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笔者从小生活在雷州的农村,在那些贫困的岁月里,时常为了一小节甘蔗或一个小叶搭饼,争着做遣灾巡游兵舞的小将,被道士用法鞭驱赶绕着祭桌转圈,在中堂、庭院中疾走。祖母哼吟的童谣、唱说的神话,深深地刻印在心中,至今常常勾起对祖母的思念。长大后参加工作,长期在基层乡村,贴近百姓,耳闻目染雷州的民俗,印象十分深刻,对雷州民俗文化遗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走到哪条乡村,都把所闻所见铭记在心,多方搜集资料,归纳分析,汇总整合,撰写成文。
尤其是近十多年来,笔者从事文史博物的研究工作,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陈春声、科大卫、贺喜、邓聪、李庆新、刘志伟、李绪洪、乌丙安、安乐博、朱天舒等专家学者以及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专业人员的指导,眼界渐开。笔者配合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澳门大学等学术科研机构对湛江民俗文化的调研,搜集了丰富的资料,对湛江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中的兼容与发展等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索。
本书的大部分资料来自于笔者进行的田野调查。根据对各类型傩舞仪式历史文化内涵的分析,笔者认为雷州傩舞是源自雷州先民对自然雷神的崇拜,保存至今的雷公与五方雷将的主体傩面具是标志着从崇拜自然雷神原始理念到社会人神权尊崇相结合的物象。雷州乡村族谱上记载其先人多是宋明时期从福建或江西迁徙而来。福建、江西至今保存有傩舞,但其傩舞不像雷州那样以雷公与五方雷将为主体。雷州多雷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是雷州傩舞民俗文化产生的基础,雷州傩舞的独特性与兼容性使其发展成为一份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记录了麻章傩舞、雷州傩舞、吴川傩舞以及廉江傩戏的各类典型傩舞形式,概述了其代表性傩舞的共同性与特殊性。书中图片除注明是资料图片外,均为笔者拍摄。本书是由田野调研资料整合而成,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缺漏或表达不周,诚恳期待专家与读者指正。
本书被湛江市麻章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湛江市麻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麻章区文化馆作为湛江市麻章区文化遗产丛书之一编辑出版,笔者深感荣幸。同时感谢知交学友王方福先生对本书撰写出版倾注的心力与资助!感谢在笔者开展田野调查中给予支持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与各界人士。笔者才疏学浅,对湛江的傩舞文化,本书很难诠释透彻,只是以朴拙之笔墨写就粗糙之文章,希冀招徕大家共鸣以引出宏篇佳作。此实为笔者之心愿。
陈志坚
2017年3月于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