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题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将企业工伤事故分为20类,下列事故中,不属于该20类事故的是( )。
A.高处坠落 B.火灾
C.锅炉爆炸 D.尘肺病
2.本质安全是生产中( )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B.“安全发展”
C.“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D.“预防为主”
3.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 ),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A.安全第一 B.预防为主
C.综合治理 D.行为与技术监察相结合
4.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中,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人本原理的( )。
A.行为原则 B.激励原则
C.能级原则 D.动力原则
5.生产经营单位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
A.持证上岗
B.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C.定期接受安全、节能教育和培训
D.在证书有效期满前30日内,由申请人向原考核发证机关提出申请
6.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检验有效期满( )个月前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申报定期检验。
A.1 B.2
C.3 D.4
7.安全规章制度体系的人员安全管理制度不包括( )。
A.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B.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
C.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D.岗位安全规范
8.根据本质安全的定义,下列装置或设备,属于从本质安全角度出发而采取的安全措施的是( )。
A.煤矿工人佩戴的自救器 B.汽车上设置的安全气囊
C.切割机械上设置的光控断电装置 D.为探险人员配备的降落伞
9.建立水闸墙防止高势能地下水突然涌出属于( )的屏蔽措施。
A.防止能量蓄积 B.限制能量
C.延缓释放能量 D.控制能量释放
10.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地位的是( )。
A.系统安全理论 B.事故致因理论
C.轨迹交叉理论 D.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理论
11.《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 )。
A.资金投入 B.技术投入
C.人力投入 D.资本投入
12.减少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中,锅炉上的易熔塞属于( )。
A.隔离 B.个体防护
C.设置薄弱环节 D.避难与救援
13.煤矿安全监察的方式不包括( )。
A.日常监察 B.重点监察
C.不定期监察 D.专项监察
14.特种设备安全生产监察机构的职责不包括( )。
A.制定或参与审定有关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规程、标准
B.检查特种设备的使用情况,制止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行为
C.依法制止操作不灵活的特种设备
D.监督有关单位对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试,核发合格证
15.根据《安全生产法》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从业人员超过( )人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A.100 B.150
C.200 D.300
16.在系统、设施、设备的一部分发生故障或破坏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也能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称为( )。
A.故障—安全设计 B.设计—安全设计
C.失误—安全功能 D.故障—安全功能
17.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系统的目的主要是监视重大危险源在( )情况下的运行情况及状态,并对其实时和历史趋势作一个整体评判,对系统的下一时刻作出超前的预警行为。
A.正常 B.临界
C.非正常 D.失效
18.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烟花爆竹、建筑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 )学时。
A.8 B.16
C.32 D.48
19.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中,( )是一种常用的控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安全技术措施。
A.消除危险源 B.隔离
C.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D.故障—安全设计
20.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安全评价方法的分类中包括( )。
A.系统危险性评价法 B.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方法
C.事故后果安全评价方法 D.概率风险评价法
21.某建筑公司到定点经营单位购买具有“三证一标志”的安全防护用品,这些物品须经( )验收,并对其防护功能进行必要的检查方可使用。
A.产品生产厂家质检部门 B.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部门
C.有检验资质的中介机构 D.当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
22.某建筑公司在试验吊具的过程中,由于操作工不慎,发生吊具坠落,造成1人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该起事故的类别是( )。
A.坍塌 B.高处坠落
C.物体打击 D.起重伤害
23.建设项目竣工后,根据规定建设项目需要试运行的,应当在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进行试运行,且试运行时间应当不少于30日,最长不得超过( )日,国家有关部门有规定或者特殊要求的行业除外。
A.120 B.150
C.180 D.210
24.依据《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下列关于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施工管理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危建设项目中的安全设施应当由具有甲级建筑施工资质的单位承建
B.监理单位发现施工现场存在事故隐患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
C.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设计单位应当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D.监理单位对建设项目中的安全设施施工进行监理,并对工程质量和安全负责
25.根据《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号),按照劳动防护用品的防护性能,将劳动防护用品分为( )两大类。
A.甲级劳动防护用品、乙级劳动防护用品
B.安全类劳动防护用品、卫生类劳动防护用品
C.呼吸类劳动防护用品、躯干类劳动防护用品
D.一般劳动防护用品、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26.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给出系统危险性的安全评价方法是( )。
A.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 B.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
C.概率风险评价法 D.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
27.下列不属于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是( )。
A.当消除危险、有害因素有困难时,对是否采取了预防性技术措施进行考查
B.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订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
