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浮游植物特征

5.2 浮游植物特征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藻类植物。事实上,藻类植物因生长环境和附着基质的差异,国内外文献中有明确的定义:plankton——在水体中自由漂浮的藻类;epipelic——生长于沉积物(细粒、有机质)上的藻类;epilithic——生长于石头表面的藻类;epiphytic——附着于大型植物上的藻类;epizooic——附生于动物表面的藻类;epipsammic——生长于沙地上,或在沙地中移动的藻类。本次调查的重点为浮游藻类,也兼顾其他附着藻类。

藻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绿色自养生物,在地球上几乎还是绝对无氧的还原环境下,藻类是第一个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制造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游离氧气的先驱生物,它对地球上的其他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的产生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藻类形态多种多样,有单细胞体、群体、多细胞体,大小悬殊,一般肉眼不能看到,但微囊藻大量繁殖时,其群体可达1500μm,悬浮于水中肉眼清晰可见。单细胞体种类大多为小型或微型藻类,藻体常为球形、椭球形、圆柱形、纺锤形、纤维形、新月形等;群体类型的种类常呈球状、片状、丝状、树枝状或不规则团块状,丝状体又可分为由单列细胞组成的不分枝丝状体和呈有分枝的异丝性丝状体,分枝以侧面相互愈合而成盘状假薄壁组织。藻体的形态以及群体中的细胞数目、排列方式、细胞的相互关系都是分类的重要依据。藻类学家一般将浮游植物共分11 个门,分别是:蓝藻门(Cyan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隐藻门(Crypt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裸藻门(Euglenophyta)、黄藻门(Xanth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轮藻门(Charophyta)、褐藻门(Fhaeophyta)、红藻门(Rhodophyta)。浮游植物一般多见于前8 个门,轮藻门、褐藻门和红藻门主要是大型藻类。

浮游藻类是低等植物,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水中的无机物合成蛋白质、脂类、糖类及其他化合物,营自营生活。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湖泊的营养物质急剧增加,刺激浮游藻类快速发展,其庞大的数量能形成水华改变水体物理、化学、生态环境,使水体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影响水体多项功能的正常发挥,损害湖泊生态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