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是戴着面具进入居民宅室驱逐邪疫的古老民俗,自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仍在全国各地传承,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保护。它承载着民族的根魂,有永久的生命力。

傩舞,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但表现形式不尽相同。雷州傩舞以雷公与五雷公将为主体,是雷州半岛多雷的自然环境影响下而形成的傩俗之舞。同时,因民间氏族迁居来自不同的地域,带来不同地域的民俗,傩舞的形态亦有殊异。麻章区内既有以雷公与五雷公将为主体的傩舞,又有反映历史上有功德于国家社稷和人民的英雄神将为主体的傩舞。旧县村“考兵”是以北宋抗辽元帅康保裔的部下车伦、麦必烈、李将军、刘庆、刘洪五员将为主体,而且这种傩舞形式仅在湖光镇彭姓氏族群体中传承。吴川市的“舞二真”,只有康保裔的部下车伦、麦必烈两将,其民俗内涵特征又与众不同。廉江市石角傩戏则大别于傩舞,是戴着傩面具以戏曲的形式进行的。如此丰富多样的傩舞,彰显着湛江民俗文化的厚重和多样性。

陈志坚先生撰写的《湛江傩舞文化》一书,拮取麻章傩舞、雷州傩舞、吴川傩舞与廉江傩戏的典型,以一斑而窥全豹,诠释湛江傩舞内容的丰富性和形态仪式的多样性。陈志坚先生从事博物工作四十多年,深入田野调研,钩沉尘封史料,不遗余力。对于一些乡村傩舞,他反复进行多次的考察调研,才最终确定其傩舞的性质内涵。他以翔实的依据说明湛江傩舞独特的地方性和兼容性。他难能可贵的工作,为我们整合撰成一份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资料。他诚请我为《湛江傩舞文化》一书写序言,我何乐而不为呢!是为序。

2017年2月15日

(序言作者系湛江市麻章区人民政府副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