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
我在“青岗”公交站站牌前等待着朋友出来迎接。他已经先我一步进村子游览了。“这边走。”他挥手招呼着我,领我穿过了牌坊。
青岗社区位于大涌镇西北面,卓旗山脚下,建村已有七百余年。据载,元至正年间,开族始祖黄德澄从新会杜阮村德里,携次妻藏氏及儿子伊孙迁此定居。也有记载称开村始祖是南宋来的黄氏,孰真孰假,已难定夺。
穿过牌坊,不远处就是永昌酒米发行旧址。这是一座有趣的老房,建于民国时期,由南北两栋砖混结构的多层建筑组合而成。两建筑以走廊相连接。南侧建筑楼高四层,一楼正面为凹斗式门廊。三楼正面为外挑阳台,有水泥护栏、祥云纹山花顶部、彩色花纹圈底部。阳台左右两侧外墙均阴刻“永昌号”。北侧建筑为两层,在开于北墙的大门上方刻有“永昌酒米发行”六字,但脱落褪色,个别字体难以辨认。永昌酒米发行是中山市保存较好的近现代商铺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听说,青岗之名源于村子背后那片四季常青的山丘。也许是受了名字的影响,我始终觉得,这里的旧房均蒙上了浅淡的、独特的青灰色。
永昌酒米发行旧址
仁和中街6号的民居颇有点意思。楼高两层,砖木结构,硬山顶,青砖黛瓦。二层阳台的青绿铁艺栏杆使整座本来朴实的房子带有一种中西结合的意味,颇具洋气。阳台两边墙上的灰塑墀头依旧立体完好,花鸟瓶壶均精致生动。与镂花铁艺栏杆相呼应的是那扇木制百叶门窗,绿松石色木百叶配上禇红色边框,一抹鲜艳清朗,但不浮夸张扬,正好相契。
青岗社区是中山的革命老区。位于仁和大街的黄氏大宗祠见证了这段历史。宗祠建于清朝,三间两进,砖木结构,硬山顶、博古脊、虾弓梁、麻石基台,典型的岭南地区祠堂风格。宗祠整洁明净,是近年修缮过的模样。
黄氏大宗祠房檐的雕塑生动威严
黄氏大宗祠还有一个身份——《醒钟》编印室旧址,是抗日会刊《醒钟》秘密编印的地方,门边的黑色大理石铭牌记载了这段历史。1942年春,中共党员张素羽到青岗乡校任教。宗祠表面上是族人的学校,实际上是抗日宣传的根据地。张素羽利用任教的课余时间,秘密宣传革命思想,还创办了抗日宣传会刊——《醒钟》。同时将编印中心设在宗祠之内,组织村民学习,宣传抗日思想,曾发动十多名青年加入抗日游击队。八年抗战期间,青岗黄氏族人为抗日队伍输送了大批热血青年,其中也涌现出了大批抗日英雄,如黄日、黄珍、黄一峰、黄子平等。他们不惧枪林弹雨,为那段壮烈的往事写下绯红的一笔。
从同样别具古韵的青岗西堡出来,沿着涌横路,躲过一众红木家具工厂,我们寻找着白蕉围。在工厂大楼旁,我们疑惑地望着一座砖混建筑,不确定这是否就是我们要找的青岗泵楼。这里没有任何标示,只有一顶破烂得让人心酸的攒尖松皮棚顶。从门窗的设置看来,这是一座机房。为免工人起疑,我们并没有靠近求证。“应该不是这里”,带着没有把握的定论,我们再次经过那几名赤膊工人,这时他们倒注意起我们了。
难道白蕉围已经“作古”?看着这么一片让人却步的家具厂区,我们有点泄气。往回走的时候,却发现在两家工厂之间有一巷道——这是最后的希望。
碎木块、开裂的木板、毛糙的家具腿脚、白发的打磨工人、红手的刷漆工人……我们快步经过。路的尽头是一岸树丛和一条暗淡的河,右边便是青岗升旗楼。
1949年10月,中山第一面五星红旗就在这座美丽的碉楼顶缓缓升起
大涌镇青岗社区
在一池小水塘旁,青岗升旗楼被特意圈地保存下来——虽然并没有明确的地界,那方有别于工厂的安宁还未被玷染。这是一座漂亮至极的建筑,建于民国时期,整座均为大块的花岗岩构筑,予人敦厚固实的感觉。天然的岩灰色与淡淡的铁锈色浑然天成。小窗门均为枣红色,与楼顶旗杆上飘扬的五星红旗相互辉映。铁链锁上的小木门上方有一小匾,上书“植牧公司”,若非凑近细看,难以辨别。
这座隐没于角落的青岗升旗楼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1949年10月,中山第一面五星红旗就在这座美丽的碉楼顶升起,标志着这座城市的解放。
楼顶猎猎作响的五星红旗越过水边香樟的华盖,倒影于幽绿的池水上,张弛卷舒的形态,有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感召力。我俩在水池上的凉亭里静穆瞻望。此情此景,或许与过去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