C.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对是否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离等进行考查
D.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对是否设置了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和声、光警示装置等进行考查
28.根据评价单元的特征,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对评价对象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进行( )。
A.辨识与分析 B.安全对策整改
C.定性、定量评价 D.实地考查
29.下列属于人工有机粉尘的是( )。
A.有机燃料 B.玻璃纤维
C.角质 D.煤尘
30.长期接触红外辐射而引起的常见职业病是( )。
A.皮肤病 B.白内障
C.尘肺病 D.矽肺
31.作为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 )是发现系统故障和异常的重要手段。
A.备案管理系统 B.预警分析系统
C.安全监控系统 D.预控对策系统
32.监测过程的主要工作手段是( )。
A.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收集各种事故征兆,并建立相应数据库
B.应用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实现监测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
C.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
D.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整理、分类、存储、传输),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的和技术的比较
33.预警系统识别的主要任务是( )。
A.针对本企业(或行业)事故的基本情况和事故的发展趋势而建立起来的识别指标
B.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以识别生产活动中各类事故征兆、事故诱因,以及将要发生的事故的活动趋势
C.应用“适宜”的识别指标,判断已经发生的异常征兆、可能的连锁反应
D.针对生产在特定条件下应该实现的事故控制绩效
34.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各国应根据具体的工业生产情况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标准的定义应能反映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个国家的工业模式,但要根据经验和对危险物质的进一步了解,对标准( )进行修改。
A.适时 B.每隔1年
C.每隔2年 D.每隔5年
35.对电气设备可从( )等方面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A.腐蚀、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
B.高温、低温、高压、静电、雷电
C.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
D.触电、断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
36.单指标监控是日常性单指标的( )。
A.系统监测和控制 B.综合监控
C.技术监控 D.事故危机监控
37.在各类有机非电解质之间,其毒性大小依次为( )。
A.芳烃>醇>酮>环烃>脂肪烃 B.醇>芳烃>酮>环烃>脂肪烃
C.芳烃>酮>醇>环烃>脂肪烃 D.芳烃>醇>环烃>酮>脂肪烃
38.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方法不包括( )。
A.检查表法 B.类比法
C.定量法 D.定性法
39.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前提保障是有关应急救援的( )。
A.法律法规 B.资源分析
C.危险分析 D.应急准备
40.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是( )。
A.机构与职责 B.应急资源的准备
C.互助协议 D.教育、训练与演习
41.生产经营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在发生变化之日起( )日内进行申报。
A.10 B.15
C.20 D.30
42.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中,( )是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A.类比方法 B.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C.对照、经验法 D.客观分析法
43.生产经营单位对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一般采取厂、车间和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形式。下列属于班组安全生产教育主要内容的是( )。
A.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B.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C.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义务 D.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
44.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中,( )是系统安全工程的一种方法。
A.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 B.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C.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方法 D.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45.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为( )。
A.超限倍数 B.最高容许浓度
C.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D.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46.在职业活动中,接触氯乙烯可引起( )。
A.氟骨症 B.肢端溶骨症
C.矽肺 D.皮肤黑变病
47.生产性粉尘的种类繁多,理化性状不同,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多种多样的,能够导致局部刺激性的粉尘,不包括( )。
A.水泥粉尘 B.烟草粉尘
C.漂白粉粉尘 D.大麻粉尘
48.可促进毒物挥发,增加人体吸收毒物速度的生产条件是( )。
A.高温 B.气压
C.湿度 D.气流
49.某化工厂对生产车间的苯二甲酸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评价人员参照附近相似工厂的有关经验和统计资料开展评价工作。这种安全评价方法是( )。
A.检查表法 B.经验法
C.类比法 D.事故树分析法
50.预警指标按( )层次可分为潜在指标和显现指标两类。
A.管理 B.技术
C.信息 D.功能
51.预警系统信号中,Ⅱ级预警,表示( )。
A.安全状况特别严重,用红色表示
B.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用橙色表示
C.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用黄色表示
D.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状态,用蓝色表示
52.预警系统活动中,( )是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以识别生产活动中各类事故征兆、事故诱因,以及将要发生的事故活动趋势。
A.监测 B.识别
C.诊断 D.评价
53.气象条件不良是作业场所存在的一类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下列职业病中,属于由异常气象条件引起的职业病是( )。
A.减压病 B.尘肺
C.苯中毒 D.噪声性耳聋
54.事故应急管理过程中,( )是指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所采取的处置工作。
A.预防 B.准备
C.响应 D.恢复
55.根据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 )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系运转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A.法律法规体系 B.运行机制
C.支持保障系统 D.组织体系
56.统计图的类型中,( )表示独立指标在不同阶段的情况,有两维或多维,图例位于右上方。
A.条图 B.线图
