarchy 1797—1904.Business Histoty,Volume 23,Issue 3,1981,pp.276-278.

[57]R.H.Werking.Consular Reports To The Swedish Board of Trade.Business Histoty,Volume 23,Issue 3,1981,pp.294-295.

四、报刊资料

《商务报》《商务官报》《农商公报》《外交部公报》《湖北商务报》《江南商务报》《东方杂志》《大公报》《政治官报》《申报》《外交报》《北洋官报》《江苏省公报》《安徽公报》《四川官报》《大同报》《上海总商会月报》《工商半月刊》《政府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