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调整——重燃工作激情
幸福生活的秘密之一是持续不断的小款待。
——[爱尔兰]艾丽丝·默多克,《大海,大海》,1978年
进入年底,圣诞节、新年期间,我的外国同事都齐刷刷开始休假。夏季是另一个休假高峰,尤其是在哈佛商学院工作时,大家都借学校(我们的客户多为大学)老师放假轮流休假。如果这期间给他们发E-mail,会立即收到一个一个自动回复(auto reply):“我从几号到几号不在班上,无法处理你的E-mail。这段时间,若需帮助,请找我的同事某某某。”他们事先都会将工作安排好。休假期间,会有其他同事暂时顶班,帮忙处理紧急事宜,特别是来自客户的需求。但有些事还得等这位休假的同事回来再说。这时,我这儿的同事、客户会说:“你看这帮老外,怎么老休假啊。”
中国人提倡能挣会“花”(花钱),西方人推崇能挣会“玩”(度假)。这一字之差,体现了不同的生活理念和企业文化。我毕业后进入国家机关工作,根本不知道有休假一说,只是按规定休过探亲假——探望远在外地的父母,婚后四年才一次;婚前是一年一次,但本人从未享受过,因为一毕业就结婚了。每年夏天,单位都会给每人多发一两百元,说是休假津贴。其实假还是有,但单位已替你做主,用钱换掉你的假,大家都乐得放弃假期,多拿钱,反正平时上班也不怎么累。于是,到了暑假,满楼里都是小孩跑来跑去,办公楼简直成了幼儿园。家长的休假形同虚设,孩子们倒是到大人的办公室“度假”来了。
长期在懒洋洋的工作环境下,根本体会不到休假的珍贵,相反,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总提不起精神来。等我到了外企打工,才真正享受到休假的妙处,就像烈日当头、炎热难耐的你,渴望一阵清凉的风来消暑、痛饮一杯冰水来解渴一样。特别是在快节奏、连轴转的IT业,休假是奋力打拼后的一段喘息,是减压、放松的一次机会。彻彻底底忘却工作、痛痛快快休完假,焕然一新,精神倍增,重燃工作激情,再“披挂上阵,继续战斗”。所以,公司鼓励员工休年假。休假是员工不可剥夺的权利,是每年雷打不动、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安排。一进公司,你就会被告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休假、你的年假总共有多少天。
不同公司有不同的规定。一般来说,是10天到15天不等。服务若干年后,年假还会不断累加。许多老员工有近一个月的假,这是对你长期效力于公司的一种嘉奖。有的还规定,每年只能有5天年假可以挪到第二年再休;剩余的假还没休完就被公司“没收”(不会发你钱的),也就是说浪费了。
我的好些美国同事都有二十多天年假。盛夏时节,携家人去海滨度假;岁末年初,与亲友欢度圣诞、新年;春分秋日,再分别度一个三五天的小假。这样一年四季紧张忙碌一阵后,都给自己放一段假。告别都市的喧嚣,远离工作的压力,去新鲜的度假地,调剂自己的身体,放飞自己的心情,回来再投入激情燃烧的上班族生活。越是老板,平时压力越大,越应该休假。我的一位美国上司,常常带夫人去欧洲休假,因为他会讲德语,他夫人会说法语,在欧洲的法语、德语地区旅游感到自在、便利。
有一年4月底,我在美国总部销售会议上,一见到我们部门最大的老板、全球副总裁R先生面色红亮、神气十足,他就赶紧上前告诉我:“刚度假回来,在海边晒了几天太阳,给我们家的游艇刷油漆。现在能怀着愉悦的心情、饱满的热情主持我们的销售会议。”
另一位我熟悉的大老板,一到9月就全力以赴地准备整个部门的年度预算,煎熬多日。待魔鬼般的预算会议结束后,他立马休假,去弗吉尼亚州一处没有电视、没有报刊,几乎与外界失去联系,只与自然亲近的山间别墅小住几日,赏玩秋景。或者去东北部缅因州气候宜人、类似我国北戴河的海滨小镇修养几天,那次在小径悠闲散步时,竟迎面碰上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及其夫人芭芭拉。
我特别欣赏那些爱玩、工作好、生活潇洒的人。从不休假,永远工作,只知道工作,只会工作,工作就是生活全部的人,绝不是一个成功幸福的人。我过去的老板以管理严格、雷厉风行著称,自己是个“工作狂”,还老是要求下属陪着他一起玩命干。我们的“战略联盟总监”平日出差奔波、疲于拼命,有一次好不容易能挤出一点时间准备休假,向老板发出E-mail请假并抄送我这个人力资源经理。没想到老板立刻回复说“No”!还说:“你是高级经理,应该为一般员工树立榜样,在业务关键时刻你怎么能带头休假呢?你看我有多久没休过假了,多少天没回家见过我儿子了……”给我们的战略联盟总监吓坏了。真是岂有此理,看到这些,还能与老板说上话的我马上做老板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他终于不太情愿地批了几天假。事后,我对老板“抱怨”道:“你自己玩命不要紧,别把别人的命也搭上。”