C.百分条图 D.散点图
57.下列不属于生产安全事故善后处理费用的是( )。
A.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 B.现场抢救费用
C.补助及救济费用 D.现场清理费用
58.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通常包含一系列支持附件。下列资料中,不应作为应急预案支持附件的是( )。
A.危险分析附件 B.应急管理方针和原则
C.重大危险源分布图表 D.应急通信联络图表
59.工业生产过程中,监测的物理参数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危险场所的危险性大小和预警级别。反映连续预警信息趋势的预警信号输出属于( )预警。
A.严重性 B.概率性
C.安全风险 D.时序性
60.以现场实战操作的形式开展的演练活动是( )。
A.桌面演练 B.实战演练
C.综合演练 D.研究型演练
61.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 )日。
A.15 B.20
C.30 D.60
62.经常用到的事故统计方法中,( )是直方图与折线图的结合。
A.柱状图 B.控制图
C.排列图 D.趋势图
63.常用的抽样方法中,整群抽样的优点是( )。
A.易于理解、简便易行
B.样本代表性好,抽样误差减少
C.便于组织、节省经费
D.操作简单,均数、率及相应的标准误计算简单
64.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的规定,下列事故中,属于重大事故的有( )。
A.某建筑施工企业发生的导致31人死亡的事故
B.某危险化学品企业发生爆炸导致60人重伤的事故
C.某煤矿企业瓦斯爆炸造成9人死亡的事故
D.某烟花爆竹企业发生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的事故
65.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的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调查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下列有关事故调查报告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报送事故发生单位
B.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
C.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
D.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66.随机误差的特点是( )。
A.没有倾向性,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甚至消除随机测量误差
B.误差不可避免,有倾向性
C.随测量次数的增加而减小
D.具有累加性
67.可用于任何分布类型的资料,但实践中常用于偏态分布资料和分布两端无确定值的资料的理论是( )。
A.轨迹交叉理论 B.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C.中位数理论 D.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68.职业卫生调查设计中,调查研究各个环节中最核心的问题是( )。
A.确定调查对象和观察单位 B.明确调查目的
C.确定并选择调查方法 D.确定观察指标
69.某企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该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后支出的费用9523万元,善后处理费用3052万元,财产损失1850万元,停产损失580万元,处理环境污染费用5万元。该起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为( )万元。
A.9523 B.12575
C.14425 D.15005
70.整个事故统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资料整理 B.综合分析
C.事故统计指标体系 D.资料搜集
二、多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71.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 )。
A.确定目标 B.设置组织机构,确定相关岗位职责
C.财务报表编制 D.安全生产投入保证
E.教育培训
72.按照系统的观点,管理系统具有的特征有( )。
A.集合性 B.适应性
C.相关性 D.动态性
E.层次性
73.依据系统安全理论,下列情况中,企业必须进行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有( )。
A.更换企业领导人B.新员工入厂
C.变更生产工艺 D.采用新材料或新能源
E.颁布新适用的安全生产法规标准
74.对主要负责人的初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包括( )。
A.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B.职业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C.应急管理、应急预案编制以及应急处置的内容和要求
D.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案例分析
E.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专业知识
75.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下列设备属于特种设备的有( )。
A.电梯 B.数控机床
C.客运索道 D.冲压设备
E.压力容器
76.为了减少事故损失采取的隔离措施,按照被保护对象与可能致害对象的关系可分为( )。
A.远离 B.隔开
C.封闭 D.缓冲
E.防护
77.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毒物共存,可对人体产生联合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 )。
A.相减作用 B.相加作用
C.相乘作用 D.相除作用
E.拮抗作用
78.用A∗=1g(B1∗)作为危险源分级标准,式中B1∗是以10万元为缩尺单位的单元固有危险性的评分值。定级为( )。
A.一级重大危险源A∗≥3.5 B.二级重大危险源2.5≤A∗<3.5
C.三级重大危险源1.5≤A∗<2.5 D.四级重大危险源A∗<1.5
E.五级重大危险源A∗<3.5
79.安全评价过程中,在对系统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单元划分是安全评价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单元可按( )划分。
A.物料、产品安全性能 B.设施、设备、装置及工艺方面的安全性
C.重大危险源 D.周边环境适应性和应急救援有效性
E.公用工程、辅助设施配套性
80.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时,需要考虑到( )。
A.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 B.技术人员的接受能力
C.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承受能力 D.计划的编制人员
E.安全生产的隐患问题
81.安全管理有效性的指标包括( )。
A.安全组织 B.安全法制
C.安全资金 D.安全技术
E.安全科技
82.应急演练的原则有( )。
A.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B.结合实际、合理定位
C.着眼实战、讲求实效 D.统筹规划、厉行节约
E.精心组织、确保安全
83.我国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事故调查处理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四不放过”原则是指( )。
A.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 B.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C.职工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D.整改资金未落实不放过
E.事故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84.查明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中,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费用包括( )。
A.现场抢救费用 B.医疗费用
C.固定资产损失价值 D.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E.赔偿费用
85.不同的应急预案由于各自所处的层次和适用范围不同,因而在内容的详略程度和侧重点上会有所不同,但都可采用相似的基本结构。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的文件体系包括( )。
A.预案 B.程序
C.记录 D.指导书
E.保障系统