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之所系,心之所归
茶东村村口的公交车站旁就是茶东公园。公园建于清初,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公园外围没有标示,正门封闭,贴上了一个又一个的广告,昭示着它现在的身份——农庄餐厅。不是食客,无心入内,隔着矮墙,可以引项观望。湖上跨过一道样式极简的石桥,据说这就是有500多年历史的五渡桥。该桥为五孔梁架桥,桥面为五段三列花岗石条铺设,段与段之间由两条花岗岩石条为墩。桥上并无任何装饰,极为简洁,却屹立数百年不倒。相传清乾隆年间,茶东村为四方百姓的商业集散地,并开设圩市,取名“东来圩”。后为方便商人及村民出入,村族长与掌权人合议兴建起五渡桥。
亭顶极为精巧,为四角重檐歇山式顶,亭脊上翘,脊尖为鱼尾状
茶东大街贯穿全村,往村内走上不远,便见茶东武帝庙拜亭。相传最初兴建茶东公园时,在湖中的土堆上建有一座武帝庙,后被拆毁,而后于公园重修时重建,并增建了一座拜亭。原武帝庙已不存,只剩下这座拜亭。拜亭现在不在茶东公园内,而在茶东关帝庙内。关帝庙门楼一面墙为青砖墙,左右两侧外墙则为蚝壳墙。墙檐下的灰塑生动精美,颜色鲜活,花卉山水、瑞羊龙子,不一而足。庙宇漂亮,但里面的武帝庙拜亭才是文物保护单位。
拜亭坐东北向西南,建在花岗岩台基上。亭顶极为精巧,为四角重檐歇山式顶,亭脊上翘,脊尖为鱼尾状。檐下悬一木匾,上书“万世人极”。檐边为翠绿琉璃瓦当与滴水瓦,花卉木雕檐板。亭柱上有木质雕花雀替。檐下四柱为花岗岩,阴刻对联“力扶炎汉三分鼎,心接尼山一瓣香”。茶东陈氏族人是从中原黄河流域迁徙来的,这一对联正是其族人追根溯源的寄思。内有一对石柱则刻“香袅金炉,一道扶炎正气;花生宝炬,千年达旦余光”。
关帝庙右侧不远便是茶东陈氏宗祠群。正值中午,也许村民还在休息,整个祠堂院区只有我与友人。空荡荡的前广场打扫得十分明净,连一片枯叶也没有。新铺设的麻石地面在炽烈的阳光下映射出刺目的白光,升腾的热气开始扭曲地表,像极了无形的火。四周静谧得异常,仿佛连树枝、杂草的呻吟也随之融化,渗入了焦土。
宗祠群背倚着一片林子,由陈氏宗祠、里仁祖家庙、贡三陈公祠、净溪陈公祠四座建筑一字排开组成,蔚为壮观,且保存完好。据说它们是中山现存最大的祠堂群,于2013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所见的宗祠以及祠堂前广场,是由中山市政府出资重修而成的。
茶东陈氏宗祠群由四座宗祠组成,一字排开,蔚为壮观,保存完好,是为中山现存最大的祠堂群
陈氏为中山第三大姓。元顺帝期间,南雄珠玑巷人陈宗公的后裔陈玄保迁至此地建村,为纪念故地而命名为茶园。后来,茶园分为东西两边,陈玄保的孙子陈里政分居茶东,陈里正分居茶西。另一位孙子陈里仁是为国捐躯的烈士,无儿无女,却坐拥一祠——里仁祖家庙。
里仁祖家庙位于陈氏宗祠群入口处最边上,与宗祠群的其他三座相比,里仁祖家庙是当中最小、最朴素的一座,门面含蓄,容易被人忽略。门前那“镇国英风远,传家福荫长”对联叙述了这座家祠的主人——陈里仁的事迹。他15岁应征入伍,后奉命率部出征琼州(今中国台湾一带)。他骁勇善战,战绩彪炳,可惜在班师回朝的路上,不幸堕入冰河,为国捐躯,朝廷追封其为镇国将军,村中后人则兴建此祠,以示纪念(门前的两只石狮,不知是否正是当时朝廷所赐的)。
陈氏宗祠始建于明末,后于清初因海盗肆虐被毁,最后于清康熙甲戌年(1694年)重建,清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多次重修。陈氏宗祠坐北朝南,为三进三间布局,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镬耳山墙,龙船脊,辟有雨廊、偏厢、天井等构筑。门楼为四柱三间戏台式单檐建筑,前座基台护栏上有博古纹阳刻花岗石雕栏板,做工精细生动。整座宗祠包括门楼与雨廊檐下均装饰有金漆阳刻檐板及花卉人物图案,高贵雅致。宗祠内均为穿斗抬梁雕瓜柱架构,以木榫嵌接,不用一颗钉子,充分彰显了岭南建筑艺术之高超。穿斗式抬梁木雕精妙绝伦,多为龙头镂雕。
陈氏宗祠的镬耳山墙精妙绝伦,建筑工艺精细
祠堂天井阔大,清扫干净,十分清幽。二进正梁上悬挂有“星聚堂”木匾,金底绿字,格外显眼。原来这三个字还有段典故:相传汉末魏晋,颍川陈氏家族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颍川陈氏族人遂以“星聚”“德聚”或“德星”等为堂号,以期陈氏后人都以孝贤为修身之本。作为颍川陈氏支裔的茶东陈姓自然也不负祖盼,“忠义孝贤”便成为陈氏祖训之一。
陈氏宗祠旁边为贡三陈公祠与净溪陈公祠,规模上没有陈氏宗祠那么恢宏大气,但十分阔落、庄严肃穆。祠堂内外的石雕、砖雕、灰雕、泥塑均保存完好,色彩鲜艳夺目,且精美绝伦、生动别致。祠堂内外檐下的壁画与檐板都值得细细品味。
贡三陈公祠门前的烫金对联“根蹯颖水,枝茂东园”与净溪陈公祠门前的“忠义栽培楠梓终成栋梁,信诚化育子孙贤满义门”对联,均为陈氏族人对孝贤重视的体现,且内设集贤堂,正好印证了陈氏宗祠中星聚堂的典故。净溪陈公祠天井右侧一小门可通至另一天井,空地上放置了两副石桌椅,没人休憩,显得空空落落。
祠堂,不仅是宗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决策议事的地方,更是宗族的象征,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传统和家族所弘扬的精神宗旨。它是一个地方一群族人根的所在,无论族人走多远,始终能沿着这条线索,寻得宗源。
祠堂背后,林子的风摇响了树叶,越过祠堂屋脊,在阔落的天井地面上稍稍停留,然后穿过深色大门,与我擦身而过。我等待的,正是这一阵风,它可是经过了几百年凝练的世事后才到来的。
一座足够古老的祠堂,会通过其古老的砖瓦房梁、桌椅牌匾,向后人诉说其历史及风雨故事,并谆谆教诲后人。
南朗镇茶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