我尤其佩服那些有条件、有能力将休假规划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的人。我认识一位香港企业家,30年前就开始来内地做生意,飞黄腾达。他与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了英国“路虎”(Rover)车队,每年都要开车沿西部丝绸之路分段探险,其中一回还远征到俄罗斯境内。英国维珍公司总裁理查·布兰森工作之余酷爱乘热气球旅行;万科公司的老总王石则选择攀登珠峰;甲骨文公司的CEO拉里·埃利森多年投身于航海运动。这些带有“偏执狂”气质的明星企业家的休假,既延续了他们在商场上敢于冒险、迎接挑战的本性,同时也满足了自己与众不同、追求刺激的业余爱好。就像在事业上与人争先、追求成功一样,他们的业余爱好也因他们的狂热投入而达到相当高的专业水平。
与这些极具个性化(当然也够奢侈)的休假相比,近些年,在我国“假日经济”的倡导下,国人却一窝蜂地跑到国内风景名胜地,挤作一团,人山人海。要不就加入旅游团出境8天6国游、10天8国游,“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样的假期一过完,不仅没得到休息,反而弄得身心疲惫,上班后久久不能适应正常的工作节奏。尤其国庆长假和春节期间,海外公司与本地的商务合作也不得不做相应的调整(我总是设法避开这段时间邀总部同事来华)。在跨国公司的中国市场计划中,恐怕都会将每年的春节和10月预估成两段销售“低潮期”。我动笔开工写这本书时,正值春节假期刚过,不少人患上了“节后综合征”,尚未收心。
与此同时,看到英国政界大佬、现任工党领袖杰里米·科尔宾(Jeremy Corbyn)接受《金融时报》采访,谈到他的休假规划时说:“今年夏天会安排先修整一番,然后奔赴一些选区拉票;同时前往苏格兰参加爱丁堡艺术节。我认为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不会因度假而耽误。我每天早晨都会在当地景点或是公园跑步和骑车……骑车度假,既可欣赏乡野旖旎风光,又可锻炼身体,两全其美。”他把休假与工作和健身完美地结合了。
我们当然热爱工作,努力投入工作,把它当事业来经营,但工作永远做不完,我们大半辈子都在职场奋斗,惯于在职场拼杀,被商业社会拖累得像戴着沉重的锁链一样,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去休假去休养生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回真实的自我。工作是广阔生活、长长人生的一部分(尽管在某阶段可能是极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之外应有足够的时间,享受自己的个人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多重身份、不同角色。像我一直身兼数职(自我、职员、妻子、母亲、女儿、妹妹、朋友、社会责任承担者……),要全面掌控。不论从事什么工作、职业发展到了何种阶段,都尽力把事业、家庭、自己的爱好照顾妥帖,做到潇洒地拿得起、放得下。
生活只倾心于那些以良好生活方式生活的人。职业人更要平衡好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生活意味着一个健康、开心、高效的你,维系一份你喜爱的、能带来经济宽裕的职业,稳定良好的亲友关系,一种你珍视的个人生活和精神生活。我赞同这样的说法,如果事业成功是以牺牲快乐健康、个人幸福为代价,那是“失败的成功”。那些所谓的“工作狂”,从不休息,大多压力缠身,并不快乐。真正的成功人士,既拥有成功的事业,又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包含休假)。再说,人生不只是“进攻”,能做到张弛有度、进退自如,才是最高境界。
【注释】
[1]泰国物价偏低,治安相对安全。
[2]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是《007》系列电影中虚构的男主角。
[3]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男,美国人,出生于1956年9月16日,是一名魔术师。
[4]蒂法尼(Tiffany),闻名世界的珠宝首饰品牌。
[5]泛指澳大利亚/新西兰。
[6]艾丽卡·安德森(Erika Andersen),美国人,《学习力》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